改革开放的30年,是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30年,人们的观念、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通讯交流方式等等,都与30年前完全不同,本文仅说说票证变迁的故事。
票证记录着一个时代、一段经历和一段历史。在改革开放前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里,物质供应都是靠国家计划,按人头进行分配的,许多生活必需品都是按量供应,所以票证成了那些年代购物的必备物件。许多商品,有了票证还要排大队才能买到。从小就看见大人们在领回票证后,认真地分类、做记号、定使用计划。记得的票证大致有:粮本、居民购货证(副食本)、煤气本、粮票、油票、布票、棉花票、肉票、糖票、肥皂票、工业券(用于购买毛线、毛巾、鞋等)等等。还有一些计划供应的物品是记录在粮本或副食本上的,如鸡蛋、麻酱、粉丝、火柴、花生、瓜子等等。这些票证陪伴着人们度过了那艰苦难忘的岁月。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市场经济的春雨滋润了华夏大地,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走进了新时代,逐步迈进了小康生活。随着物质商品的逐渐富足,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票证就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历史的印记,成为我们茶余饭后回忆的谈资。如今物资丰富,花样繁多,我们想买什么有什么,想买多少就买多少,尽情享受着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幸福快乐的生活。
现将自己保存的一些票证,展示在此,供大家回顾欣赏。
民以食为天,粮本和粮票当然是所有票证中最为重要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pg:

1993年5月份是使用粮票的最后一个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pg:

1983年是使用布票棉花票的最后一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