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三晋大地 → 转贴——山西榆次知青沈正华——跨越时空的寻找


  共有357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贴——山西榆次知青沈正华——跨越时空的寻找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那时我十六岁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49 积分:45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11/28 20:18:00
转贴——山西榆次知青沈正华——跨越时空的寻找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6 22:00:00 [显示全部帖子]

如果说30多年前我们这些知青在东赵公社大发村的相聚是一种不期而遇、充满了太多的偶然,那30多年后在北京的再聚首则缘自一段苦苦的追寻与一片深深的思念之情。我和丁鸿在大发时曾在一铺炕上睡觉,自从离开大发,我们就再没有联系,但临别时她送给我的照片和相册我确一直珍藏着。她那甜美的微笑、善良的目光、柔弱的身影一直深深印在脑海,挥之不去。

三年前的夏天,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听筒中传来的声音似乎陌生,但当对方让我猜测她是谁的一刹那,她的语音似乎又被从记忆中召回。当确认是丁鸿给我打来的电话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分别了30多年之后她居然能把我找到。若不是坚如磐石的战斗友谊,若不是亲如一家的姐妹情怀,若不是锲而不舍的苦苦追寻,我们是不可能重新走到一起的。

通过询问得知,丁鸿为了陪儿子在读高中,在北京居住已近三年。眼瞅着高考的日期一天天临近,她下定决心回太原前一定要设法将我找到。仅凭着北京大学图书馆这条线索,她辗转打了三个电话,居然就幸运地与我连线。接下来我们安排了30多年后的再聚首,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两个人坐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我捧出了珍藏多年的相册,上面有丁鸿用俊秀钢笔字手书的临别赠言:

祝贺你回到伟大首都北京!

祝贺你踏上了新的征程!

征程啊,并不是坦荡平静,望你学习再学习,眼亮心明;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上脚步坚定,永远前进,奋勇向前进!

临别赠言明显带有时代的烙印,那是1975年的夏天,距今已有34年。相册中贴着丁鸿当年赠送的照片,比明星的艺术照漂亮多了,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清纯恬静和甜美的微笑,过两天我会把照片扫描后发到网上。

       在交谈中我才得知,丁鸿是最后离开大发的知青,很难想象,以她的柔弱之躯,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巨大的精神压力,需要多大的承受力才能坚持下来。幸而太原知青华山一直在默默地关心她、经常去村里探望她、成了她依托的精神支柱,二人最终走到一起,结成伉俪。如今华山事业有成,丁鸿相夫教子,我衷心祝愿这对知青战友生活幸福,白头偕老。

       太原知青仰铮也曾是同睡一炕的插友,但至今还无缘相见,按照松媛的说法,我们都翘首以待,期盼着9月25日旧地重游、老友相聚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北京知青的另一次寻找,也颇具戏剧性。因为是二手消息,说得不对请亲历者补充修正。大约在三、四年前,京生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某月某日在西单图书大厦举行《寻访“二战”德国兵》作者签名售书仪式,让他即兴奋又意外的是作者大名竟然是朱维毅!难道他就是当年与我一口锅里吃饭、一同斗私批修、抓革命促生产的那位北京后生不成?怀着种种猜测,老付拨通了出版社的电话,询问了有关作者的一些情况,看来自己的猜测八九不离十,战友重复的日子指日可待了。

       接下来激动人心的场面请老付和维毅来补充。几年来,象滚雪球一样,失散多年的插友一个个陆续联系上了。据说现在已经找到了三十多人,真是不容易!要知道这批当年的老插经历了招工、返城、上学、出国,从青年步入中老年,随着国家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变化,我们这代人身上发生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的。从当年的妮子、后生,到现在的婆姨、老汉,岁月不饶人,不服不行。所幸的是每次大家相聚,心都会变得年青。过去的苦,今天已演变为的甜蜜回忆;过去的情,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这里要特别感谢张振娅、李新生等人的热心张罗,同时也不能抹杀男同胞们的特殊贡献。每次聚会京生、老贺和维毅都十分辛苦,不仅是称职的摄像,后期的线性编辑工作也十分到位,水平堪与专业人士相媲美。本人因工作较忙,只参与了部分活动,因此发言权不够。请各位积极参与者继续在网上踊跃参与,本人这篇小文权当是抛砖引玉。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那时我十六岁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49 积分:45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11/28 20:1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7/15 19:08:00 [显示全部帖子]

到底是教授写的文章,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