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劳动伴随着我成长
我们这些退休的老同志除了在一起锻炼身体、下下棋外就是闲聊天了,聊天的内容也真是海阔天空呢,但却总离不开对往事的回忆。这不,今天的话题又谈到了往年的义务劳动了,那可是最使我们这些老同志们难以忘怀的了。
五七年暑假后,我已经考上了高中,那时正值国家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学校也组织我们参加了多项的义务劳动。回顾起来,我们都为在学生时代就能参加共和国的建设而自豪呢。
记得开学没多久,学校组织了两个星期的劳动锻炼时间,我们就参加了建设十三陵水库的劳动,当时学校是在高中的各个班里挑选一些身强力壮的男同学去的。其他同学则有的班去了黄土岗农村参加农田拔草的劳动去了;有的班参加美术馆工地、及人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工地的义务劳动了。
记得当时在昌平县城好像没有看到什么楼房,不高的土城墙已是东倒西塌了。我们住在县城外老百姓的低矮草房中,每天都很早就起床,有时能遇到去工地的汽车拉着我们上大坝。没车的时候就要靠双腿了,一路上黄沙滚滚、尘土飞扬,一天下来,每个人脸上都是灰蒙蒙的。指挥部并没要求我们学生干更多的活,可那时整个大坝上上下下布满了热情高涨的劳动大军,处处飘扬着参加大坝建设的各单位的旗帜,与我们并排着其他几个学校的工段上,都已经热火朝天地展开了劳动竞赛。谁又甘心落后呢?我们也都各个比着干了起来。
刚开始不会干活,用锹的手磨出了血泡;挑起半担土,别说是跑,走起路来都是一步三晃的,厚厚的垫肩也没能阻挡每人肩膀的红肿。但是没过两天,我们就干出了明堂,一担土非得装满满的不可,还相互比赛着看谁装得快、跑得快……听说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都到大坝参加义务劳动了,我们的心劲就更甭提了。到我们结束劳动时候,指挥部表扬我们已超额一倍地完成了任务呢。
五八年初春时节,天气依然较冷,寒假没过完,我们又带着行李乘车来到了十三陵,这次我们班被安排住在德陵附近的一座小山村里。这小村子建在半山腰的南坡上,靠着山坳里几十亩贫瘠的土地为生。周围的山,光秃秃的连棵小树都没有,大大小小山石裸露在不到一寸长的枯草皮之间。我们就是要在这秃山上刨出水平沟和鱼鳞坑来,为以后栽上果树准备了土壤条件。这不但是为了绿化北京的荒山,更是为了要保护十三陵水库周边的水土流失。
当时最艰苦的要算是吃水了,小村子里的几口枯井,只有在夏季才能存积些雨水吃,平时老百姓用水都是靠人挑、牲口驮,从五、六里远的一处山泉里弄来。我们也只有照办,我和两个男同学组成了运水队,村子里借给我们一辆水车,还有两副水桶。翻过一道山冈,在一个大石壁下有股滴水泉,长年滴水不断,虽然水流不很旺盛,但却洁净而清凉,村子里为了饮水,早在泉下挖了个蓄水池。我们三个人,一天得上山下山的拉上两车的水,除了供应食堂用水外,就是给山上的同学送水喝了。
水送到山上后,我们也和大家一样地干了起来。一镐接一镐地刨着山石和黄土,比较好刨的一些地方就修成长长的“水平条”,也就是先把土中的石块清理出来码放在下坡的位置,形成一堵水平方向的小石墙,再把从上坡刨下来的土,捡出里面的石块儿后,再把土填在小石墙里面,弄平整了,就形成了一米左右宽的一个长条型的土坑,那就是“水平条”。
不太好刨的地方就像是修个人掩体似的,把石头垒成一个个的半圆型的小围墙,再把里面的土弄平整,这些土坑犬牙交错的排列在一起,如同鱼鳞似的,所以叫它们是“鱼鳞坑”。
这些“水平条”和“鱼鳞坑”都是为了春暖花开时,再栽上果树用的。我们学校其他几个班也都住在附近的小村子里。站到山顶向四面观看,除了我们学校包下的两座大山外,远近的很多山上都飘扬着红旗,劳动的人群像蚂蚁般的蠕动在满山遍野。几天下来,两座大秃山已被我们修筑起的密密麻麻、一层层、一片片的小石墙所装点着的“水平条”和“鱼鳞坑”,站在山下仰望过去,即使没有绿树也很好看呢。
从那时起我们都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一次次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义务劳动。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工地成千上万的义务劳动大军中有我们的身影;长安大街上炎炎烈日下,抡锤纷碎砖石和铺就沙石的劳动中有我们挥洒的汗水;修建青年湖的劳动竞赛中留下过我们挑担运土时的沉重足迹;在黄土岗公社和双桥农场的土地上荡漾着我们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歌声……我们还积极地投入到了五八年的全民大炼钢铁和五九年的技术革新之中。更为当时盛行的学校建工厂而奉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学校化工厂生产出的一批批高级干燥剂——泡沫硫酸钙,曾销往全国各地……
六三年,响应了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建设我成为了北大荒人,在国营农场的各种义务劳动中也都是一马当先……
回首往事,义务劳动已在头脑中形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从小学课本“星期六义务劳动”一文中,学到的是革命导师列宁在苏联建国初期,以身作则与工人们一起参加每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感人事迹。直到自己从学生时代到工作岗位的体现,可以说是义务劳动伴随着我的成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9-定陵劳动--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定陵劳动-1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