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梦萦天山 → [原创]五家渠印象


  共有735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五家渠印象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16 15:17:00 [显示全部帖子]

  美哉,五家渠  晓晓

 

    1965年9月16日我们乘车奔赴新疆。4天5夜的行程结束了,列车到了乌鲁木齐。这是个不太大的城市,但很美。高低错落的建筑别具一格,天山上的积雪插入云层。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北面是无边的草原……

    一下火车,我们初中同学就被农六师专程来的车队接到了距乌鲁木齐32公里的师部五家渠。据说,农六师的前身新四旅是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保卫延安的一支光荣部队,在解放大西北、进军新疆时是王震领导下的六军十七师,1952年毛主席一声令下转为生产建设第六师。农六师的历史给我本来就激奋的情绪又增加了一份激情。

    在师部要经过四天的休整。这四天,我们在师部见到了绿色植物做篱笆围起来的一座座米黄色小楼。每座小楼二、三层,红、绿颜色的铁皮坡状顶呈坡状,窗户宽敞、明亮。院里种着鲜花。小楼间由整齐的宽窄不一的土路联通,路两旁种植着排排笔直的白杨,白杨树旁是常流不息的“自流井”流出的渠水。小楼、白杨、流水构成了五家渠这座边陲小镇的基本轮廓。轮廓中心是一座高大凸起的、同样是米黄色的苏式建筑——八一俱乐部。俱乐部前是一个广场,有通向乌鲁木齐和各农场的干道、大路。

    小楼、俱乐部构成了米黄色基调,在绿树、蓝天的衬托下非常漂亮,向四周延伸分布着是子校、加工厂、钻井队、值班连、商店、医院、露天电影院,形成了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具规模的机械化军垦新城的雏型,这是我想都没想到的。

    当天晚上,师部为我们召开了欢迎会。坐在这座内部高大、中央悬挂苏式吊灯的八一俱乐部内看演出。据说台上演出的是从武汉整体招收的师文工团,漂亮的青年演员身着精神的绿色军装,在红通通灯光背景下手持一束束鲜花,整齐的向台下我们这些来自首都的知青召唤:“来吧,来吧,亲爱的朋友们!来吧,来吧,远方的客人们!我们热情的欢迎你,送你一束沙枣花……”我的心呼呼的跳着,这种场面好象是在人民大会堂,坐在与北京万里之遥的五家渠八一俱乐部里却有在人民大会堂同等荣耀的感觉。

    这四天中,我们住在钻井队,转遍了师部的“大街小巷”,米黄色的小楼是师直机关、招待所。几天后就要迎来自治区成立十周年了,据说参加过解放大西北的中央领导也要来师部参观。师部建设的整整齐齐、整理的干干净净。只有路边、道口一个个瓜摊显得几分热闹。我们吃足了这里的哈密瓜、西瓜、葡萄,几分钱、一毛钱就能买一公斤,把兜里的毛钱、钢崩凑一凑就吃一顿。

    女知青们住在八一俱乐部,男知青们抱着一个篮球在师部和子校的球场上跑来跑去,大家刚认识就结合得亲密无间,真如有的知青说的:“从北京到这里,这几天可没人管了,好好玩玩,体会一下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五家渠最美的是空气。早晨伴随着歌声般的鸟呜,起床的军号吹响了。一缕缕阳光透过窗户带着一层层薄雾般的空气穿射进来。打开窗户,站在钻井队前的旷野上就感受到没有污染的清新的大草原袭来的空气,似乎闻到了春天沙枣花盛开散发着经久不息的淡淡的清香,感觉到一股嗖,嗖的沁人心脾的凉意,是从像一位头戴白帽的老人,浅蓝色的冰雪覆盖的博格达峰;是从方圆数百公里,直到北塔山边上农牧场正在劳作的田间;是从居住着十几个民族,孕育着美丽传说的天山北麓和那万顷待开垦的戈壁荒原散发出来的诱人的生命的气息。

    五家渠被白杨、果树、葡萄园、沙枣林包围着。我看过一苏联电影,梦想着在伏尔加河畔的集体农庄,学会开拖拉机,跑在俄罗斯的田野上。然而,这时周围一声声嘟嘟的拖拉机声音从不远的猛进农场传出来了,诗一般美景远比异国电影中集体农庄壮美的多。

    美哉!五家渠!数十年后,再来歌颂你,那时已是21世纪,我可能离开了这里,但我依然祝福你,这片让我第一次踏上人生之路的土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王寿臣家门口.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18 22:44:00 [显示全部帖子]


在五家渠文化广场上还有一个朱德视察五家渠的题词纪念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建设边疆碑.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21 15:29:00 [显示全部帖子]

    五家渠一中的北京知青王淑文退休后一直留在新疆,去年12月26日因癌症离开了我们,她是北京知青在五家渠地区的联系人。是一中的教师。我2003年和2004年去五家渠时与当地北京知青相聚,她很高兴地说2010年北京知青在京纪念进疆四十五周年一定来北京。现在一切已经不可能,我们为她送去祝福,愿她一路走好,愿在天山脚下安度她壮丽的灵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王淑文.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年的王淑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赠书0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004年北京知青赠书《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仪式上王淑文代表北京知青发言。周围全是在疆的北京知青代表。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3/3 0:11:00 [显示全部帖子]

北京知青马树民2009年回新疆小住半年,有几张照片供大家欣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红山.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乌鲁木齐南门.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3/3 0:19:00 [显示全部帖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五家渠公园.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五家渠水.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天山支路.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6/11 21:20:00 [显示全部帖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文化广场广景.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6/26 0:35:00 [显示全部帖子]

   美丽的五家渠,我们最初到新疆的地方,已经是今非昔比了,我们期待着再次见到你!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