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应邀参加一个青年点同学孩子的婚礼,我们这些四十年前的插友又有了一次大团聚的机会。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大的小城,每年断断续续总能见上几次,尽管这样,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还是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那样的亲热,又一次的一起回忆那些陈谷子烂芝麻般的往事。
俗话说,“好话说三遍,狗都不喜见”,可是当我们每每聚在一起,一次次回忆起这段共同经历的历史时,没有一个人不还是那样的神采飞扬,感慨万千,聊起旧日往事又都是那样的记忆犹新,如数家珍。正如北京知青沈正华所说“每次大家相聚,心都会变得年青。过去的苦,今天已演变为的甜蜜回忆;过去的情,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这不是因为这段历史有多麽光荣值得玄耀,也不仅仅因为是我们老了愿意回忆旧事,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这段历史的艰辛,更因为我们在这里奉献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使它成了不敢忘却,又不能忘却的历史。
当年一辆大汽车把我们这些城里孩子送下乡,这一下就是几年。以后有的抽工,参军,上学,也有的在农村结婚生子,早早晚晚,不同的渠道又回了城。时光荏冉,四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当年风华正茂的知青们,都已经成了准老头,准老太太,处于上有老得养,下有小得帮的生活困难期,体力日渐不支,经济捉襟见肘。况且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还在以“下岗职工”的身份在为生存操劳,总是在算计着离领养老金的日子还有几年。近几个月我先后登陆了凤凰网的“知青频道”,还有中知网的“知青论坛”。发现一同登陆这些网站的竟有数万知青之众。知青下乡,无论是作为过程还是结果都已成为历史,但作为对知青岁月的回忆,在我们没有寿终正寝之前却作为过程长久的伴随着我们。这一点,从大家对网页的关心就可窥斑见豹。四十年前,一代青年人上山下乡,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这一“事业”,许多人也因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那时,孩子般的天真愉悦与生活的艰辛并存,困苦的磨练与丰收的喜悦同在,几千万年轻人在共和国土地上演绎着近乎相同的故事。为了时代的需要,他们牺牲了最美好的时光,用他们稚嫩的肩膀担负着共和国的苦难,直到今天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还在那场灾难的后遗症默默的付出,默默的担当。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一代人对这段历史总是耿耿于怀,这种情感是没有这段经历的人不可能体验的,这种情感就有如一杯久酿的陈酒,年代越久远越是让人回味。E时代的互联网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互动平台,使天南地北的知青朋友能有机会在一起彼此共同回忆逝去的往事,而且无论时间还是方式都是非常灵活的。几个月以来在网站上学习到了不少新的东西,每天不管工作多麽劳累,一有闲瑕总是不忘坐到电脑前敲打上几段文字,几十年前的往事又在脑海中一一浮现。追求中的忙碌使自己感到年轻了许多,充实了许多。同时也认识了许多知青朋友(尽管没见面)。在我新结识的朋友中,有作家,教授,有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也有普通老百姓。尽管他们现在的处境不同,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值得回忆的过去。有这样一个有着丰厚的生活底蕴,又是人才济济的群体,我们没有理由让“知青”这个名字在人们的记忆里淡忘,更没有理由埋没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我们知青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今天(12.22)是知青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写了以上这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