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戈壁
我是第三批支边青年,我们这批约300人,大都是刚离校的中学生。积极向上、组织性强是我们共同的特点。记得离开天津那天是1964年7月27日早晨,马路和站台上挤满了欢送的人群。我们从车站附近的旅馆整队集合,列队进站上车,一切井然有序。当火车启动时与亲人和好友们洒泪而别,那情那景至今难以忘怀。
那时的火车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快捷,走了一天半才到西安,由西安才能转乘直达乌鲁木齐的客车。我们又在车站上整队集合,列队上车,仍然是井然有序。列车继续向西行驶,这时我们才意识到新疆是那么的遥远。车厢里的气氛也起了微妙的变化,听不到歌声,也没了笑语喧哗,耳边只有火车的轰鸣声。同学们用好奇和惊异的目光望着窗外,大概此时才知道“荒凉”二字的含意。一马平川的戈壁滩除了大风和石头,什么都没有,正如歌中唱的那样:“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这时车厢里传来了哭声。我对面有个小姑娘叫荆宝环,她眼里含着泪花说道:“这是把我们拉到哪去呀?”列车像一条绿色的巨龙,奔驰了三天三夜,终于到了乌鲁木齐市。
在誓师动员大会上,我又一次表态,坚决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很快我被分配到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同时分配去的共30人,还有许多支边青年被分配到最远的和田地区,距乌鲁木齐2000公里,他们将在深山戈壁中行驶10天才能到达。
离开乌鲁木齐那天我们乘两辆苏制嘎斯卡车,上面搭了帆布篷,坐在自己的行李上开始了长途跋涉。连同去南疆其他地区的七八辆大卡车同时驶离了乌鲁木齐,其场面可谓浩浩荡荡啊!
阿克苏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距乌鲁木齐1 020公里。我们高唱着当年很流行的革命歌曲《送你一束沙枣花》又一次踏上了征途。“坐上那大卡车,戴上大红花,远方的朋友们塔里木来安家……”这歌声至今仍回荡在我们的心田。由于路况不好,每天只能走200多公里路程。一路上汽车颠簸得我们翻肠倒肚,车一停有些人就要呕吐,加上风沙和灰尘,每到一站个个都跟土猴一样。第4天的晚上才到阿克苏,而分配到喀什、阿图什、和田地区的支边青年将继续西行。转天一早,我们这些阿克苏人就赶来为他们送行。分别之际,尽管有些人连名字也叫不上,但大家都恋恋不舍。被分配到阿图什地区的那个小姑娘荆宝环拉着我们的手哭着说:“再也见不到了,再也见不到了!”这句话我们记忆犹新,一直难忘。也就是怪,40年来果然未曾谋面。前不久打听到她还在新疆,已退休,生活得很好。借此向她表示祝福,相信我们会见面的。
写到此,朋友们会问,这回你们总算到目的地了吧?不然。阿克苏地区辖东4西5共9个县,每个县城又辖若干个公社,我们30个人面临着又一次分配,最远的地方距阿克苏几百公里,近的数十公里。这回分到各地的只能是一两个、两三个人了,不需要大卡车,也不会有轰轰烈烈的场面了。大部分人都是带上简单的行李乘上一天一趟的班车去了各县。有的支边青年是坐着南疆特有的交通工具毛驴车下到了基层。那里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条件极为落后,语言不通,几乎没有汉族人,这里才是他们的岗位,才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站。这些远离故乡的津门儿女将在那里工作和生活,有的一干就是10年、20年,一直到退休也没有离开。那里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作者 吕文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