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我疼爱孩子,也理解孩子
那一年,我和她爸亲自送孩子上了火车,火车启动的那一刻,我控制不住自己,流泪了。那泪水,含着作为母亲的种种不放心,含着为孩子将面临的艰苦而揪心,含着为自己孩子有理想、有行动的骄傲,含着对新疆军区兵团的放心……百味感情,心中穿膛。
在北京,我那女孩是老大,她从小就生就一付男孩子一样的性格,很倔强、自信,敢作敢为,缺少女孩子的细心、温顺。我不敢说她聪明,因为她有太多的不懂事,常常惹我生气。
就是她,在上小学时,三年自然灾害时,到老家农村上学,回到北京时,也能跟上原来的班级读书,初中考上八十中学。后来又考上了一个中专学校。谁知初中毕业,她竟自作主张放弃继续上学,报名去了新疆。
说起来,我当时真是不理解她。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她离开北京的那个关键的一天。
那天,其实没有什么异常的先兆,和平日里的每一天一样。我和她爸早上起来,吃了一点早饭,急急忙忙地上班去了,中午也是在单位吃饭。一天忙碌,晚上稍晚些回家,家里的大妈(保姆)早已把饭做好。家里孩子们早就等在饭桌前了,只有那个大的没有在。大妈告诉我说:“她一天都不着家,早上出去一上午,中午回来吃了一口饭就又跑了!还拿走了家里的户口本!”我气上心来!这孩子!真不让人省心!
全家人吃了饭,收拾了桌子,她还没有回来!
直到八点多钟,她才回来。听到开门的声音,我憋着一肚子火准备向她发。可是一开门,看见她的时候,我心里的火一下子降了一半。因为她出现在家里时,是头戴军帽、身穿军装、肩背军挎,一付当兵的样子。脸面在泪痕和抹迹之上浮现的是满满的笑容,全身透出了那么愉快的活力!我惊呆了,丝毫不明白这一天是怎么回事?
“你这是上哪里去了一天?”声音里显然没有了火气,添加了诧异的口气。
孩子很仔细地说了她这一天的收获,早上如何去劳动局,如何去崇内旅馆,如何求新疆兵团的招兵人,如何回来自己办户口,又如何领到军装……孩子的话说完了,我原来心里的火彻底的熄灭了,眼里的泪水自然地倾了出来……这孩子,怎么这么有主意,什么也不和大人商量,就要离开家了?
这天晚上,我和她爸都没有睡成觉。她爸安慰我说,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愿望,又没有原则的错误地方,让她去吧!我想不通的地方是,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也不和我们先通个气,就一天决定了自己的命运?本来考上的学校不是很好嘛!新疆离北京太远了,要想回一次家,多困难呀!又是个女孩子,出点什么事可怎么办呢?
那时,报纸和广播电台上都是常说“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或者说要“多种准备”。前年,也有邢燕子、侯隽等到农村去的典型。可那是针对没有考上大学或高中的学生而言,我这孩子是考上自己报名的学校了呀!?怎么也走到农村去的道路?
虽然我们一夜未眠,但是我们都是党员,是当过兵的人,全是国家干部,怎么能不支持孩子的行动呢?
第二天,我和她爸都向单位请了假,和孩子一起去商店买了必要的生活用品、衣物。
转过一天的晚上,我们就到火车站送孩子去了。
火车站上,到处都是穿军装、喜气洋洋的孩子们,到处都是送行的人们,看年纪也不外是家长、老师和学生们。气氛很热烈,一个个大圈小圈的全是送行的人们围着要走的人,特别突出。很象当年我们当兵时的情景,一群老百姓围着一个军人,他们手拉手,甚至许多手拉着一只手。那么情意绵绵,依依不舍,那么拨人心田,动人心菲。看看我的孩子,她正和同学们说笑着,没有一丝留恋,没有一丝伤感,好象这次出远门是外出旅行,寻找幸福一般。我再看看那些家长们,面上也带有微笑,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担忧和顾虑,孩子们却都没有发觉,依然在说着笑着。我看到了接他们的新疆兵团接兵人,也穿着军装,一大群孩子们围着他们在说什么。我似乎有些放心了,那也是军队,是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大熔炉,能让他们百炼成钢的。我擦了擦泪,向着孩子努力地做了一个微笑。
不远的地方,人群中有一阵躁动,听说是北京市长来了,我没有看到,因为我的前面,人越聚越多,整个站台上到处是人,要想走过这么多人的地区是很困难的。我心里有了一种自豪,感动,我的女儿她走的这么愉快,这么光荣,送孩子走的不是我一个人,是许多家庭,是整个北京!他爸也有些激动,只是能自己控制罢了,不象我这么儿女情长的!
车就要开了,孩子们都被叫上了车,从车厢里探出一个个小脑袋瓜来,向着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们挥着手。我亲眼看着孩子上车,她那瘦小、单薄的身影消失在车门口,就再也没有看见她了,不知是她挤不到车窗前,还是不敢看见我们,因为我的眼泪已经涌出来了,而且不停地涌出着,老也擦不干净。这时,我从余光中发现她爸也掏出手绢,擦拭了一下眼睛。
火车起动了,孩子们中不知谁家孩子先开始“哇”的一声哭了,车厢里传染了一片哭泣,我擦干了眼睛,想再看看孩子的身影,却是看见火车慢慢走了……这没有完全开出车站,耳边就传来了孩子们那响亮的歌声“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车远了,歌还在耳边继续着。……
(一个北京知青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