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梦萦天山 → [转帖]永远的思念


  共有169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永远的思念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沽上鲁人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4643 积分:27145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09/12/2 14:18:00
[转帖]永远的思念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3/6 15:10:00 [只看该作者]

 

永远的思念

    离开新疆20年了,我想起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诗:“无论黄昏的树影有多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

磨〓炼

刚到三坪农场的时候,正值夏收季节,第一课就是割麦子。望着弯弯的大镰刀我们感到新奇、好玩。来到一眼看不到边的麦海中大家又犯了愁,什么时候能割完啊?生产队长给我们这些知青“娃娃”讲完了割麦子要领后,大家一字排开从南向北割去。新疆的麦子长得高大硕壮,随风左右摇摆。不一会儿手就抓不住镰刀了,腰也直不起来了,于是就蹲在地上,割一下向前迈一步。站起来一望老职工的麦垄割得又快又直,再看我们割得弯弯曲曲,落在人家后头好远。一天下来我们腰酸背痛手无力,沉默是收工后的主要表现,也伴有不满的牢骚:“大老远的从天津到这儿干这个来啦……”近半个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麦收,才慢慢习惯了新疆烈日的曝晒和麦芒的刺痛,适应了弯腰的痛楚,磨炼了自己的耐性,提高了割麦子的技巧,同伴中最多的一天割2亩,最少的也能割近1亩。收工的时候望着远处博格达峰的皑皑白雪,看着地上一捆捆麦子整整齐齐地放倒在麦田里,又从内心感到了丰收的喜悦。

第二课是盖房子。当时农场正筹建机械化耕作队,需要新盖一批房屋,于是我们从挖土、放水、和泥、打土坯开始,到挖槽、打地基、砌墙、封顶、抹墙,第一次经历修建房屋的全过程。盖房与割麦子的枯燥感觉不一样,尽管又脏又累,每天弄得浑身是泥,但它每天给人以新鲜的变化,只要你努力,它每天都变个样给你看。打土坯由开始做不成型到后来一天能打近千块,房子由一马平川到立地而起,一个多月的奋斗,我们与老职工和上海、无锡等地来的支边青年一道建起了职工宿舍、仓库、车库等房屋。虽然打土坯时大腿后筋被拉得生疼;虽然和泥、砌墙弄得浑身是泥;虽然两手磨出了血泡,又长出了老茧,但当看到用石灰水刷的白白的新房落成时,大家脸上又充满了会心的微笑,心中有了些许成就感和骄傲,年轻的我们也会用自己的双手为建设农场添砖加瓦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劳动锻炼后,组织上给我们分配了工作,每个人又带着各自的体会和收获走向了新的工作岗位。

我被分到了基建办公室,我们的任务是按自治区“五好农场”的标准对全场的土地进行勘测,绘制出规划图。为了弄清农场边界的地形地貌,我带着生产队抽上来的几个小伙子,天一亮就出发,按地图沿边界步行踏勘,边走边在图上做标记,记录实地的现状。中午坐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头顶烈日啃着凉馒头,咬口咸菜喝口凉水,到满天星斗时我们已经围着农场的13万亩土地边沿整整走了一圈。又累又渴地回到场部还要参加政治学习,到食堂吃饭时已是深夜了。躺在床上放松着疲惫的身躯和麻木的双腿,感到搞基本建设工作可真是个苦差事,但又想,苦和累换回了农场边界上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值得的,心中又有些沾沾自喜的欣慰。

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是实现“五好农场”的第一重要任务。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挥和带领下我们开始对全场的干渠、支干渠进行布网式打桩。值得庆幸的是我争取到了打下农场水利工程第一桩的任务,当时的兴奋和激动难以言表,我一连打劈了好几个粗大的木桩。当第一棵木桩稳稳地被我砸入农场的土地之后,用红漆画上圆圈和红点,我感到一种自豪,因为它是起始点,也是测量高程的引用点,今后农场的水利、条田、林带、道路及房屋建设都要从此点引用高程。

水利工程建设的头一项就是土方工程,我负责二支干渠系,800多职工带着十字镐、坎土曼、铁锨、大锤、钢钎,开进了沉睡已久的戈壁滩。干枯的荒滩土质坚硬如石,一镐头下去只挖出一道白印。工程进度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加之农场的职工均由公社社员转制而来,都是第一次挖正规水渠,不是把水渠挖歪了,就是把渠道的坡度挖坏了。为此,农场领导每天催进度、查质量,作为第一次独立指挥施工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8个生产连队你追我赶,为了上进度,天一亮就开工,天黑才收工,全长4.8公里的施工面,工程顺利时一天我全线跑两个来回,工程遇到障碍时一天只能跑一个来回。收工时职工们结伴回各自生产队,我独自步行4公里路从荒滩走回场部休息。为了保证渠道的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我动了一点小脑筋,一是在各生产连队里培养了土方工程质量监督员,协助我把好质量关;二是我在场部借了一件光面的皮大衣,选择了一个靠近工地的打麦场,在一个麦垛中掏了一个洞,每天晚上把皮大衣半铺半盖,脚朝里头朝外睡觉。就这样与全体施工人员同劳动、同就餐、同攻难关40多天,按质保量提前完成了任务。40多天我没洗过脸,没刷过牙,当我反穿着皮袄、又黑又脏地走回场部时,领导和同志们先惊后喜地问候我,在总结表彰中我获得了“基建突击手”的称号。

我先后被委派与新疆八一农学院水利工程系、新疆勘察大队和新疆建筑设计院设计一所的人员一起实习、测绘、设计。在这些日子里我又自学规划、测量、水利、建筑、绿化、道路修筑等专业书籍,不断地向他们请教,在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工作中逐渐积累了知识、丰富了技能、增长了才干。自此在工作中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换。后来,我参与设计了百头奶牛舍、千头猪场、农场大礼堂、农机修理厂大车间、拦河大坝、农场西部引水大干渠,规划新建酒花队、青年队、民族队居民区和生产区。在工作中有因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的看法不同而引起的争论,也有因自己的设想得不到理解而产生的苦恼和烦躁。但是农场党委和领导及同志们给予的信任,尤其是给予自己发挥才干的充分空间和环境,使自己从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成长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离开农场返回天津之前,我又专门去看了自己参与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各项工程。走在笔直宽阔的大道上,路旁高大的白杨树林一眼望不到头,农作物在齐整的条田里茂盛生长,清澈的天山水在渠道中奔流,想到农场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我百感交集。最自豪的是,我不仅仅是农场发展的见证人,更是为农场建设出过力的一员。

在这块土地上有我的汗水、希望和理想。耐得住追求知识的枯燥,耐得住工作环境的荒凉,执著地去拼搏、探索,就会得到身心和意志的磨炼。



鲁西是我出生的地方,准葛尔是我奉献青春的地方,海河是我播撒夕阳
的地方。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沽上鲁人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4643 积分:27145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09/12/2 14:18:00
[转帖]永远的思念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3/6 15:11:00 [只看该作者]

生〓活

我们伴着“军垦战歌”的旋律,带着“我们新疆好地方”的美好遐想,从繁华喧闹的大都市来到广袤无垠的大西北,无论工作条件还是生活环境,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住的是土坯砌起来的土房,睡的是在屋内地面上以麦草当床的地铺。开头几天大家觉得挺新鲜,时间一长就感到种种不便。拥挤,12平方米小屋住6个人,行李无处放就摞在一起。没有电,晚上点油灯,为争用油灯照明和晚上起夜也发生过多次争吵。后来随着农场的建设,居住条件才得到逐步解决。水是最烦心的事,春夏秋季到距住处较远的“涝坝”里去挑水。所谓“涝坝”,就是一个蓄水的大土坑,蓄满通过水渠引来的山上的雪水。水很混浊,人畜共用,上面还漂浮着各种杂物,用水桶挑到住处再用明矾净化后才能使用。到了冬天,用水就地取材,或化雪水或到远处的河道里打冰化水。用水的繁杂和困难,使我们也懒起来,衣服到非洗不可的时候才洗一回,脏衣服抖抖灰尘再穿是经常的事。两三年才拆洗一次被褥,在缝被褥时常常是求助同去的女同学。最令人不适的事是无处洗澡,最大的享受是烧一桶热水擦擦身子。后来,随着农场经济的好转,修建了供电线路,打了深水井,铺设水管线,人们才用上了电灯,喝上了清澈的自来水。

当时的新疆与全国一样,在饮食上既缺肉又缺菜。记得由我们支边青年发起与农场的干部职工干了两件事:一是开荒种菜,利用早晨班前和下午班后的时间整地平土、开沟打埂,种了十几种蔬菜,收获时节5分钱1公斤,实现了天天吃鲜菜的愿望;二是养猪养羊,利用休息日(农场实行每10天休息1天的大礼拜)找来废旧材料搭建猪圈(羊群放到生产连队代牧),由食堂代喂,大家定时清圈,解决了肉食不足的问题。这两件事虽小,但大家干得其乐融融,自觉自愿,因故不参加劳动的还主动告假,真正体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趣。

农场初期生活的寂寞与枯燥,莫过于文化生活的单调,对于有文化又远离亲人的青年人感觉更深。那时候有台收音机都是奢侈品,一两个月才能看到一次老掉牙的电影,全部是露天放映,夏天蚊子咬,冬天穿着厚厚的棉衣还冻得直打哆嗦,就是这样也要坚持看完整场电影。平时工作之余,除了看书,就是山南海北地聊天、打扑克。贫乏的文化生活迫使我们另找出路,后来发现农场医院新分来的张大夫小提琴拉得非常好,于是主动接触请教,向他学拉小提琴和弹吉他,还经常一起引吭高歌,来个男声小合唱什么的。农场领导适时引导,把支边青年中有点“艺术细胞”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文艺宣传队,让我们自编自演,宣传党的政策和好人好事。排练后到各生产连队、建设工地、田间地头和兄弟农场演出,参加农垦系统、乌鲁木齐市的文艺会演。当时我们自己作词的大合唱、天津快板、山东柳琴等节目均获得奖励,最令人高兴的是大家集体创作的小话剧《通水了》还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民演出团选为晋京会演节目。文艺宣传队的组建无疑活跃了农场职工的文化生活,增进了天津支边青年与民族兄弟的深厚情谊,就像播种机一样,在天山脚下播种我们从天津带去的文化种子。

青年人的追求是丰富多彩的,开展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兴致。农场初期各方面设施很不完善,只有农场供销社门口有两个歪歪斜斜的篮球架。工作之余尤其是节假日,支边青年们自发组织起来打篮球,自己与自己打腻了,大家就自费买背心印上字,步行到外单位或部队去比赛,也邀请人家到农场比赛。这项活动在农场里引起不小的轰动,一是每逢比赛观看的群众越来越多,还经常打听以后的赛事;二是引发了农场的打篮球热,中小学老师、学生、青年职工也纷纷参与进来。农场领导渐渐地重视起来,组建了农场篮球队,又拨款修建了正规篮球场,队员比赛时集中,平时坚守工作岗位,并决定逢“五四”青年节和“十一”国庆节组织全场篮球比赛。后来我们在参加乌鲁木齐各农垦系统篮球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为农场争得了荣誉。以打篮球为主的活动又带动了乒乓球、足球、排球等运动项目的开展,既活跃了职工业余生活,又增强了人们向上拼搏的凝聚力。

新疆是13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最难忘的是兄弟民族给我们的关心、爱护、理解和支持。乌鲁木齐农垦局的维吾尔族阿不都老局长和蔼可亲,每次检查指导工作,耐心细致,连他批评你都使人感到是和风细雨,但话语中的分量是沉甸甸的。农场的吐尔逊老场长(维吾尔族)带领我们工作,既提要求又给我们讲本地区的发展历史和党的民族政策,还教我们维吾尔族语。生产连队的维吾尔族托呼提指导员、吐尔逊巴依指导员和大黑音矿长,回族马汉山指导员、马福海队长、马新义队长和马明海队长,这些老同志文化程度不高,但记忆力极强、思路敏捷,不但在生产上经验丰富,也是工作上的行家里手。我们到生产连队工作时,他们热情接待,提供便利条件,还主动与你商量队里的条田规划、道路布局、居民点摆位、水渠的走向,他们在自己发展思路的基础上能很快吸收我们的新建议形成决策。他们不仅是领导者、决策者,还是身体力行的劳动者。我们与民族同志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产生过矛盾、发生过争执,但事后他们不计前嫌,很快又恢复以往的友谊,从不记恨在心。从他们身上让我们天津支边青年看到了民族兄弟宽广的胸怀、豪放的性格、勤劳的作风和朴实的真情,对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逢“古尔邦”节、“肉孜”节和春节,和我们一起工作的民族同志都会热情地邀请天津支边青年去他们家做客,吃新疆风味的手抓羊肉、抓饭、拉条子、揪片子、油撒子、奶酪,喝奶茶和当地自酿的烧酒;他们还邀请我们出席民族婚礼,与他们一起载歌载舞,领略少数民族热情奔放的独特风情;我们偶感风寒,身体不适,他们又送来热气腾腾的汤面和鸡蛋,让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得到了亲人般的关怀;有人家里遇到困难,民族同志都会伸出温暖的手,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出钱、出物、出力帮你渡过难关,我们深深感受到生活在民族大家庭中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亲情。记得在我们调离新疆前,从接到调令到告别新疆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从领导家到职工家、从早上到晚上,一日三餐他们轮流请我们全家吃饭,每家都杀鸡宰羊,谈不完的贴心话,流不完的惜别泪,饮不完的感情酒,使我们心灵上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回想起来,我们为新疆做得太少太少,而新疆给我们的是太多太多。

回〓味

回味之一,当年为什么去新疆?在新疆又干了什么?年轻而纯洁的海河儿女当时惟一的想法是响应祖国的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那时,有父母兄弟姐妹的担心和阻挠,有老师同学的挽留,也有社会邻里的推测和猜想;没有人给我们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也没有哪个人是被逼被迫的,我们脑海中无一丝杂念,报名时自觉自愿,到新疆去的信念坚定不移。因为“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我们均以此为荣。经过几年的锻炼,天津支边知识青年在党政、财务、教育、基本建设、农业机械、金融等各个系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成为边疆建设的生力军和骨干。我们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新疆。

回味之二,新疆给了我们什么?巍峨的天山、无际的戈壁、挺拔的白杨、怡人的绿洲,给了我们更多的眷恋;春天的弥漫风沙、盛夏的炙热酷暑、冬季的冰雪严寒,给了我们更多的历练,使我们成长起来、成熟起来。一位哲人说过:“磨难是人生的财富。”正是经历了年轻时代的磨炼,使当年支援新疆的知识青年成为今天的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和各行各业的有用人才,锤炼成国家建设的栋梁和一代人生财富的拥有者。在40年的蹉跎岁月里,新疆给了我们知识。哲学家柏拉图说:“知识来源于回忆”;科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是的,是新疆培养了我们,是新疆造就了我们。

回味之三,我们给新疆带去了什么?大批知识青年到边疆去,这个行动的本身就把祖国东部地区建设发展的信息带到了西部边疆,遍布全新疆的知识青年活跃在各条战线上,把自己所学知识和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带到了新疆,这对祖国东西部地区加快沟通,共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当然这首先应归功于党中央决策的英明。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研究生援疆团、大学生西部青年志愿者工作团和援疆干部工作团仍源源不断地奔赴新疆,他们把科学的理念、先进的知识和文化科技带到新疆。作为先行者,我们感到自豪和欣慰。

党中央“开发大西北”的决定吹响了新疆发展迈向新征程的号角,我们这些当年的支边青年心中又燃起了新的希望,我们坚信新疆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天山———我心中永远的思念。

(作者 刘作明)

 



鲁西是我出生的地方,准葛尔是我奉献青春的地方,海河是我播撒夕阳
的地方。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开心者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47 积分:37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12/14 20:1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3/8 9:13:00 [只看该作者]

谢谢沽上鲁人的转贴,使我读到了这样好的文章。确实是国家给了我们报效祖国的机会,让我们去大西北磨练自己,创造生活,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带到了新疆,促进新疆地区的快速发展。这是我们这代人对国家做出的最大贡献。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无愧人生!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梭梭柴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60 积分:1904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9/12/6 15: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3/8 10:34:00 [只看该作者]

 "在这块土地上有我的汗水、希望和理想。耐得住追求知识的枯燥,耐得住工作环境的荒凉,执著地去拼搏、探索,就会得到身心和意志的磨炼。"

 

   这段话使我深思许久。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3/10 21:35:00 [只看该作者]

我很欣赏这句话“无论黄昏的树影有多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