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
这是我为北京知青网《知青诗社》写的一篇普及诗词常识的稿件,主要对象是初学诗词者,如果对他们有所帮助,我将很高兴!
从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看格律诗的主要特征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位诗人。毛泽东的诗词题材广博,内涵深邃,文情并茂,气势磅礴。他的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在这里,我不准备评论毛泽东诗词的思想风格和艺术特点,仅仅就其格律诗的严谨性作一粗浅的介绍,以使广大诗词爱好者从中了解到毛泽东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了解格律诗的基本常识,从而增强学习、掌握古典格律诗词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信心和勇气。
现在有一些喜欢吟诗作赋的诗词爱好者,对格律诗的主要特点不大清楚。有的人以为写出八句诗就是律诗,写出四句诗就是绝句,凑齐某个词牌的字数,就是完成某首词了。其实不然!格律诗是有着极其严格的格律要求的。正如毛泽东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
格律诗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格律诗朗读起来,抑扬顿挫,声调优美,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经久不衰、流传不息。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自然是一种束缚。然而,任何游戏都是要讲求游戏规则的,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何况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瑰宝的格律诗词呢。
其实,如果你掌握了有关方面的知识,它必然会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对于诗词初学者,普遍觉得掌握诗词格律很难,但是,如果你喜欢并有兴趣,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起来也并不难。任何事情都有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当我们学习、掌握了诗词格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下面让我们在欣赏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这首诗的同时,以此诗为例,了解律诗的主要特征。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①。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②浮黄鹤,浪下三吴③起白烟。
陶令④不知何处去,桃花源⑤里可耕田?
【注释】
1、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
2、九派:毛泽东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致钟学坤的信,“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3、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4、陶令:陶渊明。曾作彭泽令八十八天。
5、桃花源:见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
【鉴赏】
庐山之美天下闻名。歌咏庐山的名篇佳作随流泻不止的瀑布世代传扬,淳厚的文化氛围为庐山的自然美增添了异彩。1959年六月底的一天,毛泽东也登上了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众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如此风光欹丽的山川,怎不令人情动于衷?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这首诗气象恢宏,境界辽阔,历历现出诗人胸襟的博大,器度的轩昂。诚然诗中所歌颂的“热风”亦即“大跃进”,但那是政治、经济决策失误的历史产物,对此无可讳言。然而,本诗的确是一首艺术水准很高的诗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