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婚礼
天蓝
1968年的12月26日,我们像林冲一样被发配到山西省忻县地区的岚县,在那个穷山区里,我们用我们的青春,谱写着青春的记忆。我们努力适应着那里非常艰苦的环境,我们坚韧的活着,用我们的年轻的生命,煎熬着插队的每个日日夜夜。漫长的苦日子不知到底有多远,遥遥期望、无边无际.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在那里,混过一天、一天、又一天,真不知何时是个头。在农村,我们只能尽快的进入角色。否则,我们将很难适应,很难生存。刚进村里的时候,我们很孤独。和村里的老乡一点不熟。又面临着语言不通。为了能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我们一有机会,就和老乡们唠嗑,想尽快早早的进入我们的角色。因此,我们不放过任何和贫下中农接触的机会,有一天机会来了。
我们村里,有个侯奴子(大姑娘)要出嫁。为了壮场面,讲排场。她的家里人,让我们出面做嘉宾。好叫新娘子婆家一看,哦,家里还有北京人做亲戚、朋友,脸上非常有光啊。我们也乐得参加。行!我们当场就一口答应了。打听好了要送多少钱的礼,怎么送后,到了日子,我们就换了身比较新的衣服后,就奔新娘子家去了。
说了你们还真不相信,那时候的份子钱只有2角钱,我们两个女生,一个人拿了两角钱,一个人拿了一把粉红色新梳子(那把梳子也就值2角钱)和一面粉红色花边的小镜子,就直奔新娘子家。
来到了新娘子家里,我们被热情的请上了热炕头。暖暖的炕上铺着崭新的铺盖,她家里的人熙熙攘攘,忙忙叨叨的,有烧水的、有招待客人的、有做饭的、好不热闹,我们看着主家在那里忙活着。
插一段,那地方的侯奴子(姑娘)从来不洗澡,不光是侯奴子不洗,是农村人是都不洗。好像没有洗脸、洗脚、洗澡的习惯。到夏天,也就擦擦。冬天嘛,过年的时候,有的擦、有的都不擦呢。女人的脚决不可以叫任何人看见的。那时候,有的侯奴子的头皮,有的有厚厚的一层黑垢,手上也是有厚厚的皴的,油的黑垢。衣服袖子上,有黑亮亮的一层黑色的油垢。因为平时她们没有手绢,擦鼻子,做完饭,都在袖口上擦。而且,每个女孩头发里都有虱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篦子把虱子毕干净,或者互相找一找。还真得强调一下,虽然人家经常不洗头,但是头发那叫一个乌黑锃亮,就像歌曲(小芳)里唱的,个个辫子粗又长。只有出嫁的这一天,才弄点热水把自己洗干净。我们看着新娘子,今天是洗的干干净净的。
只见新娘子从里到外,都穿着鲜艳的新衣服。新娘子上身穿了件:大红花的棉布大襟棉袄,下身穿一件蓝色的大免裆新棉裤。这些都是婆家给的嫁妆,那地方的嫁妆有的给5身衣料的、或者男方家里条件好点,也有给6身新衣服布料的。以前曾说过,那地方一生之中,只有两次穿新衣服的机会,1次就是刚生下了,用块新布裹裹,再一次就是出嫁了。婆家还能给些彩礼钱(200元-500元)不等,那都是给父母的,父母不能白养活你的。另外,才就是给新媳妇的5-6身衣服布料了,有好看的花布、有各色的灯芯绒布,出嫁的时候是一定要穿新衣服的。这几身新衣服,基本就是要准备以后穿几十年呢。
新娘子盘腿坐在炕上,脸上没有露出那种出嫁幸福的笑容,表情木讷。再插一句,那地方解放好多年了,还在实行女孩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习惯。有的侯奴子(女孩)连对方的面都没有见过,那也要听从父母的意愿。嫁给没有见过面的男人,不管他什么样,父母给你选中谁,就要和谁过一辈子的。自己是没有发言权的,只有认命这一条路。
刚才说到新娘子毫无表情的坐在炕上,对面坐着一个村里的老媳妇。只见那个老媳妇用一根棉线,一头用嘴咬着,一头两手把那根棉线,从中弯成一个8字,不停的在新娘子脸上来回的绞着。把新娘子的脸上的汗毛,全部用线绳绞掉,绞的新娘子的小嫩脸蛋脸通红通红的。除了眉毛,脸上其它的地方,一会儿就被那根棉线绳绞的白白净净的了。乡亲们告诉我:不绞脸就是姑娘,绞了脸,就是媳妇了。所以,那地方姑娘、媳妇一看脸,便知是姑娘还是媳妇了。
等新娘子都准备停当了,新郎也来接新娘子了,新郎是一个一般的农村小伙子,穿着一身蓝色的衣服,上身穿蓝中山装,下身蓝色的西裤。平常,小伙子们只穿大襟衣服和大免裆裤子,结婚就不一样了,穿着新衣服也是很利落的。主家像新郎介绍了来宾,其中也包括介绍了我们俩。新郎看着每个来宾,羞涩着红着脸儿,微笑着点头问好。
这时,主事的抬来了嫁妆,嫁妆是用一个多层的盒子装的,第一层:是一个美丽的大花馒头,有脸盆那么大。非常好看,馒头是雪白雪白的,上面捏的有:神采各异的龙、凤、牡丹、小男孩,眼睛都用红颜色点着,每个生命都捏的活灵活现的,就连龙的胡须、凤的羽毛都清清楚楚的,还有红红绿绿的小纸条用小木棍挑着,衬托着、点缀着大白馒头。那手工简直就是艺术品。第二层:是陪嫁的新衣服,就是婆家给的东西,布料衣物等等。第三层:是侯奴子自己平时自己绣的手工,各种各样的鞋垫,有鸳鸯戏水、有风荷牡丹、有多子图、有龙、有凤、有各种图形的花边图案,非常漂亮。还有漂亮的手绣枕巾,手绣手绢等等,以显示女孩子们的手艺为主。第四层:是些杂七麻八的东西,毛巾、枕套、枕巾啊什么的了,另外,旁边还有两床大红花棉被。
看完了嫁妆后,剩下就开始上席了。这时,主事的开始收礼了,我们同别人一样,拿出了我们的礼钱、礼物。2角钱和一把粉红色的塑料梳子,和一面粉红色花边的小镜子。还甭说,我那把粉红色的小梳子,和那面小镜子,放在嫁妆上,使嫁妆顿时增添了不少颜色,镜子在嫁妆的上层闪闪发光。
出嫁的饭食也很简单,就是用一个大柴锅,炖了满满一锅的猪肉片、粉条,豆腐。猪肉是一定要切片的,猪肉块是吃不起的。粉条是自己家用土豆漏的土豆粉,家家都是自己做。豆腐是用粮食换的,这样就可以了。加上两碟小菜,自己家淹的酸菜、油辣子。家庭富裕可以凉拌个土豆丝啊什么的,主食是大白馒头。再加一句,那个穷地方每年每人只分15斤麦子,磨成白面也就省下12斤左右了,一般白面都留着家里办丧、喜事用的,平常时候,是万万舍不得吃的。
要说饭菜也不丰盛,但在那个时候(1969年初),就是上等饭了,我们吃的津津有味,我只记得我吃了一大海碗的猪肉、粉条、豆腐和两个小孩脸那么大的大馒头,真是过瘾啊!
吃饱了,喝足了,新娘子就该出门了,新娘子用头巾把头和脸包起来,只露出一双毛茸茸的毛眼睛在外面。只见新郎把新娘抱了起来,走出了窑洞。轻轻的把新娘放到了一只,背上铺了新被子的驴身上。新娘侧身坐在毛驴的身上,这时,脸上露出了哭相,两行热泪顺脸蛋缓缓流下。新娘的妈妈也在一旁擦眼泪。随着吹鼓手的一阵惊天动地喜庆的唢呐乐声,新娘子坐在驴上默默的擦着眼泪,那头驮着新娘子的驴,晃晃悠悠的往村头走去,后面跟着一头拉嫁妆的驴,一头是那四层的盒子,一头则是两床新被子。只见那个新郎官,拉着新娘子的驴,一步一步的向村外走去。
这次,我们不但亲身体验了当地农家的婚礼,还大撮了一顿,饱了口福。和贫下中农的关系又拉近了一步,加深了和贫下中农的感情。后来他们谁家办丧、喜事都请我们去凑个热闹,我们也乐在其中,通过这个婚礼,我们真是又长见识,又解谗啊,真的是满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