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任教之路二
创办农业中学(3)
因为在分场试办半农半读农业中学的建议我提出的,具体怎么办?好象就应该是我来全面的策划了。这对我来说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事。我是刚刚走上教育岗位的新人,别说办学了,就是如何搞好教学,也是门外汉呢……怎么办?只有大胆地去闯吧。
因为我在念高中时,就是班级的劳动委员,正赶上什么五八年“全民大炼钢铁”、五九年的“技术大革命”和各个学校都开展的“勤工俭学”与“学校办工厂”的运动。因此也培养和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与带领同学参加劳动的能力。
五九年,我还利用暑假,组织过我们自己班级的几个同学,成立了“木工厂”。同学们从各自的家中带来的什么锯、斧子、凿子等木工工具。我们几个同学都骑着自行车,到龙潭湖附近的一处木柴厂(不是木材,而是为老百姓卖烧柴的地方),去买了不少他们收集起来的废包装箱的毛料板子。利用学校的一间空库房,就开始给幻灯片厂(我们一个同学家长的工作单位,不但支持我们勤工俭学,还给了我们他们所需要加工制作幻灯片箱子的图纸)制作起装幻灯片的箱子了……
一个暑假期间,我们不但自己挣到了书、本和学杂费钱,还购买了一些木工工具。开学以后,这“木工厂”和那些木工工具就都留给了学校,并且成了以后校办化工厂的前身……
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我与以后到农场的二十七中上山下乡的后几届的同学,一起回过二十七中看望老师,那里的老师,还把我说成是校办化工厂的元老呢……
回想起那时的情景,又给了我勇气和借鉴。现在试办半农半读农业中学,我虽然还没有什么教学经验,但是更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我认准了两点,一,既然是农业中学,就应该开设农业技术课,不但教育他们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意义,还让学生们真正学会一些农场所需的农业知识。二,既然是半农半读的学校,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自力更生的农业生产劳动,这样既可以减轻其家庭负担,又可以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学校和分场领导都同意和支持了我的设想,不但委派分场农业技术员兼任农业技术教师,还答应把原来负责分场后勤供应的加工厂蔬菜组的两亩多菜地划分给我们。此外还决定,在农忙时,安排我们到生产队去进行有尝的农业生产劳动,并且与生产队农业工人一样是同工同酬的……为了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给我们每个人都配备了“三大件儿”,既镰刀、锄头和铁锹。
教导主任祝叙法更没有闲着,因为他对历届分场学校毕业的学生比较了解,所以通过他到各个生产队去“招募”和组织,这个半农半读的分场农业中学的筹备工作就算完成了。连今年刚毕业的与去年毕业而没有能被录用为农场职工的,共召集了二十六名学生。并且在九月十三号把学生都聚齐了,通过开会、学习和讨论《人民日报》的五一社论的精神,学生们热情比较高,都愿意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学校……
由于分场按场部地区的建设规划,已经在我们学校南面的空场地上,新盖起了两栋与五队家属住房相同结构的砖瓦房。只是把每栋四家住的,东、西各两家的间壁墙拆了,形成了两间大教室,依然是四门,有四小间的结构。这就给学校增加了四间宽敞而且明亮的大教室。因此,学校后排的大草房就全给我们半农半读农业中学使用了。
既然学校后排草房都交给了我们半农半读农业中学使用,我们就把原来宿舍的间壁墙打开了,那可是一间比其他房间都大的大教室,我们把其他教室的桌子(都是用圆木头柱子钉到呢土地里当桌子腿,再在上面钉上木板就是桌子面了)都拆了,搬到了这间屋子里,重新装钉成教室的课桌,凳子是原来的两人用的长条凳……西面的墙上挂块大黑板,东面墙上最高处挂了两根横木杆,就成了挂锄头用的架子。墙的中间,钉了两块十公分左右宽的扬木板,上面又钉了很多的钉子,是为了挂镰刀用的。铁锹就立在镰刀下面了……这样,教室就布置好了。
其他三间教室,最西面一间是女同学宿舍,另外两间是男同学宿舍了。
为了减少学生家的生活负担,大家都不在分场的的食堂就餐了,而是我们自己成立了“伙房”。就在大教室的后面(靠东墙边上,还保留着原来宿舍大炕的烟道,外面的土烟筒正好能利用)搭了一个大锅灶……由同学们自己安排,轮流值班做饭了。饭菜都很简单,主食除了窝头就是大馇子。菜呢,跟家里吃的一样,什么大白菜、萝卜、韭菜什么的,有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也有到大食堂买来的。
通过几天的劳动建设和准备工作,祝主任也从总场学校为我们领回了初中一年级的教科书,还为同学们购置的学习用具。九月十七号,我们正式开课了……
祝老师担任语文、政治和历史课教学,我负责代数、中国地理和植物学的教学。而且是利用上午上课,下午则组织劳动了。因为,划分给我们的蔬菜地里还生长着土豆、萝卜和白菜需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