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旧时安阳(下)
又过了一天,在和厂家的销售部门联系好购货业务之后,剩下的时间就等着单位来车拉货了,余下的几天都是无事可做的真空时间。在这个不大的城里逛够了以后,闲极无聊的我忽然心血来潮,想到安阳的城外看看。
安阳城的郊外,大多民居都是依山而建的窑洞式建筑,其实有的本就是窑洞。
在厚厚的黄土高坡上,人工用锹镐切出了一个个两丈来高的土坎,然后就从山坡的立面开始掏洞。洞掏的也挺别致,洞内一律拱顶,洞外排孔成街。土坎的上边、下边都是窑洞,这家的门前的晒场就是下一家的洞顶。外边平整简捷,洞里冬暖夏凉。朴素的农家的洞内一切因陋就简,炕是土的,碗柜是土的、甚至桌凳都是土的,连墙上的灯窑、佛龛都是挖出来的洞。然后把外边铲平,用泥抹光,安上门窗就可以入住了。说来可笑,门外边的猪栏、鸡舍、羊圈,菜窖,无一不是挖洞,可见这里的人们对土的利用可谓登峰造极。生活富裕和讲究的人家也就是在洞里边用砖起璇,外边用方石垒个墙脸用白灰灌浆勾缝,就算是这里的豪华建筑了。当然,里边的设施也要相应地豪华些——不是土台子而是木制家具了。
一排排的窑洞依山排列,唯一的不足就是在民居周围很少看到树,满眼土黄,只有山上边能看到稀稀拉拉的灌木丛。倒是在庄口的大碾盘边才看到一颗两人合抱粗的老槐,给庄子的局部带来了一片难得的荫凉。沿着山下铺着青石的斜坡往上走到顶端,一看过去,这里住户的布局和75年我去参观山西大寨民居的规模和样式都差不多,只是没有前者的街道整齐划一罢了。
走到街头再向里望去,各家门前的晒场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隔年的玉米和南瓜。窑洞的外墙上也挂着红红的辣椒串和雪白的蒜辫子。在场边的麦草垛边,一群群色彩斑斓的鸡在吵吵嚷嚷地觅食,坡上边一个高高的线杆上的高音喇叭里传出了豫剧唱腔:“郎格前腿弓,朗格后退蹬……”庄子不大,倒是挺热闹的。
时近中午,该到鸡喂米、猪打食的时分,庄子里的女人开始喊自家的男人吃中饭了。于是,各家窑前门口就陆续的出来了一些端着碗的汉子,仨一群俩一伙的蹲在那里一边唠嗑一边往长着胡须的嘴里胡噜饭吃。一会功夫吃完了以后,这些汉子们就及其熟练地把碗沿用舌头舔净,往咯吱窝底下一夹,手掐着筷子进屋去了。
在看他们吃饭的过程中,我忽然发现他们手里端的饭碗都特别大,和当兵戴的钢盔都差不多。更让我诧异的是:他们吃饭的碗里无一例外的都是一平碗的南瓜或者是青菜,只有在菜顶上才盖了一个饭帽儿,过后我一打听才知道,这种吃法是和这里的节令习惯有关,因为现在正是地里挂锄的农闲期间,用不着出大力了,就更不用吃干粮,所以才以菜代饭,俗名:瓜菜代。据说这就是早年学习大寨的省粮经验、落实毛主席:“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指示的延续,可见这里农民过日子的俭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