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咀嚼青橄榄般的回忆


  共有135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咀嚼青橄榄般的回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秋霞圃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6 积分:12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3/17 23:55:00
咀嚼青橄榄般的回忆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5/11 18:16:00 [显示全部帖子]


                              《忆秋霞圃的过去》    
       秋霞圃,座落在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是明代工部尚书龚弘先生在其家乡建的一座美丽的庭园花圃。秋霞圃的景色十分优美,春夏之际步入圃内,但见青岗绿坡;明湖丽水;红亭秀阁;鸟语花香。 秋冬时节伫立园中,仰看山石嶙峋;霜冷雾浓;古树参天;苍松劲柏,你要是第一次来,十有八九你会流连忘返。
       文革时期,秋霞圃被改为一所中学的校园,我在那里读书。那时候在秋霞圃大门两旁挂着二块匾,一块写:“嘉定县城区一中”,另一块写:“红卫兵嘉定县城区一中司令部”。

       走进秋霞圃,走进那所“嘉定县城区一中”学校的校门,看见的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庭院。在庭院的西边墙上有一扇用石头堆砌的石拱门,走出石拱门,有一座用石板搭的七弯八曲桥。过了七弯八曲桥,就看见秋霞圃美丽的花园了。

       秋霞圃美丽的花园中央是一潭清彻见底的湖水,鹅白的卵石镶嵌在褐色的泥中,如同一颗颗铺在黑丝绒上的宝石珍珠。水面几蓬荷花莲叶、数尾金鱼穿梭。

       湖的北面是一座山岗,几棵高大的银杏树围着山顶一座亭阁。山岗下的湖岸有一座楼台,背面依山,三面环水,汉玉凿栏,凤鸟雕梁。楼台的对岸是一道山坡,坡上从东向西种着春天的桃花;夏天的桂树;秋天的枫林;冬天的腊梅。

       坡下临湖有一座假山,假山中一条小溪直通湖内,一块青石板像一座独木桥横跨小溪。遇雨天坡上有雨水顺小溪哗哗涌入湖中,从青石独木桥上走过还真有点胆战心惊。

       湖的四岸遍种着粗壮的垂柳树,每逢傍晚柳树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染成千丝万缕的金色,在如镜的湖面倒映下,现出一幅传神入化的玉女梳妆图案。

       从花园走回来,在庭院的北面是一排校舍,我班的教室也在其中。在这排校舍之间有一条弄堂直通北面大操场。操场设有篮球场、足球场,还有单杠、双杠、吊环、秋千。

       操场的外围是一条护园河,河的对岸是一座村庄。村里炊烟袅袅,鸡鸣狗欢;牧童牵牛,羊儿吃草。
       学校的东围墙外是一家豆制品厂,晨风吹来阵阵豆香。通往庭院的南面有一条长廊,一间间教室分布在长廊两旁。长廊的尽头通向一座大殿,走过去是一座城隍庙。那时庙的大殿改作学校的体操练功房,里面有跳箱、鞍马、单杠、双杠,还有二只乒乓桌。
       穿过这座大殿,就到了教师宿舍楼。那是一栋古典式的二层楼房,青砖绿瓦、凤鸟雕梁、木制楼梯、旧式门窗。楼前一口深井,井的周围长满了青草。
       “叮呤呤呤......”,上课铃响了,我们拥入教室。坐下之后,一个年轻教师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走上了讲台:“我叫××,是你们的班主任,我愿将革命的理论和知识传授给你们,使你们早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接着,就开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类的教学课程。几节课之后,我开始佩服这位教师,觉得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他讲的课充满激情、抑扬顿挫,很快就让大家鸦雀无声地认真听课。
       可是,没过多久他就不来了,学校里到处传说他是现行反革命,被红卫兵抓起来,关在了我们学校秋霞圃的那栋教师宿舍楼里。又过了几天,知道他喝下了整整一瓶敌敌畏,毒死在教师宿舍楼前的那口深井旁。
       班主任又换了一位,谨小慎微。上课前先说:“革命的小将们,让我们共同学习毛主席语录,学习最高指示”。然后翻开了手中一个红色小本本……
       后来的中学课不知学了些什么,接下去我们就去学工、学农、学军。再接下去,我就跟着同学们响应号召,到农村;到边疆;到广阔天地“炼红心”去了。
       离开学校,我独自一人悄悄地去了教师宿舍楼,去那楼前看那口井,感觉那井很深很深,井的周围长着很青很青的芳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湖水.jpg: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秋霞圃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6 积分:12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3/17 23:5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5/12 0:32:00 [显示全部帖子]

       谢谢清风出袖和天山行二位朋友的捧场,我原来在内蒙兵团一师一团,七九年初回的家乡,不知二位朋友是不是是兵团战友,我再发一篇回忆兵团的帖子答谢二位:

兵团故事里的故事:     
      乌兰布和沙漠的冬天夜很长,太阳一下山天就漆黑了,劳累一天的人们习惯了早早地钻入被窝聊天。基建排的营房很紧,每班十二人住一间屋。屋里二排土炕,中间一条一米多宽的过道,过道中间一只火炉。前几天说是要和苏联打仗,大家一起哄就都瞎闹着剃了光头。所以每到夜晚躺下聊天时,十二颗精光脑袋围着烧的通红的圆圆炉盖,就像宇宙间的一个太阳和围着太阳的十二个星球。
  这天晚上,大家钻进被窝,就着炉火的红光凑在一起。正无聊的愁眉苦脸时新调来的北京知青霍永利开了口:“哎!哥儿们,给你们讲个故事怎么样?”。“好!说一个听听。”有人响应着。
  “十八世纪,英国伦敦。一个深秋的夜晚,斯摩尔那大街凉风阵阵,寒意袭人。”霍永利的故事绘声绘色地开讲了:“路旁每隔百米立一根木杆,木杆上挂着用牛油点亮的马灯。风中的灯光摇摇晃晃,忽明忽暗。夜色中路旁几幢尖顶的红色木楼,像戴着帽子,血口怒张的历鬼。马路上不见行人,没有月光,只有一个打更的老头,半死不活地走在路边敲更:“笃!笃!笃!笃……”。此时已是午夜十二点,当老头刚要敲第十二下时,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抬头向旁边一看,正在这一刹那间看见一栋楼的大门突然洞开!里面传出一声女人尖叫:“啊——!”打更老头一惊之下摔到在地,再也没敲出最后一声……”。
  屋里的火炉还在燃烧,我却吓出一身冷汗。再看大家,好几个人悄悄地把头缩进被窝。只有霍永利还在有声有色地讲着越来越恐怖的故事……。
  这一夜真把哥儿几个吓的睡不着觉。第二天却都装着敢听要听的样子,深怕让人耻笑了。于是,霍永利的故事分着段子,一天天地讲下去《恐怖的脚步声》,《绿色尸体》,《一双绣花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感谢.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