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今天,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八级大地震!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或自发地参加到了抢险救灾之中!并行成了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史无前列的志愿者大军!本文虽是反映了当时千万志愿者中的一点平凡小事,但也可从中看到人们在大灾面前的道德净化以及我们国家,社会,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赶往重灾区
为灾区孩子运送书和巧克力
6月1日在什邡湔氐镇当了一天的志愿者,回到成都已经很晚了。夜里十点过接到知青朋友梅柏青的电话,要我帮他找一辆货车运送到什邡洛水镇的赈灾物资。
梅柏青(原瑞丽农场四分场知青)是《成都日报》资深的访谈记者。他已约好了在洛水镇采访陈岩,就是电视里频频出现在汉旺镇东汽中学与国家救援队并肩战斗的“格子衫”志愿者英雄。老梅说陈岩联系了一个来自北京的志愿者剧团为洛水镇孩子举行慰问演出,该剧团从北京带来一车赈灾物资已运抵成都,陈岩希望老梅能找一辆货车把这批物资尽快运到洛水镇派发给孩子。老梅认为我是搞企业的,想必有货车,电话就打过来了。其实我们厂也没有货车,需要时也只是租用。但我还是马上答应帮他想办法。
自“5.12”大地震后,全国各地都在全力支援四川灾区,大量的志愿者涌向灾区,全社会迸发出爱的海洋,我们这些天一直被志愿者感动着。当夜我又联系上北京志愿者剧团的“房子”小姐,她说这批物资都是北京海淀区的小学生们给灾区小朋友写的爱心卡、捐赠的图书、文具,以及企业捐赠的饼干、巧克力等等。而她们志愿者的经费都是自筹的,到四川后已所剩不多了。我告诉她不用担心,你们大老远的来四川赈灾,我们一定把这批物资运到现场。
6月2日早上八点,我试着给市,省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的运输组打了几个电话,最后的答复是,全国各地来川的救灾物资都安排不过来抢运,非政府部门统一安排的物资请自行解决。既然如此,我们就靠自己解决吧!
此时成都到处都在修路,几经周折我和老梅在大丰货场找到那批赈灾物资,马上租用了一辆福田厢式货车,将这批物资装了滿滿一车,四百元的运费,老梅无论如何要自己掏。我的面包车则装了印有“雀巢公司捐赠”的十二大箱巧克力。就像一场接力赛,这批物资从北京刚到成都,我们又以最快的速度从成都运往洛水镇。
汽车驶上成绵高速,一路上都能见到挂有全国各地牌照、贴有“救灾物资专用车”标志的车辆。收费站为这些车辆开辟了专用车道,一律不收费。我们没任何标志,但也是拉赈灾物资的,收费人员一听,马上开启横栏,示意通过。没想到,有着重要经济利益的高速公路部门此时也机动灵活了。这几天四川移动通讯公司也在让利,五至七月免收到灾区的手机漫游费。的确,抗震救灾这个非常时期,犹如一场全民投入的人民战争。上至温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人民解放军的快速投入,下至全国志愿者的积极参与,社会各界、海外侨胞的大力捐助时时都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身为四川人,家乡人民遭此灾难,理应做得更多才是。
到什邡的路程虽不算远,但广汉至什邡的路正在扩建,路面全是碎石,凹凸不平。烈日下,漫天尘土,很不好走。好不容易到了什邡县城,才知道到洛水镇的路更难走,一般车都不会走此路段。这时一个志愿者联络点的学生小徐自愿给我们当向导,从乡村公路去洛水镇。就这样不到100公里的路程,我们用了三个小时才到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0_3063.jpg:
![dvubb](showimg.asp?BoardID=103&filename=2010-5/20105130404533716.jpg)
(洛水镇医院废墟)
此时的洛水,已是一片重灾区的景象。近年开发的沿山旅游观光大道的水泥路面多是一、二十厘米宽的裂缝,路旁的村庄几乎全部成了废墟。山脚边有一个据称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叫“龙居寺”的寺庙,寺庙殿堂中的众佛像,有的没了头、有的大半身子没了,裸露在废墟中。寺庙里里外外有不少来自城市的男女青年在忙着清理废墟。从一旁的大幅横标中知道这是来自北京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心里一下子涌出一分感动!离寺庙不远的章山上还有李冰(李冰父子为秦代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的大型陵园,据说当年李冰在洛水治水时劳累过度死在了这里。陵园旁边已有一个约有五、六十顶帐蓬的空降兵救灾部队营地。路经山脚处的一个很现代化的水泥厂,看到厂内也有很多建筑和貯罐产生了裂缝和倾斜,一时也无法恢复生产了。
洛水镇外侧的一块空地已被推平,用于修建安置板房。见横幅知道这是深圳某集团援建的,援建者们正在工地上忙碌着。镇旁一个很大的停车场,被用作了“广州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场内也搭滿了军用帐蓬。不远还有一个“第二炮兵”部队的帐蓬驻地。洛水镇的街道两旁也搭滿了大大小小的民用帐蓬,有两个救灾食品的分发点,人们正排队去领取定额的食物。镇政府大院的两层楼房成了危房,洛水镇救灾指挥部也设在大院的帐蓬里。一切都是忙忙碌碌,一切也还井然有序。
再往镇中心走,就能看到老街区,那里已是一片望不到头的废墟。洛水镇是个老镇,也是个大镇,大概有两万多人口。在街头我曾听当地老乡说镇上可能死有一两千人,山上还挖有一个“万人坑”来埋死人。听得让人心紧!后听一个要搭我们车的警官讲,这次地震当地政府已确认的死亡人数是457人,失踪若干。并称死者是要通过确认后才能领取5000元的抚恤金的,我想这应该是较准确的,死亡数据的夸大可能来自于对灾难的恐惧!这是个重灾区,各地来的志愿者也比较多。我们甚至看到几拨金发碧眼的外国青年,穿着印有一个大大的红心并写有“我爱中国”的时下最时兴的白汗衫,在镇上来来往往。他们或许是在中国的留学生、或许是专程从国外赶来的志愿者。我不禁感慨,国家现在的开放态度已完全有别于三十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那时盲目拒绝外援,使灾区人民失去了许多被救助的机会。
在随车志愿者小徐的指引下,我们进到了镇西侧的洛水公园。先前租用的福田货车已经到达,正待卸车。老梅要采访的陈岩此时迎了上来,他非常感激我们把物资及时送到了赈灾演出现场。他一边与北京来的组织者商量活动的安排,一边协调当地二三十名自志愿者的工作,然后准备接受老梅的采访。
零距离见识志愿者陈岩
![dvubb](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0_3079.jpg:
![dvubb](showimg.asp?BoardID=103&filename=2010-5/20105130452270608.jpg)
( 梅柏青在采访陈岩)
这次采访被梅柏青称为他职业生涯中最特别也是很精彩的一次采访。他和陈岩就坐在洛水公园灾民安置区的空地上,人声嘈杂,有兵荒马乱的感觉。与老梅的谈话几乎没有超过5分钟陈岩的手机就响一次,给他打电话的人太多:有志愿者、媒体、捐助企业……而陈岩则在地上不断用石块画出东汽中学被埋孩子的位置。老梅敲开了陈岩的心扉,也让我这个“现场嘉宾”零距离见识了志愿者陈岩的风采,感触颇多。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0_3085.jpg:
![dvubb](showimg.asp?BoardID=103&filename=2010-5/20105130452263151.jpg)
(北京志愿者“房子”和陈岩在给孩子们发书)
眼前的陈岩,约三十多岁,瘦瘦高高的个子,穿一件黑色体恤衫,戴一顶黑色棒球帽。可能是长时间的劳累,他脸色黝黑,声音也很沙哑。但他说话时坚定的语气,很快的语速加上有力的手势,让我看到了一位血性、坚强的硬汉形象。
陈岩曾在拉萨武警部队当过几年兵,早在丽江大地震时,就到灾区救过灾,有丰富的救灾经验。5月13日夜他赶到绵竹汉旺镇东汽中学救灾现场,在余震不断,四层楼高的两面危墙随时都会垮塌的情形下,国家救援队已停止了工作,学生家长陷入了绝望之中。此时,陈岩找到国家救援队队长,说他是志愿者陈岩,以前在部队干过救援。征得国家救援队同意后,他一个人冒险进入废墟勘查,然后拿出了每个孩子的救援方案。陈岩以他坚定的态度,丰富的经验及专业知识赢得了国家救援队的信任,成了国家救援队中唯一不穿制服的编外救援者。国家救援队队员是轮班作业,而陈岩却在80多个小时的救援中,只打了5个小时的盹。这位不下火线的穿“格子衫”的志愿者被现场的家长和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所记住。在他与国家救援队的配合下,废墟下10多个年轻的生命被成功救出,包括最后救出的“可乐男孩”薛枭。如果没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陈岩不可能坚持下来。难怪当最后一名幸存者薛枭被救出时,所有现场的家长都激动万分地对着他高声呼喊:“英雄!英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0_3099.jpg:
![dvubb](showimg.asp?BoardID=103&filename=2010-5/20105130452285259.jpg)
(马上就要领到书的孩子们高兴得跳了起来)
由于陈岩在电视中的一句话:我是东冠公司的志愿者。在网上被误传为广东东莞一公司的老总,引起无数东莞人的牵挂和爱戴,成为一段被称为“美丽的误会”的故事。至采访时,东莞和广东的一些企业以他的名义捐助给灾区的重建基金就达3000多万元。抢救生命的工作告一段落后,陈岩仍马不停蹄地为灾区重建奔忙着。他原打算当天的赈灾活动结束后随我们一起回成都,结果又改变计划,当晚又要赶往汉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0_3108.jpg:
![dvubb](showimg.asp?BoardID=103&filename=2010-5/2010514176231926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0_3119.jpg:
![dvubb](showimg.asp?BoardID=103&filename=2010-5/20105141762311807.jpg)
(年轻的志愿者队长和学生们在一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0_3123.jpg:
![dvubb](showimg.asp?BoardID=103&filename=2010-5/201051310113161555.jpg)
( 来自北京和 当地的志愿者与陈岩分别留影)
洛水公园下午的赈灾活动也进行得很成功。慰问演出后,小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排队领取发放给他们的书包及其它文具,还有巧克力、冰激凌等。孩子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们也为他们的天真和笑脸所感染,情不自禁拿起相机,留下了孩子们此时的欢乐。
接触来自台湾的志愿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0_3131.jpg:
![dvubb](showimg.asp?BoardID=103&filename=2010-5/201051416491744934.jpg)
(梅柏青在与台湾的志工林女士交谈)
[/upload]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0_3112.jpg:
![dvubb](showimg.asp?BoardID=103&filename=2010-5/20105131094386559.jpg)
(孩子们在跟着台湾的志工唱颂歌)
活动结束后,陈岩建议我们在公园旁吃顿便饭再走,没想到这顿晚餐让我们认识了来自台湾的一个名叫“慈济基金会”的慈善组织。他们在公园大门前的空地上搭建了一个约有五十个座位的免费帐蓬食堂。当地的灾民和远道而来的志愿者都在排队打盒饭。老梅出于职业习惯与慈济基金会的志愿者、他们称为“志工”的一位吴女士攀谈起来。这是一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佛教慈善基金会,赈灾是他们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这个免费食堂每天要解决约1000人的两餐伙食,为重灾区洛水镇的灾民解决了很大的困难。他们的“志工”来自台湾各个阶层,有医生、有大学教授、公司管理人员等,有在职的也有退休人员。我们在现场看到的就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更多的是五、六十岁知识分子模样的人。他们都是请假自愿自费来的。基金会所有服务于当地的物资如柴米油盐炊事用品等,都是在当地采购,然后免费向灾民提供服务。在开饭前,每位“志工”都双手合掌在胸前,虔诚地跟随音乐唱诵着。这是他们每日必行的仪式,虽简单但却是对心灵的净化和对爱的赞礼,让人肃然起敬。
……
就这样,当我们回到成都的家时,已是深夜12点过了。虽然,我只当了短短的两天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为灾区人民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它仍让我有点自豪和难忘。
写于2008.9.2补写于20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