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梦萦天山 → [转帖] 闯“三关”


  共有128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 闯“三关”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转帖] 闯“三关”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7/21 14:28:00 [只看该作者]

闯“三关”

 

  “呜——”,列车长呜,徐徐地开出了北京车站。满载着首都支边青年的远大理想,奔向那遥远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在轰隆隆的节奏声中,我们这群身穿簇新的绿军装,胸前戴着大红花的军垦新战士,无不久久地沉浸在刚才送别的情景里:北京车站内外,锣鼓喧天,彩旗飞扬。任凭脸上流着激动的泪花,我们和亲人、同学在月台上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父母一遍遍的叮咛,朋友一声声的祝福,都随着1965年9月16日这个毕生难忘的日子,陪伴着我们这些志在四方的支边青年跨过万水千山,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再见了,亲爱的父母!再见了,我的同学!再见了,香山的红叶、北海的碧波!再见了,雄伟的天安门!再见了,生我养我的首都——北京!

   乌鲁木齐,蒙语中的意思就是优良的牧场。我们9个北京支边青年和乘专列同天到达的14个天津支边青年一起分配到了农六师东风锅炉厂。从进厂的那天开始,我们23个兄弟姐妹就组成了一个临时大家庭。在东风锅炉厂共同工作、共同生活的日日夜夜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东风锅炉厂座落在乌鲁木齐三道桥桥堍。清澈的和平渠水象一条玉带绕过厂旁。锅炉厂领导将预先腾出来的厂部最好的办公室,先把我们安顿好,然后安排我们参观厂区。六十年代中期,锅炉厂厂区显得有些破旧、杂乱,生产区和家属生活区混杂在一起,不像北京的大工厂那样规划得井井有条。但是对我们这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军垦新战士来讲,工厂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那么新鲜,那么令人向往。在参观金工车间时,尽管我连车床、铣床、刨床都分不清,却悄悄对吴国勤说:“我想开机器,就像贰角钱人民币上印的女工一样,那多神气呀!”

    在支边青年欢迎会上,厂教导员童庆文同志号召我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他说:“新疆条件比较艰苦,没有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那样条件优越。你们有志气、有知识、有文化,但是你们首先必须适应新疆的环境,通过自己的艰苦劳动,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把自己锻炼成为又红又专的兵团战士,从而在思想上真正做到为开发大西北,建设祖国的新疆贡献出自己美好的青春!”并安排我们先搞三个月建厂劳动,通过建厂劳动,闯过扎根边疆必须要过的“三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

   “劳动关”先从为我们自己盖住房开始。当时厂里职工住的大多是“土坯房”或“干打垒”,而我们要盖的是正儿八经的红砖房。厂里派胡建三同志担任我们的队长,并安排了几位老工人任“大工师傅”,带领我们23人开始建造自己的家园。盖房子必须先挖地基,在卵石河沙结构的河滩地上,按房子的大小挖出一条条50厘米左右宽的基础沟。挖沟看似容易,但对我们这群刚离开课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支边青年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手上磨起了水泡不说,地基也常常是边挖边塌,经常要返工。我们手上一个个水泡磨成了一个个老茧,地基终于打好了。经过第一次战斗洗礼,我们打下了扎实的劳动基础。

    那时候,劳动条件很差,盖房子没有机械设备,全靠我们人拉肩扛。没有输送带,大家就排成一条长龙,用两只手传送砖块;没有搅拌机,两只脚就踩到灰浆池里搅和灰浆;没有卷扬机,就用双肩挑着和好的灰浆送到脚手架上。刚开始挑灰浆时,扁担在我们的肩上不听使唤,两只灰桶晃来晃去前舞后蹈,好不容易挑到了脚手架上,一桶灰浆晃剩了半桶。但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实践,很快就学会和掌握了劳动技能。杜少林和胡大堂还当上了独当一面的砌墙“大工”。

    在建房劳动中,我遇到了生平第一次地震。那天上午,我和宋焕荣给杜少林当小工。我站在近两米高的房架上接宋焕荣抛上来的砖。经过了近两个月的劳动锻炼,我俩一抛一接,配合十分熟练。如果把劳动的场面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搬到舞台上表演,姿势一定非常优美。

    正当我们有说有笑干得正欢的时候,突然响起一种令人十分恐惧的轰呜声,好象坦克集群正在附近碾过,房架也忍不住呻吟,剧烈地晃动起来。“地震”这个原先只在课本中学过的名词突然在我脑海中一闪,说时迟那时快,素来胆小的我不知那来的胆子,竟毫不犹豫地从近两米高的脚手架上一跃而下,然后象只没头苍蝇似的毫无目标地朝外跑去,耳边仿佛听到胡建三队长着急地高喊:“地震!快往没房子的地方跑。”扑通,我不知被什么绊了一下,就摔倒了。心咚咚直跳,说什么也爬不起来了。不知过了多久,可怕的轰呜声终于过去了,大地停止了晃动,四周又传开了欢笑声、呼喊声。睁眼一瞧,原来我慌不择路,一跤竟摔在一大堆煤上。自己顾不上脸黑手脏,不好意思地赶紧爬起来。大家回到劳动工地,心有余悸地互相揭发别人刚才的狼狈样:有人吊在房架上不敢往下跳,吓得大叫;有人围着锅炉直转圈,跑了半天仍在原地……直到今天,大家聚在一起,回忆往日的峥嵘岁月时,建房劳动中地震发生时的狼狈场面,仍然是我们互相取笑逗乐的一支长久保留的小插曲。

   “胡天八月即飞雪”,新疆的冬天来得格外早。10月份就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经常在零下二十几度,真可谓滴水成冰。我们的脸和手常常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凉,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但是干活出了汗,稍微一休息,背上马上就发冷,那种滋味可真不好受。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劳动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最难忍的却是生活不习惯。我们虽然都来自大城市,但是大家并不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强。不过每天收工后,想痛痛快快地洗个澡,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冷水热水倒不缺,到锅炉房去挑就是,缺的是一间洗澡房。当时,我们10个女支边青年挤在一间二十几平米的房间里生活,两个睡觉的大统铺占了房间三分之二的空间。收工后大家只好轮流在房间剩下的“宝地”擦擦澡敷衍了事。

    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我们餐桌上,基本上见不到绿色蔬菜。食堂里的菜单翻来倒去,基本原料总是老三样:白菜、土豆、萝卜。主食则是粗粮当家,1个月才能吃上一顿大米饭。尽管生活十分艰苦,我们除了白天参加劳动锻炼,晚上还坚持政治学习。学习政治时事,交流思想体会,大家的思想觉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新年到了,这是我们在乌鲁木齐迎来的第一个元旦。厂领导为了减轻我们的思家之情,特地在12月31日组织了联欢晚会。童庆文教导员等厂领导一直陪着我们,大家一起唱歌、跳舞、说地谈天,尽情欢乐。高鲁静唱起了婉转悠扬的“红河谷”,王振中等人情不自尽地跳起了罐舞……年青的朋友在一起,时时都洋溢着青春奋发的气息,处处充满了无忧无虑的欢乐。大家一直狂欢到辞旧迎新的钟声响起。

    随着红砖墙的不断升高,我们的劳动技能和思想觉悟也在不断地提高。三个月的房建劳动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从厂部搬进了自己亲手建造成的新房子。这是我们用自己劳动的双手,在祖国的大西北创造出的第一件成果。我们23个支边青年也顺利地闯过了“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为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我们和全厂职工一起,通过坎坷艰苦的奋斗,把一个又乱又小的东风锅炉厂建成了花园式的大庆式企业——新疆锅炉总厂。为祖国大西北的开发建设贡献出了我们无悔的青春!

             王小莲    原北京花园村中学   农六师东风锅炉厂  

                      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退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东风锅炉厂女支青.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