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原创]我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情结


  共有141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我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情结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山光水色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235 积分:7698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10/6/10 20:22:00
[原创]我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情结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8/25 13:38:00 [显示全部帖子]

 

 

我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情结

 

 

 “这里的黎明真是静悄悄,静悄悄的……”

 

30多年前,记得是“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底,有一天深夜,在我工作的水电站宿舍里,我还在看着一本书。应该说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杂志,叫《世界文学》。刚复刊的这本杂志分两期刊登着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的一篇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编者特地为这篇小说加了编者按,在肯定其文学价值后,指出这篇小说宣扬了战争的残酷,读者要加以批判地阅读等等。由此可见,当时文艺的春天还未到来。

 

这本杂志是我刚从单位的图书室借的,晚上翻到这篇小说时,看了开头,便被深深吸引,欲罢不能。用高尔基所说的象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形容当时的心情,并不过份。

 

小说描写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位红军准尉带领五位女战士追击、歼灭潜入苏联后方的十六名德寇,最后消灭了敌人,五位女战士也全部牺牲的故事。作者善于塑造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朴实无华又富有战斗经验的准尉华斯珂夫,严肃坚毅的丽达,沉默而多情的李莎,诗意纯真的索妮亚,富于幻想却怯懦的嘉丽娅,以及美丽活泼、勇敢机智的冉卡。他们以不同的生活经历、性格素养组成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群体。当看到准尉为了避免男女之间的尴尬无论走到哪个角落都得不停地咳嗽,以及他同女战士之间那些风趣的对话时,我往往忍俊不禁;当看到一男五女六位红军战士面对16个训练有素的凶残的德寇时,我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担心……

 

黎明时分,我终于看完了这篇小说。我被小说所描写的故事情节所震撼,更被小说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所感动,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才是真正能打动人的作品!说什么要批判地阅读,说什么宣扬战争的残酷,这想必是编者不得不说的违心话吧。

 

黎明,静悄悄,静悄悄。太阳将很快升起,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就这样,静悄悄的黎明发生的故事在这个静悄悄的黎明深深地烙进我的在记忆中。

 

过了几年,1984年初,有一天,我偶然从电视中看到原苏联拍摄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中的人物在屏幕上活了起来。我全神贯注地看完了这部电影,再次深受感动。我把电影同原著作了比较,发现影片采取倒叙回忆的手法,在改编上独具匠心。有感而发,我便写了一篇影评《成功的改编──谈苏联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寄到《电影评介》,不久,刊登在该刊84年第3期上。如果没有看过原著,我就写不出这一篇影评。这篇影评的发表也增强了我写影评的信心,此后,我先后写出几十篇影评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并十几次获奖,被吸收为省影评学会会员。

 

又过了20余年,200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由我国影视工作者改编、拍摄,由俄罗斯演员出演的19集电视连续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看到预告,我一反平时很少观看电视连续剧的常态,几乎一集不落地观看了这部电视连续剧。是的,好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拍成电视连续剧仍然是那样扣人心弦。此时,我最大的感慨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我国的遭遇,从对原著带着批判的介绍,到允许苏联拍摄的电影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再到由我国改编、拍摄成电视连续剧,这难道不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的变迁吗?当然,我还感慨,虽然苏联红军女战士们的血并没有白流,但她们保卫的那个祖国已不复存在了。

 

如今,在我书房的书架上,就放着一本《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不时会取出来翻一翻。看到这本书,我总会想起那个静悄悄的黎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