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梦萦天山 → [转帖]老支边的遐想


  共有112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老支边的遐想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沽上鲁人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4643 积分:27145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09/12/2 14:18:00
[转帖]老支边的遐想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8/26 11:45:00 [显示全部帖子]

 

老支边的遐思

 

在边疆生活了40年以后,叶落归根,退休回到了我出生的故乡———天津。40年的“支边”生活过程中,因为匆忙,即使回津探亲也不过是住个十天半月,对天津的社会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但是这次不同了,我由相对封闭的西部边陲而来,而且相隔那么久,有些事,有些人,一经接触便有所了解,于是生出了诸多思维,生出许多感慨来。

有一次,我去看望小时候经常照看我的表姐,上一次见到她还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侯,姐夫因为历史上曾是国民党兵,解放后便一直是工作难找,衣食无着,和表姐二人艰难地抚养五个儿子,穷困潦倒,看了好让人心酸。而这次去看望她,姐夫已经病逝,在她四儿子那装修不错的10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里,见到了表姐和那些已经成人的孩子们,还是那样健谈,然而却平和了许多。全家十余口人,除了吃穿住行已毫无顾虑以外,我更惊异于一个曾经饱受苦难、重压之下几近疯狂的家庭,精神上怎么这样平和呢?尤其是表姐,她的晚年除了享受儿子们丰盛食物的供养之外,精神的平和难道不是当前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吗?那天的聚会,临别时,70多岁的白发表姐不但唱了歌儿,还和我跳了一曲“四步”,虽然是名副其实的“老舞”了,但我感动得几乎落下泪来,心里只是感受着改革开放前后这巨大的变化。

因为是刚由边疆搬迁回来,什么都感到新奇,也免不了和那些年轻人聊聊天,他们大都是刚刚走入社会或是在读大学的学生,衣着打扮,日常消费当然时尚,是所谓“新新人类”了,精神面貌上也要比西部边疆地区的孩子们似乎更充满自信。通过和他们交谈,也有些奇特的感受。记得1964年7月2日支边出发的日子,那时的我也是个孩子,在和送行的亲友们依依惜别之时,所有对我的关怀的话语都是一样的:“出门在外要听组织的话,服从组织的安排。”而今天,对他们,我看到的是父母和社会几近娇惯的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的语言更多的是:“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要努力奋斗,要勤奋,要相信自己,要抓住机遇,实现自我,你一定能够成功……”细细地思量起来,连关怀孩子的话语也是天壤之别了。我也注意到了有些年轻人其实根本不太在意父母亲朋的鼓励和教导,他们更喜欢谈论明星、网络、短信或者是挣大钱。在和他们接触时,你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现在的年轻人对未来的竞争既担心又充满信心。他们比我们那时更懂得竞争的激烈和更渴望成功。他们的目标不像我们年轻时,总是为在哪个小单位里有稳定的事做而满足,为被领导青睐或者被提拔为一个什么科的小科长而“争风吃醋”,他们有更远大的创业目标,我的一个上大学的外甥就说,以后一定要做CEO,要买宝马车,要做富有的人。



鲁西是我出生的地方,准葛尔是我奉献青春的地方,海河是我播撒夕阳
的地方。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沽上鲁人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4643 积分:27145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09/12/2 14:1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8/26 11:45:00 [显示全部帖子]

 

谈起代沟,亲戚中的晚辈们与我们的代沟就更是又深又宽了,甚至根本无法沟通。他们对“上山下乡”就颇难理解。他们说:“为什么不让你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要你们到生产力最低下、文化水平最低下、信息资讯最低下的地方去接受什么再教育呀?你们为什么不知道抗争,要是我们就不去。”由此可知,这似乎不是代沟的问题,而是历史断代的问题了。有时候我也努力企图说服他们,但很显然,在他们心中,用政治说教去约束个性价值的传统基本上是没有位置的。我这个老支边当年胸佩红花,意气风发地走上了支边之路,满怀着支援边疆建设的朴实情感。那时在我们心中农村虽然艰苦、贫困,但那里是神圣的,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发祥地。后来在整个支边生活中,我们与那里的人们真正地融为了一体,和他们结下了诚挚的情谊。几十年来边疆农村的发展、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农牧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其中我们这些支边人拼搏奋斗,努力劳作,功不可没,而且至今不悔。当然,我们的精神与为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是一致的。然而,我们的看法与晚辈们的看法相差得太远了。

在我所能接触到的年轻人中间,除了上山下乡问题外,一些人对边疆、对农村的认识真得让我吃惊。想和他们沟通,帮助他们了解边疆和农村,也真得十分困难。在他们心中,边疆和农村仅仅意味着偏远、贫穷、落后,那里的人们是封闭的、愚昧的,他们认为在当前激烈竞争社会中,青年人在农村是不会有什么发展前途的,一些在边疆农村创造业绩的志愿者要么是媒体的宣传,要么是早晚会被那里落后的观念和艰难的环境所吞没的理想主义者。

有时候耐下心来,理性地讨论边疆、农村问题,更会吃惊地发现,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的现代城市中不少人都认为农村、农民、边疆是略带贬义的词汇,是与贫穷、落后分不开的;是与电视画面上一个个在拥挤的“春运”之中背着大包,面带倦容涌入城市的年轻面孔分不开的;是与一些在商业区里行乞的弱者丧失自尊的哀求分不开的。一些都市青年人甚至完全忘却了自己的社会责任,缺少同情心和责任感。超乎寻常浮躁的心态,更使他们缺少理性思维和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少数城市青年从小养尊处优的优越感和对艰苦创业的畏惧,使他们更是在精神上和道德上远离了农村,远离了边疆。

当然,我们大可不必责备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年轻一代,因为社会从来没有把上山下乡、支边、知青等牵涉整整一代青年人的这个大问题原原本本、毫不掩饰地告诉人们,对有关上山下乡、支边、知青问题的讨论也总是遮遮掩掩,该承认社会不公平的部分不敢承认,该理直气壮的部分不能理直气壮。而在我们这些老支边心里,40年的拼搏与奋斗、40年的快乐与悲伤、40年的疑惑、40年的思考,都使我们不断地真正地成熟了,现在我们心中是非分明,只剩下了安然与不悔,剩下了平和与快乐。

所以在逐渐深入的接触中,尤其是在接触了年轻人以后,我更是万分惊讶,但是,由此我也深深地感到,确实应该重视研究在历史上,在我们老一代知青身上,到底还有什么样的传统是优良的,是值得继承的?比如忠诚,比如奉献,比如集体主义,比如听从祖国的召唤等等,这是整个社会应该思考的严肃问题。

尽管如此,我却总是为自己而感到骄傲。

(作者 邱晓伟)



鲁西是我出生的地方,准葛尔是我奉献青春的地方,海河是我播撒夕阳
的地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