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情含泪说承明
每一个足迹都注满爱心故事,每一份交往都让人刻骨铭心 凝情含泪说承明 深圳商报记者王荣李红郝又满张清华万鸿涛 自去年年底以来,本报记者数次深入东胜电机厂,遍访承明的同事和亲人,与沙井“爱心一族”座谈,并沿着他成长、创业、奉献爱心的足迹,远赴贵州、内蒙古、安徽等地寻访,在一个个知情人凝情含泪的讲述里,一个自强不息、一腔真情、满怀爱心、数年如一日在人间播撒大善大爱的鲜活形象,变得更加清晰、丰满、生动起来。 知青岁月 承明当年在内蒙古插队时的房东曾庆华听到承明身患癌症的消息,忍不住老泪纵横。深圳商报记者范国瑞摄 年龄最小的承明最勤快 地点: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官地镇上官地村 讲述人:曾庆华(村民,承明插队时的房东) 1969年初,15岁的承明来到这里插队时,我们赶着马车把他们7个上海知青接了回来。刚来到这里时,年龄最小的承明最勤快,无论是什么劳动都冲在最前面。这里冬季的寒冷是难以想像的,知青们要上山捡牛粪回来取暖。捡牛粪的地方离住处有30多公里,遇到干旱的时候,没有水喝,他们就趴在地上喝马蹄印里残留的马尿水。山上连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没有,最低气温能达到-38℃。有一次遇到下雪,承明回来时脚冻伤了,我们每天都用辣椒水来给他洗脚,然后再用热水敷,一个月才好。 面对这种艰苦的环境,承明也落过泪,但是他并不悲观:“要么不做,既然做,就做最好的,就笑着去做。”白天和大家一起劳动时,他总会唱一些歌曲来鼓舞我们,晚上的时候,他就裹在被窝里看书学习。 承明走的时候几乎把所有的物品都留了下来,我们还以为这辈子都见不了面了。2002年的时候,承明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抱头痛哭。闲聊中,他了解了我的家庭情况,并立刻决定把我的四个孙女接到深圳去工作学习,同时也负担了侄孙女从初中到高中的所有费用,他的大恩大德我们一辈子也还不清。 他实现了当年的承诺 地点:赤峰市运输公司家属院 讲述人:石六妹(赤峰市运输公司退休员工,与承明一同插队的上海知青) 承明与我们感情如同兄弟姐妹一般,他亲切的称我为“六姐”。 有一次我们正在田间干活,有一个小孩路过,穿得非常破烂,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我们没什么钱,粮食也不够吃,衣服也仅够保暖,根本帮不上什么忙。这时,承明的情绪非常低落,当时就发誓:“将来我要有了钱,我一定要帮帮这些小孩。”现在他在内蒙古资助了250多名贫困孩子,实现了当年的承诺。 奋斗历程 一年就当了副班长 地点:安徽省326地质队 采访人:古桂安(承明在地质队工作时的同事) 承明是1975年元月来到地质队的,我俩被分在一号钻探机台。地质队的工作非常艰苦,尤其是像我们这些野外作业的钻探工,常年在深山老林工作。对此,他没有一点抱怨,总是积极努力地工作。 那时承明身强力壮,13米长、100多公斤的钻杆他一个人扛起来就走。钻探不仅需要体力,更加需要技术。他当时就非常注重这一点,经常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利用业余时间翻阅相关资料、刻苦钻研钻探技术,一年之后他就当上了副班长。我们来的时候都是学徒,一般三年后才能转为一级工,而当副班长都要三级工以上,可见那时的承明是多么的有上进心。1975年下半年,他又被大家选为1号机台的团支部书记,1976年下半年还被调到探矿科当技术员。从搬运工奋斗到董事长 地点:深圳东胜电机厂 讲述人:王家英(东胜电机厂员工,承明的表哥) 承明1979年移居香港后,先后做过石油灌气工、搬运工、送煤气工、送奶工、流水线装配工。1989年,他来到深圳发展,先后两次帮人打理企业,将濒临倒闭的企业管理得红红火火,但最后都被人挤走。1993年,他又来到宝安区一家工厂,受聘担任总经理,然而,4个月后,那个台湾老板卷款潜逃了。1995年,他到高州跟一位朋友经营起一家饭店。几个月后,再次遭遇骗局,当他回到深圳时,除了两条毛毯,他一无所有。这次失败后,他投奔东胜电机厂前身—东升厂,从流水线做起,再从课长、部门经理升到总经理,直到最后接手这家濒临绝境的企业,并使它起死回生。 这段从最底层起步的经历,对承明世界观的影响非常大。他经常对我说,多年来,自己虽然管理过多家企业,但实质上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工人们的酸甜苦辣,他也都品尝过,当自己的企业有朝一日做大做强了,一定要好好地善待他们。他还常说,“只有经历过寒夜的人,才更懂得阳光的温暖。”我们更像兄弟姐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