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 岛
——老高
中国版图很象一只昂首高歌的公鸡,在鸡尾巴靠下的那个地方,是属于云南省管辖的西部地区,被云南人称为“外五县”。外五县是指滇西边疆五县,有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县、梁河县和潞西县。瑞丽县是五县区域位置当中最靠西部的一个,就像一只伸出的拳头,三面土地与缅甸联邦接壤。
瑞丽县的全称是瑞丽傣族景颇族自治县(现已撤县改市——瑞丽市)。它坐落在一个地势平缓,面积不太大,南北是山的坝子里,从东到西约50公里长,南北约20公里宽。瑞丽江把坝子自然地分割成两半,从东往西,以瑞丽江为边界线,瑞丽江南边的土地属缅甸联邦,城市有南坎和木姐。瑞丽江北边的土地则属中国,城市有瑞丽。瑞丽江的下游进入缅甸联邦以后,被称为伊洛瓦底江。
这里一年只有两个季节,旱季和雨季,每年5月到11月为雨季,12月到来年4月为旱季。瑞丽坝子风调雨顺,常年少有自然灾害的侵扰。而且人口稀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坝子上到处可以见到茂密挺拔的竹林,清澈河水环绕的村寨,寨子上方一群群喧闹的乌鸦。寨口附近都挺立着枝繁叶茂的大榕树,那苍劲有力的枝干在不断地向天空伸展, 硕大的叶子遮蔽着世上万物,树身垂下如胡须般的气根连接地面,长出了无数的小榕树,形成了独树成林的壮观景象。
田野里是翠绿的稻田和甘蔗林,到了收获季节,稻谷收割了,稻穗冲外码放在稻田里堆成垛,一垛垛在田野里排开,放眼望去遍地金黄。
清晨,田坝的荒地上和小路边放牧的牛群在悠闲地吃着带着露水的嫩草,牛脖子下竹子做的铃铛不住地咣当。中午,水牛们则耐不住炎热的天气和毒辣的阳光,纷纷趴在水塘里翻滚洗澡,浑身蹭满了厚厚的泥巴,水塘里不时传来水牛满意的吼声。傍晚,村寨上空炊烟袅袅,在竹笛声中一群群牧归的牛群,在人们的吆喝声中,撑着圆滚滚的肚皮,一边甩动着尾巴驱赶蚊蝇,一边慢吞吞地挪动着懒散回家的脚步。
从清晨到傍晚,白色的鹭鸶一群群不断地在蓝天下展翅飞翔,一会落在竹蓬上,一会落在田埂边。一队队傣族家的小普少,穿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扭动着婀娜的腰肢,或挑着竹筐或挑着水桶从寨子里边缓缓走来,空气中飘来姑娘们银铃般的笑声。坝子到处都呈现出一派浓郁的**带美丽的田园风光。
弄岛是瑞丽县的一个小镇子,位于坝子的西部,离县城有三十公里。它的地理环境很特殊,是一个鸡叫两国闻的地方。镇子南边距离中缅边界只有一公里,走过一个傣族寨子就是瑞丽江了,过了瑞丽江就是缅甸小城南坎。
弄岛在傣族语中,意思是“长满青苔的池塘”。以前,瑞丽江因洪水到处泛滥,河道也被迫多次迁移,在瑞丽江下游弄岛地区留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池塘。池塘里长满了荷花、水葫芦、浮萍等各种野生植物,微风刮来,芦苇摇荡, 水面涟漪,荷花盛开,风景很是美丽动人。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移民人口的不断增加,当地人就逐渐把一些水塘填上,变成了土地,种上了庄稼。
弄岛地区是在1970年才成立的人民公社。与内地相比,成立的时间要晚十几年。弄岛镇是弄岛公社的所在地。弄岛镇不大,只有公路边上的几排砖瓦房。镇子上设有邮电所、商店、储蓄所,饭馆等服务设施。
从县城到雷允寨的公路从镇中穿过,那时,瑞丽县还没有柏油公路,所谓乡村公路也只是一条五六米宽的坑坑洼洼的红土路,旱季时尘土飞扬,雨季时满地泥泞。那时,边民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牛车,少有马车。拖拉机和汽车只是县上单位、国营农场才能见到。
镇子外边不远处的平地上都是用竹子茅草搭就的一排排小棚子,平日里空荡荡的。一到街子天,茅草棚子就变成了一间间商铺,边民们在里面经营着各种各样的大小买卖。这里是五天一个街子,到了街子天,四方的各族群众包括境外的缅甸百姓都会来赶街,去挑选自己需要的生活物品。所卖的商品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土特产,工业品很少,象煤油、火柴、盐巴、香烟等物品必须到国营商店才能买得到。这里主要卖的是吃的、蔬菜和水果之类的农产品,还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象竹筐、斗笠、土箕什么的。
米线、饵丝、豆粉之类的小吃,一般人民币二角钱一碗,㖞呙(wai)上一勺猪肉或者牛肉做的冒子,再放上味精、盐巴、辣子、蒜泥、香菜等作料,很是实惠。金黄色的豌豆粉又酸又辣,让你开胃的同时,额头冒汗。赶街时人起得早,走的急,常常会空着肚子,到了街上吃上一碗热气腾腾,又解馋又饱腹。
小摊上时常会有米酒卖,好酒的景颇族,不分男女,卖完山货后,就围坐在摊子旁,大喝起来。赶街归来,在小路的两边、山坡上,经常可以见到,酒醉倒卧酣睡不归的景颇男女。刚开始,知青们看到还有些为他们着急、犯愁。时间一长了,也就见怪不怪了,成为当地一景。
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各种鲜绿的蔬菜,白嫩的水豆腐,稻草拴着卖的鸡蛋,自家养的土鸡和猪仔,以及小河沟里摸来的螺丝、小鱼和黄鳝什么的。
春天,有新毛烟丝上市,烟鬼们在享受免费试抽的同时,买下几拽可口的草烟,放进铁筒里用蜡封好,以备一年之需。雨季,水果会陆续下来,什么菠萝,木瓜,菠萝蜜,柚子,芭蕉等热带水果让姑娘们笑开了脸。秋天,有甘蔗榨出汁熬制的红糖,一块块,一坨坨,摆满了箩筐。冬季,景颇族的麂子干巴和牛肉干巴,傣族的咸鱼干等山货不断。
这里虽然地处云南边疆,经济落后,却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正如有一首歌中唱的那样:“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啊罗!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啊罗!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碧波荡漾,一只孔雀飞到了龙树上 ……”。
但是,这种富足仅仅是建立在农耕生活的基础上,这种经济仅仅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写照。
当六七十年代,大量的移民来到边疆以后,这里的供求关系慢慢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全国各地下乡知青的突然到来,人多、地少,各种物资的严重缺乏使各种需求发生了巨变。
1969年6月初,又一批从北京出发的五百多名知识青年,经过了十天乘火车和汽车的长途跋涉,带着全身的疲劳和满心的惊喜,来到了西南边疆云南省瑞丽县,来到了傣族和景颇族聚居的弄岛地区,开始了真正的知青生活。
他们将从一名学生慢慢地转变成为一个农民。他们将通过亲身的经历,深刻地懂得了什么叫脱胎换骨,什么叫经风雨见世面,什么叫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在知青那个年代,弄岛镇和赶街在知青们的心目中摆有重要的位置,它是知青生活中重要的经济来源和信息来源。是知青与城市家庭联系的纽带,是知青朋友同学之间交往的平台。
十年漫长的知青运动在弄岛地区不知上演了多少知青们的喜怒哀乐。
弄岛也成为知青们心中永远的怀念!
注:此文作者是原瑞丽农场的北京知青,网名“老高”。文章转自《云南瑞丽知青团》QQ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http_imgloadcascs9c8.jpg:
左二为此文作者,拍摄于2009年12月弄岛农场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