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诗词曲赋楹联 → 二杆子谈诗


  共有108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二杆子谈诗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石希生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550 积分:4459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10/9/14 11:10:00
二杆子谈诗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9/15 15:20:00 [显示全部帖子]

 

二把刀谈诗

 

对于诗词,我一向喜欢。在我很小的时候,望子成龙的母亲就在我们兄弟的房间里摆上唐诗、宋词,我父亲还有一本清朝袁枚的《随园诗话》。

父亲谈到他认为的好诗句时,经常会眉飞色舞地侃上一通。可是我没见他写过诗;我母亲是军人世家出身,当然她家里都是满清和“党国”那边的兵,也不知怎么一不留神,唯有她跑出去当了八路了,我们从小就从她那火爆脾气上看出她 “党国军人家庭”的痕迹。不过我母亲仅仅是北平教会学校高中毕业,英文还不错,至今还能翻译一些资料,至于诗词方面就不敢恭维了。

所以我对于诗词,全是从印象方面去理解。

当年我无聊的时候,也会捧着唐诗或宋词半懂不懂地生啃,而且居然有我喜欢的句子。比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君不见黄河之不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所以我一向认为,懂诗的人不一定会写诗,而写诗的人又不一定懂诗。因为能写出好诗的人不多。

但是读诗者也是什么人都有,有懂诗的有不懂诗的。而好诗能从其中的意境上感染那些不懂诗的人。比如我至今不明白什么是“平”什么是“仄”,有时候也忍不住抡上两句。

渐渐地我也懂点事了,才知道诗是不能乱抡的,它对于格律韵脚有严格的要求,当你美滋滋地以“诗人”自居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背后暗笑呢!

可能我的血液里也存有一些“党国军人”的基因,我该抡的时候还照样敢抡,不过我得躲过那劳什子“平”或“仄”,于是我想,宋词不是也叫“长短句”么?我把一些长短不一的对联凑在一起,再改掉对联的痕迹,谁敢说那不是诗?于是我就心安理得了。我曾在北京一位作家先生的私人网站上发表过一首“诗”:

金秋

 

天到金秋

独云飘零似沧海孤舟

明月初上如华灯精秀

东风送爽犹西去横流

望长天

广宇无垠苍茫阔

心随洪荒任翱游

 

地到金秋

远山红叶映坡前羊牛

小村瓦舍见杂陈新旧

都市来客多乡中停留

看福地

五谷归仓农家乐

六畜兴旺复何忧

 

人到金秋

学子读书方寒窗索究

百业为勤但承先启后

佳节一过再埋头苦求

阅市人

游子思归情更切

亲朋堂前一杯酒


这“诗”被那位作家先生加精了,我偷着乐了好一阵子。

那一年邓小平百年诞辰,《华夏时报》和中国文联联合举办诗歌比赛,我当然不甘寂寞,又投稿一首:

少小离乡去

皓首人未归

拥兵百战死

浮沉几轮回

为国有诤谏

囹圄长相随

改革总设计

华夏已腾飞

结果华夏时报从数万稿件中选出12件来,我的“诗”名列第六。我到木樨地科学会堂放开嗓门高声朗诵,当然那奖品不过是一件衬衫。

那一年“三八节”,正赶上我心情不错,于是我又在宝坛上抡出一首“诗”来:

三八节词
苍茫九州,华夏大地,休问英雄来历。
风流豪杰,人才辈出,尽是妇女养育。
家有内外,男耕女织,千年相传为序。
奉帚煲厨,相夫教子,知否孟母迁居。
纵然秦皇再世,远交近攻,也曾依依相惜。
且看三教九流,百业兴旺,男女功力互济。
今执素手,祝平安,与君致意。
问天下何人伟大,细究之,首推妇女。
望四海蒸蒸日上,欲行赏,谁与评议。
闲坐时低吟浅唱,睹芳容,心旷神怡。
议时政笔端犀利,抒锦绣,风发意气。
虽有男尊女卑,积习千年,为公义不容辞。
亦随社会发展,勇往直前,巾帼不让须眉。
揖问安好,动拙笔,节日前夕。

这“诗”登在宝坛上以后,有的女坛友随帖说:“我这才感到当女人真好!”

我又得意了好一阵子。

不过今后有机会,我一定得向高人讨教:“平”、“仄”究竟是什么?别总是胡抡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