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转帖]与张革同行


  共有99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与张革同行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共同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8804 积分:198646 威望:0 精华:37 注册:2009/3/12 15:02:00
[转帖]与张革同行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0/19 21:35:00 [显示全部帖子]

与张革同行          潘峰         

                                                                             

      今年是知青下乡40周年纪念,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上期的《飞瀑》杂志上就刊发了一篇姚靖江君的《青山有情水作证——追忆北京知青张革同志》,读了后让我这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村官”感触颇深。“知青”一词,对我们这些80后的人来说或许只是一段模糊的历史,但对于那些经历过的人来说,的确是一段无法摸去的记忆。

     也许是巧合,三十多年前,张革从北京来到宜川县寿峰乡桌里村当知青,把自己的热血献给了桌里这片热土,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省委组织部选派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当村官,我从云南来到宜川,而且也被分派到张革同志曾经工作过的桌里村任职,快40年的时间里,两个不相识的人,因为同样的经历,在桌里碰了一个头,虽然张革同志已经永远离开了他衷爱的热土,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乡亲们的心里,也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者。

     第一次听见张革的名字是在寿峰乡的工作会议上,高威评书记在给我们介绍寿峰时就提到桌里的知青张革,高书记在高度评价张革的同时也勉励我们要以张革为榜样,在农村这片热土上干出无愧于人民和青春的事业。由于对张革的事迹不了解,我也就没有过多去想,可是后来去桌里村时看见一快写着“张革故里”的墓碑树立在公路傍边,碑的背面写着“看灯看电看录象,吃水吃果吃核桃,不忘知青张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后来在《飞瀑》杂志上读了姚靖江君《青山有情水作证——追忆北京知青张革同志》一文,算是对张革同志的生平和事迹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我就想,作为桌里的乡亲而言,他们是幸运的,因为有了张革这样的好同志,带领他们摆脱贫穷走上致富之路,作为张革同志来说,他又是幸福的,虽然他过早的离开了桌里的乡亲们,但是,几十年后的今天,桌里的乡亲们都还在一直缅怀他,铭记他。。。。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当年的知青大多已老去,几年后他们都将步入晚年。“看望他们走过的路程,他们用宝贵的青春陪伴祖国走出了那一段荒诞的岁月,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复兴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和牺牲”,可以说他们造就了一个时代。然而,能像张革那样,到城里工作后又辞职回到农村的,更是少之又少,他的选择,他的所为,他的勇气,他的担当这些都可以说是知青中的楷模。

    而今,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和他们那一代人相比,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早已吹响,国家又一次做出利用五年时间选聘十万名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的重大部署,有人支持,有人怀疑,有的人说到农村去,这是当代大学生敢于担当和奉献的表现,也有人说这也会给人造成投机的机会,可是我认为不管怎样,和当年的知青一样,现在的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去肩负起振兴农村的重大责任,或许,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和他们相比,但是我们也都会向他们一样,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祖国的农村而无怨无悔!

   虽然现在我调离桌里,到云岩镇辛户村任职,但是张革同志的墓碑模样还时常在我脑海里浮现,我想,躺在那里的并非一个失去肉体的灵魂,而是见证一段历史的丰碑,它将激励我在村官的路上向前进。与张革同行,不仅要学习他为人民群众利益而身先士卒的精神,更要他学习他为人民大众福祉鞠躬尽瘁的品质,与张革同行,对你、我、他都很重要!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共同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8804 积分:198646 威望:0 精华:37 注册:2009/3/12 15:0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0/19 21:40:00 [显示全部帖子]

潘峰是陕西省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我去年应延安市委宣传部之邀在陕北和

  这批大学生村官座谈时,梦痕可以说是干得很出色的村干部。很有思想,有

  创新精神,干一行,钻一行。带领全村的老百姓脱贫致富。由于工作业绩突

  出,被上级评为十佳大学生村官。看到他们在我们曾经撒过汗水的土地上,

  延续着我们知青的事业。真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

 

----转自陕西知青联盟延河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