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诗词曲赋楹联 → 转发我老哥一篇文章


  共有258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发我老哥一篇文章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兔子念经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嘉宾 帖子:14787 积分:85527 威望:0 精华:175 注册:2008/12/10 15:38:00
转发我老哥一篇文章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1/5 17:42:00 [显示全部帖子]

 

孔子与诗歌

 胡东光  

 

       孔子,春秋时代人,距今两千多年了,人人皆知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学派——儒学。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孔子对中国诗歌发展的伟大贡献,称其为中国诗歌理论的鼻祖,一点也不为过。

 

一、孔子编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集——诗经

诗歌起源自远古,可惜没有文字得以流传。所以孔夫子编辑诗经的历史意义极其重要。

诗经收集的305首诗歌,就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诗歌。

这些诗内容广泛,写得很美,不仅情感动人,而且修辞讲究,节奏鲜明,大多押韵,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可以想见,在诗经以前的漫长历史中,诗歌会有一个多么悠久、丰富的发展过程。

 

        二、孔子选编诗经的原则——思无邪

        春秋时代,周王室的控制力衰弱,诸侯各行其是,相互征战,氏族制度陷于崩溃,人心混乱。孔夫子在这种情况下,从各个小国家流传的3000多首诗歌中,精心挑选出了305首诗歌编辑成书;他的选编的原则就是“思无邪”,是把道德标准放在了第一位。

    这些诗歌涉猎广泛,有关国家、社会、生活、情感等等,但是细细读来,都很感人,都示人以真善美的艺术形象。其影响深远重大,中国世世代代诗歌的发展都受其影响,直到现在。

 

        三、孔子编辑诗经把诗歌分为六类:风、雅、颂、赋、比、兴

        孔夫子的划分,大致是两类:

        从美学角度划分诗体类别,分为:风、雅、颂。

         风,《国风》,分为15个地方(小国)160首,流行民歌为主;

        雅,《大雅》31首,《小雅》74首,共105首,官吏公卿写作为主;

      颂,《周颂》31首,《鲁颂》4首,《商颂》5首,共40首,颂功德祭家庙为主。

        从写作技巧划分诗法类别,分为:赋、比、兴。

         赋,直书事物;

         比,形象比喻;

      兴,感发志意。

 

        四,孔子论诗歌的作用:兴、观、群、怨

        《论语·阳货》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情意感发。

        观,观察事物。

       群,共鸣合群。

         怨,诗有美刺。

 

        五,孔子把《诗经》列为六经之一,视为经典,强调“诗教”

      《毛诗序》议论诗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敦化,移风俗。”

        孔夫子所编选的诗歌,是符合他的一整套道德规范的,是以艺术形象来教育人们遵守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恕等等,要求人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人们遵守“份”的哲学,从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维系家庭、国家、整个社会各个方面。

 

        六,孔子的美学思维贯穿了他的中庸思想,提倡“温柔敦厚”、“怨而不怒”

        孔夫子选编的诗歌,多有艺术形象,很少直接叙述;多为温文尔雅,很少剑拔弩张;即使批评也讲究艺术方法,除了极少数“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情况,一般主张“怨而不怒”。

    这对后代中国诗歌影响很大,认为写诗以含蓄、包含第二义、有寓意为佳,以文有尽意有余、有余音、有联想想象空间为佳,以拙重、忠厚为佳;而不赞成直白、露骨、尖巧、叫嚣……况周颐更以为即使愁苦之音亦应以雅致出之。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受孔夫子关于诗歌的论述影响很大,很多精辟的理论,都可以在孔子那里找到雏形。

 

        七,孔子选编诗经,很好地融合了诗歌的社会性和艺术性

      很多人批评孔夫子只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忽视了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以为,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读一读《诗经》吧,享受一下诗歌的美吧,体会一下风雅颂的美学风格吧,觉察一下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吧,感发一下2000多年前古人的情意吧,等你陶醉其中的时候,就不再批评孔夫子不重视诗歌的艺术性了。

    中国2000多年来的诗歌发展,诗经恰恰是源头;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诗经中汲取艺术养分,陶冶为人情操。

     

                                                                           2010年11月5日于香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