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生活 专栏旅游纵横 → [原创]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墓地


  共有121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墓地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布衣者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28 积分:2570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2/24 10:05:00
[原创]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墓地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1/27 10:08:00 [显示全部帖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西安长安区杜曲镇竹园村少陵塬下有一座墓地。墓室的主人名叫张季鸾。张季鸾(1888-1942)祖籍陕西榆林,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曾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发出过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后以报人生涯终其一生。1926年,他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接办《大公报》,其后20余年间使《大公报》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舆论重镇。书生报国一支笔,张季鸾主持《大公报》笔政15年,笔锋犀利酣畅,文章脍炙人口,风行中国。1941年9月6日他病逝于重庆,国民党主席蒋介石亲往弔唁,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致唁电誉其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他和水利专家李仪址,书法家于佑任被称“陕西三杰”。

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一度成为新闻界的标尺。

   如果不是媒体上的报道,我 还真不知道这位文坛巨擘,报界宗师就安葬在长安樊川杜曲竹园村?

   我到了竹园村,打听张先生的墓地,有人告诉我在养猪场上头,有人说就在砖窑跟前?我是一头雾水,顺着村里的路走了半天到了一座砖瓦窑前,灰头土脸的窑工指着旁边说:那就是你找的坟。张季鸾的墓地下面是一个养猪场,紧挨着是砖瓦窑。我站在墓前养猪场散发气味恶臭扑鼻。我仔细看了就没有路可以到墓地。用砖裹的墓碑上额镶着“报界宗师”。我想不到张季鸾这位中国现代新闻的开拓人,竟然落了个以猪圈为邻的悲惨下场?和不远处的杨虎成将军陵园就是天壤之别。整修过的墓地杂草丛生,墓碑后面有毛泽东当年发的唁电电文中称赞张季鸾“功在国家”。
  1942年,张季鸾的遗体从重庆迎回故土陕西,安葬在风景秀丽的樊川少陵塬畔。樊川是长安城南郊著名风景区,汉高祖刘邦曾将这条川道封为武将樊哙的食邑,樊川由此得名。这里有唐朝玄奘大师圆寂的兴教寺,有大诗人杜甫生活过而建的杜公祠,有诗人杜牧,书法家颜真卿的墓,有辛亥革命时期井勿幕,朱子桥的墓。解放初杨虎成将军也安葬在这里。古人称“城南韦(曲)杜(曲),去天尺五。”今年94岁的退休教师罗老告诉我,张先生下葬那天,天上有飞机,地下有军队,墓地周围的麦地里挤满了十里八乡来看热闹的人。王曲军官学校(黄埔七分校)的学员在维持秩序。更多的人不知道张季鸾是谁?蒋介石,宋美龄来参加葬礼足以证明墓主人身份的轻重了。当时张季鸾的陵园占地四十亩,里面栽满了各种树木。围墙很高,几十通高大的石碑立在里面,其中有于佑任,杨森,胡宗南等国民党政要和社会名流所撰写的碑文。到解放的1949年陵园内一直有国民党队伍在住守。

解放以后人们淡忘了张季鸾,1958年的“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陵园里围墙被推到,高大的树木纷纷伐倒进了小高炉,石碑都不知去向?罗老师说; 张先生的陵园被毁的什么也没有了 ,人们只知道这里曾经埋个国民党的人。

  现在的张季鸾墓地是他的后人几经努力重新整修过的。没有什么人来祭奠,也没有路可以到这里?我几次到这里都是从旁边的砖窑穿过砖坯堆爬上去的。大部分人不知道张季鸾是谁?更谈不上读过他的文章和书?2010年清明节前《西安晚报》刊出 文章,希望新闻工作者在清明节到竹园村来纪念张季鸾先生,但是无人问津。

十里樊川,千古弛名,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还有许多感慨。 张季鸾在世时,于右任曾为他作评:“恬淡文人,穷光记者,呕出肝胆。”但恐怕谁都没有想到,这名生前恬淡的穷光记者,身后仍然要混迹在猪圈边上,听着种猪的哀嚎,熏着蒸腾的猪粪臭气,并带着他那个年代特有的风范,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