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鱼奇缘鲤鱼溪
在福建闽东的一个山村,有一条一里多长的小溪穿村而过。在这条小溪中,有2万多尾五彩斑澜的鲤鱼幸福地生活着,自由地嬉戏、遨游。它们“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由于有村民的呵护,它们天生与人亲近,温顺如驯。在这里,人鱼和谐相处,堪称绝无仅有的中华一奇观。
这个村庄就是位于周宁县城以西5公里的浦源村,村里的那条小溪就叫“鲤鱼溪”。
鲤鱼溪原名东洋溪,源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汇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转,至浦源村水势顿减,穿村缓流而过。说到鲤鱼溪的由来,还得从南宋说起。南宋嘉定年间,郑氏一支为逃避战乱,从河南南迁到这里。当时喝的是东洋溪的水,为防外人投毒,他们在溪里放养鲤鱼。族长郑晋十公召集村民订了乡规民约,要求保护鲤鱼,谁也不能伤害鲤鱼。为了服众,晋十公还将偷捕鲤鱼的孙子在郑氏宗祠当众打得皮开肉绽,并自罚宴请全村人三天。就这样,保护鲤鱼的乡规民约代代相传,成为后人的自觉行为。东洋溪也就成了鲤鱼溪。
至今,浦源村的村民敬鲤如神。我们看到,村中小溪两岸以石砌成,各留约2米宽路,民居沿溪而建,多为二至三层明清格调的青瓦木屋。流动的溪水为鲤鱼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和食物。溪两旁的村人不时还会为它们“加餐”,将剩饭菜倒入溪中。村民们在岸边种蒲草,修L形下水道,以便洪水来时鲤鱼藏身。听说每年雨季,若洪水漫上街道,鲤鱼蹦进家门,主人就会养着它们,等水退了再放入溪中。鲤鱼似乎也有灵性,不愿随波逐流离村而去,既使被洪水冲至数里之外,仍会成群结队逆流而上返回。
更为特别的是,浦源村人在鲤鱼溪尾设立了鱼冢。为衰亡或遭遇意外死亡的鲤鱼举行葬礼。葬礼由村中长者主持,点上三炷香,倒上一杯清酒,吟诵一篇祭文,然后燃放鞭炮,将鱼安葬入鱼冢里。鱼葬仪式至今巳有800多年历史。
2008年,鲤鱼溪以三个“世界唯一”(鱼冢、鱼葬、鱼祭文)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证为“中国之最”—年代最久的鲤鱼溪。中国作协副主席、知青作家叶辛发来贺信,指出鲤鱼溪获此殊荣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鲤鱼溪故事据说还被列入全国小学三年级教科书。
在鲤鱼溪,不能不去参观位于溪畔的郑氏宗祠。宗祠始建于宋代,由郑氏八世祖晋十公所建,清道光二十年(1814年)重修,文革遭破坏,1996年大规模整修,是目前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
如今,鲤鱼溪已成了旅游区,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浦源村郑氏的先人们大概不会想到,他们的善举,他们的人鱼和谐相处的理念,还能为后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p100071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p100071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