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在云南的各民族的人们心目中是很神圣的生灵,不少民族都把它当做民族的图腾,许多地方都涂抹着它的形象。在尚未进入现代社会之前的当年更是这样。尤其是我们下乡的傣族和景颇族聚集地,一头牛比一家人的全部财产都要贵得多。
记得我到连队时,犁田的伙伴叫“小烂脖子”,是一头不大的小牛,从傣族那里购买时脖子上有伤,故而得名。好像买时很便宜,不到二百元钱。连里最好的是一头叫“三百八”的大牛,驾驭它的是一个排长,它那身量几乎有我的那头两个大,我们都羡慕不已。当年的二百元钱是什么概念啊,我们每月的工资只有26元,加上“粮食补贴”2元,一共28元,吃饭6——7元,寄回家10元,剩下的就是零用钱了,还要省下钱来准备两年一次的探亲路费。所以一头牛几乎是我们一年的工资,就得倍加爱护,干活时不敢使劲打它,只敢用“撇索”(连接牛鼻子和鞭子的竹编绳索)悠着敲敲牛的肚皮,犁头还不敢推得太深,怕累着牲口。……
近两年回去,瑞丽的牛已经很少见到了,主要是城市化的缘故。农场几乎没有了黄牛和水牛,都是机械化了,只是在瑞丽江边看到过成群的水牛,一个个卧在江边自己滚出来的小坑里,晒着太阳,二牛抬杠的老式牛车也没有见到。在弄岛去南坎的路上,看到换下来的牛车轮子,半埋在泥土里,看来也是很长时间不用了。也是,到处都是柏油路和汽车,牛车走哪里呢?那窄窄的轮子还不把路压坏啊!
感谢“瑞丽江边”,让我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他描述的一幕幕场景,与我们经历过的如出一辙,太亲切了。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