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工作站 栏活动与交流 → 知青纪念章发放办法


  共有4083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知青纪念章发放办法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安庆五柳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4 积分:13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1/6 13:0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21 23:13:00 [显示全部帖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安庆五柳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4 积分:13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1/6 13:0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21 23:16:00 [显示全部帖子]

 

沁园春   知青   依韵毛泽东《沁园春》

 

              千万知青,   哄到山村,1   领袖号召。   望天南塞北,   鼓声震震,    车中船外,   泪水滔滔。   天地虽宽,   作为不见。   一代学生日月熬。    凭斗胆,   有庆林上奏,2  惠民哭嚎。3  

 

                英明邓老三条,4   顶阻力、终结下放潮。5    叹年华已去,   功名未立,    青春不在,    职业无挑。   利益边缘,    生活谷底。    纵有萧云福信捎,6   难转矣。    改知青窘状,   还看锦涛。

老金作于11年元月18

 

注解(1)文革大乱,经济濒崩,百业俱停。学生一茬又一茬的自然“毕业”而无业可就。为免社会动荡,所以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说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实际是无为可作。十余年间,有近四千万知青下放到农村。这在人类的迁徙史上也是罕见的。

          21973年,福建的李庆林老师有两个孩子下放在农村,衣食无保,苦不堪言。在“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吟”(给主席信中的原文,在当时高压的政治氛围中,他可谓胆大包天阿)的情况之下,向毛主席发出了求救信。阅毕,知青的惨状使主席落泪了,回信道:“寄上300元,廖补无米之吹,全国此类事甚多,,,,,”从当年起每位知青每月有了5元的补贴,窘境有所缓解。也惠及了笔者,再次感激李老师。

3)上海知青丁慧民,是知青大返城的策划和领导者。他当时是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农场的知情,从上海知青徐玲先之死的悲愤中“闹”起,到全农场大罢工,以及绝食卧轨,再到率团进京上访,最后终于赢得了中央的同情。在此之前,中央派了知青办的副部长鲁民到云南调解,当他看到知青的生存状况后,突变了调解的使命,在大会上流着眼泪激动地向知青们表态:“我就是不当部长了,也要向中央如实反映情况和你们的要求”,底下三万多知青闻此一齐跪下,对天痛哭。事后鲁民向中央打了八个小时的长途电话,,,,,。

4)对知青运动的现状,邓小平评价道:中央花了三百亿,却迎来了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的“三条“不满意。

           5)邓小平当时是副总理,上有“安既定方针办的”华国锋主席。但他还是冲破了阻力,从此(19791月)结束了知青的下放运动。

6)湖南知青萧云,在农村待了十四年,返城工作后,拿十几元的学员工资,感觉太不合理:“我们为国家分忧,而国家却不承认我们的奉献”。趁中央清理冤家错案之际,冒着坐牢的风险(已给孩子和丈夫做了几套衣服),给胡耀邦总书记写了封信。胡书记很快批复:农龄算工龄。此信被知青界传为“福音信”。又惠及了笔者,再次感谢萧大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