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城的随想


  共有232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城的随想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陈幼民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35 积分:1733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9/12/15 19:24:00
城的随想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2/28 15:46:00 [只看该作者]

 

城的随想



      有一首流行歌曲我非常喜欢,就是《北京一夜》,歌中唱到:“人说北方的狼族,会在寒风起站在城门外,穿着腐锈的铁衣,呼唤城门开,眼中含着泪……”

      我不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为什么会如此形象地想到北京的城门,因为据我的估计,他的年纪不会很大,在他能够写作的时候,北京的城门早已荡然无存了。

      我佩服作者的想象,城门,寒风,铁衣,出征人,缝着绣花鞋的妇人,这一切形象,勾画出久远时代北京城的温度。我能够体味出作者力图展现的那幅场景,在清冷的冬夜,高大的城门和城墙,黑压压地伏在地平线上,守候在城门的将士被冻得瑟瑟发抖。城内的街道,反射着铁灰色的影子。全城寂静无声,而在百花深处,有一间小屋,窗棂上还闪着昏黄的灯光,那是出征人心灵中唯一留存的温暖的地方。

      很少有人这样去写北京,也很少有人在歌中唱出城门的冷峻。

      现在的人,恐怕只有北京的概念,而没有北京城的概念。那座拱卫了北京五百多年,有着十六座宏伟的城门楼,在亚洲或世界上都堪称一流的大城,已经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彻底消失了。

      没有了城,就没有内外,而没有内与外,思念和等待就失去了空间的依托,变得不那么有诗意了。而失去了城墙包裹的旧都,就像一个碎了壳的鸡蛋,失去了控制,渐渐铺陈得没了规矩。


      有一个外国人曾这样描写北京的城门:“宽阔的护城河旁,芦苇挺立,垂柳婆娑。城楼和瓮城的轮廓线一直延续到门楼,在雄厚的城墙和城台之上,门楼那如翼的宽大飞檐,似乎使它秀插云霄,凌空欲飞。”“当你熟悉这座城市以后,就会觉得这些城墙是最动人心魄的古迹──幅员辽阔,沉稳雄劲,有一种高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派。”

      写这段话的人叫喜仁龙,是个瑞典的美术史家、汉学家。他最后来到北京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那也是我出生的时候。

      在我少年时,还能见到这座城。那时我就住在城墙边上,一出家门,就能看到被绿树簇拥着的高大厚实的城墙。说来也奇怪,守着城墙,我并没有留意它的存在,而当它消失了,我才知道它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占有怎样的位置。当我插队远去了陕西,经常做一些和《北京一夜》唱的有点近似的梦,一个人在那高大的黑漆漆的城门洞前徘徊,充满着迷幻和恐惧,我知道那是孩子的渺小对比城门的巨大,在心里产生的深刻印象。

      小时经常出入城门,在门洞里边大声喊叫,听拱璧反射的回声。在我的印象中,城里和城外有着巨大的差别,一入城门,就是房屋密集的街道,而城外,则是开阔的野地。靠近城门,会有一些房子在道边,屋旁竟然还有石碾子石磨,颇似到了乡间。

      那些城门楼并无人看管,可以顺着台阶爬上去,城楼里空荡荡的,巨大的木制构件都被岁月剥去了油彩,露出质朴的原木的本色,每到傍晚,便有成群的飞鸟在楼顶盘旋,给夕阳下的北京增添了怀旧的气氛。

      城楼的墙上经常有人乱写乱画,我还记得一首完整的这样写道:“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被人念俗了的宋诗,用在城楼观景,倒也贴切。

      站在城墙上往两边望去,城内一片绿荫,夹着灰瓦的屋顶,在此之上,可以眺见景山的万春亭和北海的白塔。而城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垂杨柳拂着的护城河,接下来,是绿色的田野和远处蓝色的西山。年少时喜欢幻想,痴迷于童话故事中所描绘的远方的森林和草原,而城墙之上,便是能够使我发挥想象的地方,我经常琢磨西山后边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是否会有插图中所描绘的金色的塔顶和戴着珊瑚项链的姑娘。

      这座城曾是北京人的地理坐标,人们出门办事,常说“进城”或者“出城”,你若问起同事同学的住址,最简便的回答就是“西直门”“德外”“崇文门”等等。不用多加解释,听者的心中便有了数。在城中,你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因为你要去的任何一个角度,几乎都有一座城门远远地向你召唤。

      我怀念这座城,就像怀念我儿时的伙伴,特别是当我看到西安和平遥保存完好的古城墙时,这种感觉就愈发强烈。漫步在古城墙上,我经常会有些恍惚,不自觉地以为又回到了北京的城墙上,想寻找童年的记忆。


      我时常想,关于这座城的价值,中外的建筑专家们早有很精辟的论述,说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伟大文明的顶峰,古代城市规划的瑰宝,认为它的设计是如此的杰出,为今天的城市提供了最丰富的思想宝库。我相信专家们的赞美出于世界和历史的专业眼光,因为他们的确能从北京城的设计上汲取到丰富的智慧。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北京人来说,这座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为什么我要怀念它呢。

      我的祖籍在南方,但它对于我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父亲则不同,在他晚年的时候,还凭着记忆画了一张老家的全景,虽然他并不是一个画家,但那图画得很精细,有他出生的院落,屋外的竹林树木,小溪和起伏的山峰。他曾回过故乡,当他躺在床上不能动时,还指着图兴致勃勃地给我讲竹林的苍翠和桂树的花香。我能体会得到,故乡的记忆,伴随了他的一生。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为他情感基因的组成部分,他老人家的山水诗写得很好,我想,应该是故乡风光对他的启蒙。

      我没有回过老家,对于我来说,故乡就是北京。同样的,这座城曾经拥有的一切,都是我精神家园中不可分割的存在。虽然我出生的时候,古城早已换了人间,城墙也失去了原有的防护作用,但它作为一个饱经了五百年沧桑的杰出建筑,那高大厚实的城墙,巍峨的城门,它的稳重大气,规整通达,暮鼓晨钟的悠远,以古树和城楼形成的令人遐想的天际线,无言地在我的血脉中注入了一种情感,好像自己的生命与它的历史连在一起,就变得豪迈了许多。

      我不是学建筑的,无法从专业角度去评价北京的城,但作为一个北京的画家,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它的壮美,也许美这个因素并不在有些人的评判体系当中,或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然而城市之美,难道不是人们为之倾心的重要理由吗。也正是因为记忆中有这座城,有了故宫、天坛、琉璃厂、四合院……我才认为自己是个真正的北京人。

      如果延安城没了宝塔,西安没了钟楼,苏州没了园林,杭州没了西湖,那里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或者说得俗一点,就像你的熟人整容换了一张脸,虽然还叫那个名字,可怎么看都觉得别扭。

      喜仁龙好像预知了将要发生的一切,为此,他留下了关于北京城墙和城门最权威的著作。


      怀念这座城,还要怀念一个人,他就是梁思成。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把这座城市当成自己的血肉,为此他的一生,承受了太多的悲情和磨难,也许今人很难理解,他的热泪涔涔,却不是为了个人的不幸。

      我们大家都还记得他说过这样的话:“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的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的一层皮。”这个在战火中为围城的解放军绘制了北平重点文物图,还为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起了重要作用的建筑学家,却无力在和平时期保护他所钟爱的北京城。

      我们在历史中经常发现这样的事实,一些伟大人物或先知生前蒙冤,主张也被视为谬论,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终获平反,主张也变成了人们的共识,或登上凌烟阁,或载入史册,受到后世的敬仰。但我想,梁思成恐怕永远也得不到这样的待遇,因为著名的“梁陈方案”至今仍备受争议,不但北京城被拆得面目全非,许多关键性因素已经消失,永远也不可能恢复历史名城的风貌,就连全国许多现存的历史名城和文化遗迹,也在官员政绩和开发商的共同挤压下,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迅速的消失,或根本改变了模样。

      在把古建筑变成废墟的人里面,也不乏梁思成的同行。在有些人的心目中,梁思成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学究,根本不懂得开发所能带来的巨大利润,与此相比,所谓文化又有何价值。那些赞同他的人,也只能在有限的领域里自说自话,面对着日益消失的遗迹无计可施,直到拆迁者的镐头刨到了梁思成故居的院墙上,我们只能慨叹,悲剧仍在延续。

      自打清朝覆灭,各届政府就开始和这座城过不去,东拆一处,西破一方,只不过到一九四九年之前,这座城大体上还算完整。之后关于它的存留争论了几十年,到今天也没有个定论。然而争论的双方,力量如此的不对称。学者的眼泪,挡不住推土机的轰鸣,在“去除封建糟粕”“把消费城市改造成生产城市”“城市开发”等一系列口号声中,在“反对拆城就开除党籍”的威吓声中,在群众运动的浪潮中,梁思成估计要八十三年才能拆完的城墙却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了,这也真是一项人间奇迹。相比之下,梁思成们的声音是如此的弱小,不堪一击。

      但是,城墙拆了,某些人头脑中的封建堡垒依然如故;环城路建了,北京仍然沦为世界交通最拥堵的城市之一。城若能言,该发出怎样的冤屈。可悲的是,至今还没有权威的人士,对这座城的毁灭给予正式的道歉。拆真建假,倒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看着重建的永定门那单薄尴尬的身影,我不知道这是对历史的尊重还是一种戏弄。

      相反,当年因为缺少拆城资金而得以保留的平遥城,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存完整的西安城,更响亮地打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招牌。古老的城墙,并没有阻挡这些城市进入现代化的脚步,反而以其独特的风貌,增添了文明的内涵。而比这两座城大得多且完整得多的北京城,却只能成为我们心中的记忆。

      现在我们只能依靠数字来了解北京的城了,我不知道在中国的大地上还有多少历史遗存正在变成冷冰冰的数字,有外国人评论道,中国人只重视书本上的历史,而不重视现实中的历史。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却不幸成为事实。

      明清北京的城墙全长近四十公里,平均内高10.35米,外侧高11.39米,顶厚14.64米,基厚有19.28米。内九外七共十六座城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这些城楼都建有箭楼和瓮城,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现仅存内城东南角楼,德胜门箭楼,正阳门城楼和箭楼。

      据说,当年拆这些城门楼,是为了寻找翻修天安门所需的木料,但拆完之后才发现,木料的尺寸都不对,没一根用得上。也许是因为北京好东西太多,所以城门拆就拆了,没人对此负责,那些木料最终也都不知去向。

       现在北京孩子们的记忆里,再也不会有一座城了。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杨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38 积分:1952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11/13 18:3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2/28 18:25:00 [只看该作者]

现在又有人呼吁开发修建宛平城,其目的还是为了赚钱,即使修好了也一定透着‘假’。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盖头坪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541 积分:24440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10/25 18: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2/28 19:14:00 [只看该作者]

有了城墙,才出现了城市。在城门洞的出与入,就是进城与出城。我是老北京人,原本是老城区的居民,那时到礼士路,因为要穿过复兴门的门洞,就认为那是到城外去了,现在居住在北五环外,那些个城门是没有了,但只要是往市中心走,仍然很习惯说“我进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2/28 20:16:00 [只看该作者]

《北京一夜》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小平鱼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111 积分:630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8/31 15:1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2/29 8:58:00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住城外,但离家不远就是城墙,还有一道护城河,在那里逮蚂蚱、抓刀螂,疯跑疯玩,第一次看到老爸游泳就是在护城河里。

永远不会消逝的童年记忆,与城墙紧紧连在一起。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凌云志
  6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9106 积分:50941 威望:0 精华:41 注册:2009/5/13 9:3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2/29 9:29:00 [只看该作者]

幼民的描述非常好,看后犹如拨动了记忆的琴弦,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幼年时记忆中的北京城,曾经在复兴门外护城河边放风筝等,儿时有关城墙的模糊印象时隐时现,当时朝阳门、复兴门等已经没有城门了,因为我在小学四年级前住在朝外,之后搬到复外,对别的城门虽有点印象,但不如此二门。


原陕北延安地区延长县郭旗公社插队,祝愿全国的知青朋友们幸福快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往事如云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13 积分:4373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12/28 11:5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2/29 13:59:00 [只看该作者]

久违了,幼民。你的遐想,勾出大家对童年的记忆。我的小学考试入学在西皇城根小学(不到一年),后转学到北礼士路二小(两年左右又转学了),就在车公庄附近,护城河边,小平鱼讲的也都经历过。的确那时刚刚解放,百废待兴。记得当时的城墙破旧不堪,许多逃荒的人就在城墙下挖个洞住下,时常有被砸死的;护城河边杂草丛生,蚊蝇孳生,水质一年不如一年。就是那样也挡不住童年的乐趣,在护城河边逮蜻蜓粘知了。逮蜻蜓是用一根小棍拴个棉球或纸团,一手来回晃动着小棍,嘴里念叨着:“老仔哩!”,另一手拿着网,看到蜻蜓在追逐纸团,就用网去抄。......现在都变了!是变好还是不好,都是那句话,趟着石头过河,从来没有是经过各方充分论证后再做,总之好坏让后人评说。


往事总是很淡很淡,如缕如烟,却又令人难以忘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陈幼民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35 积分:1733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9/12/15 19:2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2/29 14:35:00 [只看该作者]

如云兄,好久不见,快过年了,先问声好。北京的发展,原本可以走另一条路,即是旧城的保护和新城的建设并举,因为北京旧城只占北京全部规划面积的6%,就是说我们完全有可能将旧城最大限度地保护下来,也不影响新北京的发展与建设,只不过我们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在那个年代也意识形态化了,将北京城看作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产物,没有从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继承保护它。城墙破了可以修,如果能保留到现在,每天收的门票钱恐怕不比故宫少。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屹梁梁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1918 积分:63498 威望:0 精华:27 注册:2009/8/10 21: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2/29 22:17:00 [只看该作者]

    原北京的明清古城平缓开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杰作,其水平和特点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北京本应该保持住这个特点,不应该去损毁它,唉… 那些遍布城市各处的老街老屋被拆迁,取而代之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现代化楼宇,近几年才有些有特点的建筑出现,但象“大裤衩”式的过火楼俄也不喜欢。慢慢的,这个享受世界传统建筑瑰宝之称的城市一点一点滴丢掉了自己的旧风光。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小平鱼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111 积分:630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8/31 15:1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2/31 9:06:00 [只看该作者]

  幼民的文章让我又想起,56年我家刚搬到北京时,是在前门车站下的火车,然后坐着马车回到西便门附近的家。那时的公交有不少还是吊着两条大辫子的有轨电车,也叫当当车。

 回到顶部
总数 11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