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骄生惯养、家庭条件非常好、又是独生子。到农村后环境巨大变化。对我的生活产生极大影响。以致影响延续至今。
我所插队的县、是晋西北有名的 “西八县”。在北青网上曾有一遍文章。介绍2006年静乐县委做出决定、免费为静乐农村小学生提供每天一个鸡蛋。请大家注意不是1968年。是2006 年。距离我们插队时已是38年后了。已经是改革、开放后28年了。如今生活在北京的小学生能理解一个鸡蛋的意义么?由此大家可以想象38年前静乐县是什么状况。我当年插队县与静乐同属吕梁专区。只不过是从静乐再向西黄河边200里路。吕梁山山脉中。静乐是我们县进出必経之路。当地方言、“西豁”意思是可怜。因此西八县意思是可怜的西八县。当地信天游唱;西豁的西八县、西豁的讨吃吃。意思可怜的西八县、可怜的要饭的。今天仍是国家级特贫县。每年探亲回村时、知青们总要带点大米、挂面回村打牙祭用。一天我们决定做点米饭吃。饭做好后来了些婆姨对我们说;能給我们看看什么是大米饭么?我们给她们盛了一碗请她们尝。当地人从末吃过米、也没见过米。平常时我们的饭菜完全当地化了。早歺…炒面、糊糊。晚歺…糊糊、炒面。中午带饭…大半是白高梁面饼子。不夸张说硬实的可以打死人。苦涩的难以下咽。説起炒面、有段趣文。刚到县里68年12月等分村。头天晚上当地人来问早歺每人订几两炒面?每个知青都认为是北京的油炒面呢。还说呢这怎么用油炒面当早歺?这个要3两。那个要2两。拿上来一看嘿黄色的干面。每人一个大海碗。再盛入糊糊。往嘴里就嚥、这下坏了、咽不下去、卡在喉咙里嚥不下去、吐不出来。噎得每人干咳、这什么玩意啊。后来才知道。所谓炒面?就是将玉米粒炒熟、同时将玉米棒上的毛皮剝下一起炒、总之能吃的都不浪费。炒熟后上碾子碾成面。这就是炒面。有銭人家加点黄豆这是好炒面。再说糊糊、是大锅中放入小量小米、加大量南瓜一起煮烂美其名糊糊。再说吃法。我们那种吃法非噎死不成。当地叫“按炒面”。将碗中炒面加少许糊糊用手团成团放入口中、不咬而噎下。那玩艺割嗓子。唯一的菜当地叫“寒菜”由于山区缺盐。收获洋白菜后、当地叫“回子白”切成丝放入大缻中加水和少量盐。成为一种又酸又臭的菜。吃饭时坑上放三小盘。一盘盐。一盘辣椒碎沫。一小盘胡麻油。和一碗寒菜。无论吃什么都如此。醋是一瓶自制的。全年中唯一吃肉的机会是大年前队里杀一只羊。200人40户分。每户也就是半斤肉。每次到县里必然去县里唯一一家饭馆、县招待所食堂大吃一顿。三个二面饼子。6两粮票5分一个。再叫一个唯一的菜。小炒肉。2毛銭。当然越肥的白肉越好。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香。运气好赶上有熟牛肉。必要买回5斤。5毛一斤。不能叫酱牛肉。就是白水煮牛肉。但这种机会太少。成本太高。往返山路150里。
这一年的夏天、连续下了几天大雨。不能出工中午时候做好饭正准备吃。一个6…7岁的小男孩浑身淋漓雨水站在我的门口。我认得他是我们村最贫困的一家。他只有爷爷和奶奶、父亲己病死。母亲回去又结婚了。这样的家庭没有劳力、只能靠队里补贴。当地有劳力家庭也很困难、更不用说他们那样。我忙让他进来;你怎么不回家?他瘦弱的身躯、颤抖着只说;我饿。我给他盛了碗糊糊。但他拿起后要走。我不明白怎么回事。和他一起走回他家。是队里最破旧的一眼窑洞。走进一看、我全明白了。初夏季节是农村中最难时间。正所谓青黄不接。存粮吃尽、新粮末收。那年当地农民劳力年分粮200斤皮粮。他们家无劳力仅靠队补贴共分200斤皮粮。已无粮下炊。他爷爷躺在炕上奶奶在烧水煮些野菜。我返身回到自己家翻一袋炒面约10斤。又去知青点借了约10斤。冒雨一走一滑来到他们家。放下口袋告诉他奶奶;吃完后再去找我。又过了一个月、县里救济粮下来了。全是红薯干、安徽省调拨的。总算过来了。春节我回北京了。大约四月份我才回村。一天下午小男孩又来了。对我说;晚上到我家。我去了一进门奶奶忙让我上炕。递上9分銭一包的烟。老头和我告扫。“聊天”一会功夫端上一盘偏食“饺子”老俩口、小男孩看着我吃。我心里即心酸又感激。我知道这饺子是春节前队里分的5两羊肉和每戸5斤白面包的。他们留到现在、为感谢我的帮助。说实话肉都有味了。但我不能不吃。这是我一生中难忘的一顿饺子。
终生难忘的岚县、终生难忘的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