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观点不敢苟同。
说到底,就是权利斗争!打着XX主义的幌子而已······
俺们这一代,就是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 君子万年 -
2011-2-11 17:05:00
谢谢老师们批卷, 一般而言, 学生们在一个题目下会有千种万种的回答, 例如我看到一个知青网有人出了个题目: 如果没有文革我会怎样.
后来我看到那一楼真是火透了, 没见过那样踊跃回答的, 所有美好的假设都出来了, 回答者中有的当了"工程师, 画家, 艺术家, 科学家, 老师,
将军"等等, 但没有一个人说没有文革他还在乡下. 我们想想文革前的大学升学率是5%左右, 大跃进大搞工业城市大量要人从农村招了几千万农民进城,
那时城市学生毕业也好分配工作. 中国人口太多了, 一旦工业化受阻城市人口就要回流农村, 否则城市承担不起,这是计划经济造成的,
国家要管每个人的饭碗, 不象现在一切丢给市场, 如国家只管大学扩招, 反正学生交的起学费就行(过去大学免费). 刚解放时国家就号召下乡支边了,
我在上海的亲戚50年代初中学毕业就入疆了(大跃进之前),后来转到克拉玛依,玉门等地, 最后客死他乡,
简单说了计划经
济之后再说说"计划政治".GCD有没有搞大同的长远目标呢, 他们只是现代"李自成"吗? 我考证过后觉得不是,
GCD一大代表清一色全是出身不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领头的陈李二人都是北大教授,
青年毛泽东学历再低也在北大图书馆打过工旁听过名流的大课见过大世面, 说这些人的主义都是骗人的可能有点过了, 按君子万年的说法,
如果他们骗人那还要求证他们是否真信那些主义,否则还不如说他们先骗了自己. 说到底还是对看待老人家的分歧最大,
我在海外华文网看到一篇文章评毛有点意思, 现转来供老师们参考.
"
毛泽东这个人绝非几句话甚至几本书所能说清的,因为他太复杂了。但是也有简单的办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一是建立新中国;二是发动文化
大革命。其实可以通过这两件事来评价。依老人家的意思,在他心目中,文革的占的分量绝对比建立新中国还要大,他认为开国的皇帝多了,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唯
有他发动了文革,希望借此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当然,最后失败了。
老
人家绝非完人,实际上现实中就不存在什么完人,可以说他有很多缺点,譬如好大喜功阿,独断专行阿......但是有一点他绝对是非常不能容忍人压迫人,剥
削人。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政权的稳定,有些人开始享乐,落入了周期。老人家的初衷是要用人民群众去监督共产党,去避免党的官僚化,去避免党越来越脱离人
民,这个初衷是可以理解的,至于是不是该采取文革这种方式,还可以探讨,首先应该有这种意识。毛主席说,文化部是"才子佳人部","帝王将相部",卫生部
是" 城市老爷的卫生部",看看现在充满银屏满清皇帝,看看现在的天价医药费,老人家那一点冤枉他们了?
也
有人说文革是权力斗争主要为了打倒刘少奇,这是无稽之谈,这里我想引用一下专家的说法,新毛传的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的说法,“我们在《毛
传》里已经写了,就是毛、刘之争事出有因,不仅仅是一个权力之争。如果仅仅是一个权力之争,毛泽东把他搞下去就完了,没必要搞“文化大革命”。实际上,
“文化大革命”一发动,“炮打司令部”大字报一出,刘少奇的地位就已经不行了,就没必要再搞“文化大革命”了。这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由于毛泽东和刘少奇
对“四清”运动很多想法是不一致的,到最后毛泽东认为刘少奇是党内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以后,他就要想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就
是想搞一种反对修正主义的演习,希望这种演习锻炼群众。等到他去世以后,如果中央还出现修正主义,老百姓可以通过“大民主”的方式起来造反。使得党和国家
的权力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他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
其
实老人家发动文革从长远讲,还是为了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他从一个正确的命题(周期律问题、“两个务必”)出发,最终导致了一个错误的理论和实践。为什么会
这样?
最敬重老人家的就是,他的远见绝非总设计师等人可比,见微知著,窥一斑而见一豹。从当时的官僚主义和腐败刚一漏头,就预见到了今天的腐败横行。所以也就有
了文革......我个人认为,老人家发动文革是在延安窑洞中和黄炎培谈话的继续,是想跳出周期律,但他又不会走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他想探索一条西
方民主制度之外的一种老百姓也可以监督政府的制度,他失败了。究竟存不存在这种制度,大家可以探讨。"
最后补充一点,中共打下江山和美国独立战争不同, 华盛顿那些造反的英国人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发表的<独立宣言>的蓝本是来自英国1215年6月15日<大宪章>,"换汤不换药",而中共搞的是真正"彻底换药"的革命, 不是简单的"争权夺利"吧?
附:
百科名片
约翰国王在大宪章上钤盖国玺
大宪章(拉丁文Magna Carta, 英文Great Charter)是英国于1215年订立的宪法,用来限制英国国王(主要是当时的约翰)的绝对权力。订立大宪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皇、英王约翰及封建贵族对皇室权力出现不同的意见。大宪章要求皇室放弃部分权力,及尊重司法过程,接受王权受法律的限制。大宪章是英国在建立宪法政治这长远历史过程的开始。
英国是一个没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他们的宪法是由一系列的文件和法案组成,其中具有奠基意义的一份,就是在1215年6月15日,由英国国王与贵族们签订的《大宪章》。这张书写在羊皮纸卷上的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日后成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后人也称其为《自由大宪章》或《1215大宪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