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最近的“奶粉事件”,终于有了结果。奶粉产销量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的“三鹿”王国, 以比其创业时快捷得多的速度坍塌下来。也算是挨着了“多米诺骨牌”,有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产品被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这些企业的行为伤害了上帝——消费者,有些“偏激”的网友甚至诅咒——“孩子死了,它们还能活得欢吗?”
在中国历史上,商人的形象一直偏向负面。譬如西晋时,法律规定,商人必须在头巾上写上姓名和商品类名,还要一脚穿黑鞋,一脚穿白鞋。商人逐利,无可厚非,但应追逐“阳光下的利润”。实际上也不乏正面形象,正如小说家美化过的商人——同样是赚钱,徽商就可以不忘文化承继与风雅,亦儒亦商;一样是理财,晋商就能够牢记民族大义,亦侠亦贾。
“何意虮虱微利,竟在眷注之中”。奶粉里放这种劳什子,利润固然可观,但是这种“道德性弱智”,必将使企业蒙受灭顶之灾。现在可以瞧得见的是——昔日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所谓利润,今已付之东流!那些奶粉企业的普通员工坦言:我们从不给自己宝宝吃自产的奶粉。加三聚氰胺是公开的秘密!提高蛋白质含量呀!
“三鹿”及其同道的做法对忠诚的消费者岂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谋财害命?当年“三鹿”在强大的同时,可能已经衍生了一劳永逸、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消费者的信任或盲目的“免检”,更是在他们的为所欲为中糅进了酵母。
用系统管理的木桶理论来评价“三鹿”现象,也已然不合适了。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三鹿”们则是互相赛着弄短木板。你锯短了你的那块,我就把我的这块锯得更短,最后“桶漏架垮”水溅一地。
什么“品牌资源”“不断创新”,什么“保持品牌的持久度”,通通在杀鸡取卵的快感中泯灭了。短视的盲目“降低”成本,甚至以孩子的健康换取成本,直接伤害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最宝贵的信用关系,直至倒了牌子。多少著名品牌最后的“走麦城”,几乎无一例外。
“三鹿”因为“资格老”,就倚老卖老敢于采取卑劣的手段。销售量是上去了,而企业的品牌美誉度和顾客的忠诚度却在不断下降。可谓:无德无义,禄薄而泽短。
对于优秀的现代企业家来说,实际上,更应该是一个成功的道德教育者,所教给员工、顾客的远远要比警察法官、各种“大师”、白发高堂的劝诫更为细致、有力和深入。高尚的商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成功的核心元素,而且更是一种独特的经营优势,就好像生物学中的“孤雌生殖”——黄瓜不经过传粉受精就能结果。
社会对优质的商品有巨大需求,这就使假冒伪劣具有广泛的基础。这么多年来的“打假”,越打,制假者越精明;越打,制假者越清楚法律的软肋。什么时候,真与假的斗争都不会停息。在“打假”中,人们很清楚违法与否的界限。我们的法律应该让制假者惴惴不安,我们的“原则”应该让制假者担负高风险、高成本,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一竹篙扫翻整船“辛辛苦苦制奶人”, 全国毕竟还有87家企业婴幼儿配方奶粉未检出三聚氰胺哟!
在《水浒》第廿四回里,西门庆同潘金莲毒杀了武大郎后,召来何九叔,摸出银子放在桌上道:“凡百事周全,一床锦被遮盖则个,别无多言。”有些地方的“父母官”拿“锦被”遮盖“成功人士”的问题,惟恐得罪富翁、富婆,影响了本地经济。就这点而言,似乎和西门庆没有什么区别。
正如总书记说的,有些官员对群众安危麻木。“有关部门”老是“不知道这一情况”,形同木偶,还不如集体下岗算了。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亡羊补牢。如此简单却如此困难,为何?答案也许不只一个,但有一条:任何人如果过分考虑个体利益或局部利益而不顾人民的安危,无异于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