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知青精神 关注知青民生 发挥知青余热
——祝贺廊坊知青联谊会廊坊知青网成立
安育中
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作为历史,留给知青这个特殊群体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和难以割舍的情怀。留给后人的是凝重的历史思考和珍贵的知青文化。而地处京津之间的廊坊又与上山下乡运动有着不解之缘。五、六十年代中国知识青年代表人物邢燕子、侯隽都是从北京、天津到当时属于廊坊地区的宝坻县插队落户的,成为时代青年的楷模,这也是廊坊知青的骄傲。七十年代末上山下乡运动进入尾声,在大规模的知青返城潮中,相当一批进不了北京、天津的知青落户廊坊。“南有苏杭,北有廊坊,进不了京津进廊坊”成为京津知青当时一个现实的选择。从全国各地返回北京、天津被截留在廊坊的京津知青,再加上直接插队在廊坊的京津知青有万人之多,成为廊坊这个多元组合的移民城市的重要成员。30多年来,这些落户在廊坊的京津知青经历了廊坊改革、开放、发展的全过程,见证了廊坊崛起的全过程,成为建设廊坊的一支生力军,为廊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当一批知青进入了市、县领导岗位,涌现了大批知青专家、知青艺术家、知青企业家。同时,这一知青群体又与京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廊坊与京津一体化发展的人脉和纽带。
当前,这批知青都已接近或迈过60岁门坎,进入后知青时代。关注知青民生,发挥知青余热已成为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廊坊决定成立知青联谊会,建立《廊坊知青网》,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从弘扬知青精神的角度看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当年,采取政治运动的方式、一刀切的安置政策是不妥的,但作为知青运动的主体毫无过错可言。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广大农村去锻炼,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3000万城市知青覆盖了涉及新疆、东北、内蒙、山西、陕西、云南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广大农村,将城市的理念、信息、生活方式全方位、大规模向农村转移和渗透,为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沟通搭建了一个新平台。或者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城乡文化、南北文化、东西文化、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的大碰撞、大交融、大进步。知青身上体现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最时尚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精神,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必须坚持的。一句话,知青精神是需要代代相传的。
其次,从关注知青民生的角度看是十分必要的。在廊坊知青中,安置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占大多数,下岗退休后收入不高,负担较重,仍属于弱势群体。关注民生,就应该关注知青群体。可以通过知青联谊会的形式开展送温暖活动,为有实际生活困难的知青家庭提供社会帮助,通过知青网的平台,反映知青群体的民生需求。特别是组织有意义的联谊活动,如组织知青艺术团、知青笔会、参观、旅游等,满足知青精神方面的需求,丰富知青的晚年生活。
再次,从发挥知青余热,为廊坊第二故乡做贡献的角度看,更是十分必要的。30多年来,廊坊知青伴随着廊坊成长,对廊坊发展寄予了真诚、深切期望,特别是对实施同城战略与第一故乡北京、天津实现一体化发展,更是拥有高度的关注和由衷的热情。要通过知青人脉和北京、天津的社会关系搭建一个新的与京津对话的平台,比如组织北京的知青专家来廊坊咨询,组织京津企业家到廊坊考察、投资、合作,组织京津知青艺术家到廊坊进行书画、摄影、文学创作等文化交流,组织京津知青艺术团到廊坊演出,邀请京津乃至全国知青专家举办论坛,开展对知青文化和廊坊文化的研究、交流。有条件的还可以创办知青经济实体,抓住环首都经济圈发展机遇,在廊坊开发知青养老、养生、健身、休闲基地。
成立廊坊知青联谊会,建立廊坊知青网,是廊坊知青的一件大事。希望廊坊老知青积极参与有关活动,支持网站工作。联谊会和知青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廊坊知青网还将与中国知青网、北京知青网及全国各地知青网联网,成为中国知青网中的一员,成为提高廊坊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对外交流的通道。我想,把廊坊知青网定位于为老知青服务,为廊坊发展服务,以“弘扬知青精神、关注知青民生、发挥知青余热、建设第二故乡”为宗旨,联谊会和知青网就一定能够办好,一定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