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炒面理解为插队时食品,不是现在的早餐。
炒面在哪里呀?
炒面在哪里呀?
炒面在那北京的老家里
这里有糊糊呀,这里有酸菜
还有那挨饿受的知青娃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
注,插队于雁北一山村,一年只分5斤麦子,折合面粉4斤。哪舍得早上吃什么炒面。面粉都是招待贵客的。记得,有一年冬季,一个风寒月雪之夜,一位同学身着光板老羊皮袄摸上山来。他在几十里外插队,赶马车去大同拉煤,夜宿邻村大车店。抽空赶来。看到饥寒交迫的同学,顶风冒雪,只为情义,我话不多说,拉风箱烧火,虽然自己仅存几斤白面,不加思索,烙两大张白面饼,炒一大碗山药丝,只放几滴油。同学狼吞虎咽,一扫光。我心酸楚。多年后,同学屡屡相聚,他念念不忘当年的烙饼。风雨交加,雪中送炭。鲜花著锦,烈火烹油。遗憾,他英年早逝。
注,当年,为弥补口粮短缺,回京时,自己把面粉炒熟,自制炒面,每次带若干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