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大盈江随想(一)----(十五)


  共有855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大盈江随想(一)----(十五)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盈江
  2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4 积分:1198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3/27 23:5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31 23:08: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兔子念经在2011-3-31 20:44:00的发言:

盈江往事谁能忘?

坝子当年笔欲留!

 

---- 读大盈江美文有感。

谢谢您的鼓励。也在读您的文章。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1 8:04: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大盈江在2011-3-31 13:35:00的发言:
 大盈江随想(四)

 四十年前的大盈江,一眼看去,是那样的简朴,宁静。

县城小平原,两条短短的小街交叉出一个不大的十字路口,那就算是“城”中心了。这个中心四周毫无规律、也不太紧凑地排列着一个不大的百货商店、一家饭馆儿、一个小小的邮局、一家只能容下十来个客人的甜品小吃店、还有一家农副产品店。再有,大概就是不多的县城工作的人家住宅了。离这个中心十字路口稍远一点,才是中学和电影院。奇怪的是,中学和电影院像是在一个大院里。我在盈江的那几年里,只在电影院开过会,就没在电影院里看过电影,倒是在旁边的中学操场上看过好几次露天电影。县城唯一整齐一点的建筑是两层灰砖小楼,那是县招待所,大多时间是空空的。县政府也不过是一个不大的院子,离中心十字路口更远一些,靠近一个看上去像个大游泳池似的小水库。县城,没有“城”的样子,远远的看上去,不过是大盈江畔几排连接在一起的房子而已。

跟内地农村一样,县城小平原也是每五天有一次集市。当地赶集叫“赶街”,当地话里这个“街”要读“垓”。每当赶街时,十字路口四个方向伸展开去的街两侧排满了一大早赶来卖东西的,都是把卖的东西摊放在近前的地上卖。本来就不够宽的街道只在中间留下行人往来,赶街时略显拥挤。要是雨季,卖东西的和逛街、买东西的都打着伞,那拥挤劲儿也如闹市一般。卖东西的多是少数民族。卖的也就是自家的鸡鸭、蔬菜、水果,跟内地农村赶集一样,以吃的为主。冬季,也有码成一排排卖的木柴,那是给平原地区人家买去做饭取暖用的。集市,午后不久就散了。没有集市的街上,走动的人都不多。

离县城不远的一片高地上,居高俯瞰着小城的是边防部队团部。

我们“兵团”的团部大院,就夹在县城和部队团部之间的路边。

“兵团”应该是北京知青来到的前不久“改制”的。之前是农场。团部原来是叫总场,有四个分场分布在“坝子”四个方向的靠山的边缘地区。当地人把山地中间的平原叫“坝子”。各分场不远的四周又有几个“队”,改兵团后叫“连”了。我们到大盈江好长时间了,在老职工的嘴里,依然叫“队”、“队长”的,还不习惯叫“连”、“连长”。后来听说,知青基本“退出”边界地区“返城”后没有多长时间,还是恢复了农场。

北京知青三百余人,是来到大盈江农场的第一批知青。之前,有为数不多的昆明青年垦荒队员在农场,我们来到时,垦荒队员已经是中年人了。当地,有昆明知青插队在村寨里,应该是比内地知青来的早;有几个武汉青年在县城里工作,不知道是什么时间来的,似乎不算是上山下乡的知青。

北京知青之后,来了几百名上海知青,后来又来了千余名成都知青。

抗日战争时期,滇西成了大中国战区唯一的供给线、生命线。那个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滇西人几乎是用双手在高黎贡山和大峡谷之间扒开了一条路,一条血路。那几年,境内、境外的中、美、英几国大军与日寇连年血战,直打到小日本投降。那个年代的大盈江也该是沸腾的吧。

到了北京、上海、成都知青来当兵团战士,大盈江又一次热闹了起来。热闹了十年。

 

 

 

盈江县城细介绍,

兵团农场反复叫,

抗战时期曾奉献,

知青十年也热闹。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盈江
  2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4 积分:1198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3/27 23:5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 9:48: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1-4-1 8:04:00的发言:

盈江县城细介绍,

兵团农场反复叫,

抗战时期曾奉献,

知青十年也热闹。

有你的鼓励就有下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盈江
  2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4 积分:1198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3/27 23:5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 9:51:00 [只看该作者]

                          大盈江随想(五)

水土不服,不单是指吃喝与气候上的不适应。

北京、上海、成都,三地知青到了大盈江后都有许多不适应的,都有一个适应过程。这里要数北京人最笨,适应起来最慢。

一年中有七、八个月是雨季。雨季里也会有晴天,只是下雨的日子比晴天的日子多。就算出门的时候万里无云、响晴白日的,不知什么时候从哪座山后飘出来一小片云追赶着你,你也要赶紧打开伞,来得快呀。一阵雨,也许就几分钟,随着云飘过。眼看着不远的前方还在下着,你却可以收起伞接着轻快地赶路了。一天中几片云的轮流追赶,中间还不耽误太阳露脸儿。那几个月,可不是“说不定那片云有雨”,而是片片云都带雨。要是不见云只是阴沉沉的天,那雨要下个一天两天不停的,也是常事儿。

记得有一次是六天没见太阳,下雨的前一天同宿舍小伙伴床底下泡在脸盆里的衣服忘了洗,男孩子的衣服坚持到非洗不可才胡乱泡在洗衣粉水里,三天就难闻得屋里呆不下人了。后三天每天用清水洗一遍挂在屋前走廊里,臭得别人不愿意从我们宿舍门前走过。天晴了,衣服扔了。要不,怎么一见太阳百十人的连队一院子都晒被子呢。

雨季也很少有大雨,就是沥沥拉拉地下个不停。下雨的日子不能不干活呀。该养护橡胶林的,要上山钻林子给橡胶树除草去;该割胶的,天不亮冒着雨就得进林子割胶去;该插秧的时候,要下水田冒雨插秧去;到了赶街的日子,打着伞趟着泥水也得去买东西呀。这不过是需要过的最小、最容易的一关。老职工们多少年来就是这样过来的,他们中间也有许多不是云南人。

九十年代末,我在拉萨听当地人说过,三千八百米高原缺氧反应只要坚持住了一个礼拜,也就适应了。我在拉萨不足一周,不知真假。

可当年这滇西大山里的雨季,北京人愣是有一两年了还不适应的呢。是南北气候差异大?年纪小?城里的孩子娇气?怕是都有。

还有比雨季更让知青难以适应的。

大盈江,兵团连队里是汉族人多;地方上则是少数民族人多。兵团连队散落在少数民族村寨之间。走出连队,路上随处可见少数民族人,哪个族的都会遇上。

我们最初看少数民族人总觉得有点儿怪,不管是服饰打扮,还是语言歌声。恐怕少数民族人最初看到我们这些突然在他家门口降临的“大城市来的”人也觉得有点儿怪吧。相互的陌生,相互的避让,拉大了彼此的距离,这就使相遇时双方不仅没有交流还莫名其妙地徒生戒备感。

刀耕火种,多少年来人们这么说云南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男人几乎都有带佩刀的习惯,山上下来的景颇族男人除了带着短刀还更喜欢腰间横上一把长柄腰刀。后来我们知道了那长刀在路上还有涮草惊蛇的作用,但还总是看着不舒服。初到此地的北京女青年就不光是一个看着不舒服的感觉喽。

连队之间,临近的少说要走半个小时山路;去一次营部,上坡下坡的也要四十多分钟;去县城赶街,半个小时山路下到平原后再走半个小时。雨季里,野草疯长。山间小路弯弯曲曲,路边杂草半人高。倘若你一个人走在这样的路上,前面两个腰间横着刀的,后面又快步赶过来一个带刀的,什么感觉?

大白天的,知青里男生一个人赶路的少,女生少于三个人走在路上的几乎没见过。太阳下山以后出门就更是这样了。刚刚到边疆的时候是这样,几年后还是这样。尽管几年下来没有听说出过什么事儿,或根本就不会出什么事,但是,城里人从小到大没有见过的、陌生的场景下的担心、警觉,是再自然不过的了。说成是胆小,也可以。

通常走在山路上越是人少的时候越要喊山歌,越是天黑的时候越爱唱山歌,这是大山里景颇人的习惯,特别是男人。我们经常在山路上远远地听见那听不懂的山歌,却从来没有过悠扬、优美的享受的感觉。小心起来的感觉倒是常有。

那是初到盈江不久的一个晚上,去营部看完露天电影,走在回连队的山路上。我们几个男生嘻嘻哈哈地边走边聊着,女生不远不近地跟着。身后远处传来了景颇人的山歌。有电影,会有不少的山上山下少数民族赶来看。人家回家的路上高兴亮亮歌喉,这又怎么啦。身后的那几个女生却是紧走几步追上了我们。不一会儿,干脆就一步不落地跟我们走在了一起,还不断的催我们快一点儿走。论走山路,在没有路灯,手电筒的光亮离不开脚尖儿的山间土路上,和“城里来的”步履蹒跚相比放歌夜空的人那就是健步如飞啦。不一会儿,歌声近了。有个女生揪着男生的衣袖说,我们站下,让“他们”过去吧。凭什么呀。男生异口同声,充当着好汉。求你们啦,让“他们”先走不行吗。听得出来,说话的那个女生都是哭腔啦。我们站下了,看着几个歌者大大咧咧的唱了过去,又等了一小会,才接着赶路。余下的路上,男生女生的几乎没人说话。到今天我也想不起那晚看的什么电影。

今天,大学生毕业了,同城就业,考核通过后还会有个上岗前的培训,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入乡随俗”,也要告诉你咱们这儿都有什么“俗”、你怎么个“随”法。现在的孩子不仅是“抱着”长大的,上班了还“抱着”送一程呢。

我们那一代是“经风雨见世面”中“闯”大的,“打起背包就出发”的速度等不及培训。谁又有资格培训我们呢?他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也是在十几岁的时候?

不适应的,必须适应,只能适应。就是需要适应的东西稍稍多了一点儿。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4 11:21:00 [只看该作者]

当年下乡没二话,

打起背包就出发,

遇到众多不适应,

坚持到底硬咬牙。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盈江
  2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4 积分:1198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3/27 23:5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4 11:42: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1-4-4 11:21:00的发言:

当年下乡没二话,

打起背包就出发,

遇到众多不适应,

坚持到底硬咬牙。

好个敬业的斑竹呀。就你一个人跟帖,我也得“硬咬牙”坚持到底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盈江
  2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4 积分:1198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3/27 23:5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4 11:44:00 [只看该作者]

   大盈江随想(六)

一日遭蛇咬,十年怕井绳。人们习惯使用这句话的引申义了。怕蛇的人,一辈子怕。

初到盈江,还只是听说有蛇。没有多长时间,我们就见到了蛇。

兵团的每个连队都有一间大房子,开会用。通常是星期六和星期日这两个晚上不开会,余下的日子每到晚七点,不用叫,人都到那间大房子去,开会。连队里没有现役军人,都是原来的生产队干部。连长把一天的出工情况说上十分钟,指导员表扬几个、批评几个,接下来大部分时间是有文件的传达文件、没有可传达的就读社论、读报纸。惯例是一个半小时散会。要是有“大事”了,那就不管星期几,天天开会,时间也就不止一个半小时了。连队卫生员开了条子白天不出工的病号,除了卧床的,晚上的会还是要准时来开的。那年头,不能光知道傻干活儿,开会是比出工更为重要的一种“表现”。

我们连队的大“会议室”是茅草房。三面土坯墙没有窗户,向南一面竹篾墙留有四个竹篾子门,这就是四间房取消了隔壁墙变成的一大间。上面的过梁、大梁是方木的,椽子是竹子的`;上压厚厚的茅草,足有50公分厚。茅草为屋顶,冬夜,茅草干卷,屋内可见星光;雨季,茅草舒展,多大的雨也不漏。

那晚,全连在开会。来开会的人都自带小凳或小竹椅,挤挤插插随意而坐。老职工家大一点儿的孩子不能进、小一点儿孩子跟在妈妈身边离不开,会场嘈杂。整个“会议室”只有屋子一头放着的那张桌子的上方悬有一个灯泡,灯光被男职工抽烟的烟雾包裹着。

有人在读报。含混的读报声中忽听下面有人尖叫:“蛇!”大家都把目光投向叫者,看见他一脸“惊吓”地手指斜上方,众人转过脸来看去,一处方木梁边,一条灰灰的长影缓缓动在昏暗的灯光中。蛇!这次叫声杂乱。随后众人在相互挤撞引起的孩子哭声和女人嘶叫声中就近夺门而出。

四个门外站满惊魂未定人。几个中年男人要去看个究竟。几道手电光汇集处,一条一米来长、手腕粗细的蛇还在晃动着抬起来的头。拿来了几根长竹竿。远远的捅过去,落地,扎烂。散会。

知青们那晚的收获是,当地人怕蛇不亚于我们这些远道来者。

老职工告诉我们说,茅草屋顶多见蛇呀。

一个小雨的夜晚,人们刚刚睡下,院子里响起了一阵急促的“钟声”。

院子中间小树上垂吊着一块厚铁板,用小铁锤敲打发出清脆的声音,声可传出几里远。起床、出工、收工,一天五次敲响。

夜里谁在敲钟?钟声后是连长的大嗓门儿,像是在喊叫着一些人的名字,叫声急促。我们男知青也有好几个穿衣起来站在屋檐下看的。雨中,连长喊叫着不少老职工的名字,都是些身体强壮的汉子。连长召集来人在一老职工家门前。手电晃动,有人打起了火把。我们哥儿几个也走了过去。一个上小学的男孩子睡前被蛇咬伤,孩子小腿肿得发黑。连队卫生员简单做了捆扎,说是有毒,必须尽快把孩子送到营部医院。步行四十多分钟的山路啊,雨夜,连队里唯一的那架马车是靠不住的,只能由人来背着孩子跑着去。连长像军官了,指挥着。第一组最年轻的要先出发快跑,到远处山垭口等着;第二组随后出发跑到中途低洼地那个大坡前等着;第三组背上孩子跟上卫生员跑出。每一组二、三人轮换背孩子跑,再有两个举火把的。这是一个接力长跑,一组跑一段,一人跑一段,跑在雨夜泥泞湿滑的山路上,要速度,不摔倒。男知青也要参加,连长挑了两个,我和另一个上海的,平时常打篮球的。我们分在了第二组,只管交替着举火把跑在背孩子人的一侧。雨夜里在山路上跑,手电是废物,靠火把;雨衣是废物,穿小背心儿;球鞋是废物,光脚。

那夜,我们慢慢走回来睡觉时,天都快亮了。上海那小哥儿们,发烧三天。过后,孩子的父亲不许那孩子再叫我哥哥,非要叫“叔叔”,我不让。

那夜,知青们都知道了,一条小蛇累坏了二十来个男人,吓坏了更多的女人。

有一次,我与蛇近距离遭遇了。

连队不远处有一水潭。山上流水下来,积而成潭,溢出再流向山下。潭不大,一面有石,三面杂草,活水清澈。临来大盈江在北京的那几年,什么事儿也没耽误了我夏天八一湖游泳、冬天北海滑冰。见到水就想下,何况如此清凉的山泉水了,连玩儿带洗呀。同去三人,我和另一人顺大石头岸边下去了。我俩几下子就接近了另一面的杂草岸边,忽见前方水面上一根草绿色“小棍”横着从水皮儿上飘过,速度极快。两个人几乎是同时喊出了蛇字、同时回身快游、同时不顾磕碰地爬上了石头岸边。那次,我们两个胳膊、腿的在大石头上磕出了好几大块淤青。倒是笑坏了岸上的那位,说,瞧你们俩那个狼狈样儿吧,真丢人,不就那么条小蛇嘛。

那次我算是知道了,蛇,不仅能草上飞,也能水上飞。

连队里,只此一批北京知青,只我一个老高一的。大多是老初一的,比我小三岁。

一年后,一个北京女知青的妹妹单独一人来到了连队。怎么会批她一个人来,是不是北京催着上山下乡没办法了才来到姐姐这儿,都不大清楚。小妹妹太小了,年龄小,个子小,瘦瘦的。连队里不好给她派活儿,看不出来她能干什么。连队里有个小小的“幼儿园”,那些还不能上学的孩子早上送来这里,下午收工了妈妈们接走。只能叫做幼儿园,不过是看着孩子们不乱跑、陪着孩子唱唱歌、蹦蹦跳跳。连里安排这个后来的北京小妹妹去看小孩儿。她倒还高兴,下了班也还唱啊蹦啊的。没多久,团部宣传队不知怎么发现了她,叫她去了。这一来,她的活泼个性尽在舞台上下得以发挥了。没有人会为难这么一个小姑娘。宣传队不是常设的,有事儿,召之即来;没事儿,挥之四散。回到连队,她也还是干着唱唱跳跳的活儿。大家都喜欢她。

应该是她来到大盈江不到一年,病了。听说是睡前整理被子时看见蚊帐边上有东西在动,疑是蛇。惊叫,昏厥,高烧,胡言乱语。团部医院、县医院的住了好久,未见好。团里特批姐姐陪着妹妹回北京看病。几个月后,姐姐回来了。知青们都去问,得知,小妹妹疯了。

之后几年,北京知青回京探亲的没有人去看过那个小妹妹。怕呀,怕敲开门健康地走进去时,那里有位妈妈受不了。

 

大盈江不是蛇患成灾的地方,不过是有蛇。蛇,大多还是怕人的。人要是钻林子,进荒草地,或手拿小棍横扫在前,或趟着脚步走,蛇会逃避。打草惊蛇,该有另一重解释的。在大盈江的那几年,为蛇所伤的人或事,听说的也并不多。

去年,上海一高楼起火,举国震惊。

生活里有些事情,用得上百分比或概率吗?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卷耳
  2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6 积分:1077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6/27 13:4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6 16:33:00 [只看该作者]

很流畅的语言,很真挚的情感。很美丽的风景,很奇特的民俗。留下了我们青春年华的地方能不让人魂牵梦绕吗?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盈江
  2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4 积分:1198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3/27 23:5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6 16:40: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卷耳在2011-4-6 16:33:00的发言:
很流畅的语言,很真挚的情感。很美丽的风景,很奇特的民俗。留下了我们青春年华的地方能不让人魂牵梦绕吗?

谢谢卷耳的鼓励。多少年过去了,知青依然清楚地记着第二故乡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7 8:50: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大盈江在2011-4-4 11:44:00的发言:
   大盈江随想(六)

一日遭蛇咬,十年怕井绳。人们习惯使用这句话的引申义了。怕蛇的人,一辈子怕。

初到盈江,还只是听说有蛇。没有多长时间,我们就见到了蛇。

兵团的每个连队都有一间大房子,开会用。通常是星期六和星期日这两个晚上不开会,余下的日子每到晚七点,不用叫,人都到那间大房子去,开会。连队里没有现役军人,都是原来的生产队干部。连长把一天的出工情况说上十分钟,指导员表扬几个、批评几个,接下来大部分时间是有文件的传达文件、没有可传达的就读社论、读报纸。惯例是一个半小时散会。要是有“大事”了,那就不管星期几,天天开会,时间也就不止一个半小时了。连队卫生员开了条子白天不出工的病号,除了卧床的,晚上的会还是要准时来开的。那年头,不能光知道傻干活儿,开会是比出工更为重要的一种“表现”。

我们连队的大“会议室”是茅草房。三面土坯墙没有窗户,向南一面竹篾墙留有四个竹篾子门,这就是四间房取消了隔壁墙变成的一大间。上面的过梁、大梁是方木的,椽子是竹子的`;上压厚厚的茅草,足有50公分厚。茅草为屋顶,冬夜,茅草干卷,屋内可见星光;雨季,茅草舒展,多大的雨也不漏。

那晚,全连在开会。来开会的人都自带小凳或小竹椅,挤挤插插随意而坐。老职工家大一点儿的孩子不能进、小一点儿孩子跟在妈妈身边离不开,会场嘈杂。整个“会议室”只有屋子一头放着的那张桌子的上方悬有一个灯泡,灯光被男职工抽烟的烟雾包裹着。

有人在读报。含混的读报声中忽听下面有人尖叫:“蛇!”大家都把目光投向叫者,看见他一脸“惊吓”地手指斜上方,众人转过脸来看去,一处方木梁边,一条灰灰的长影缓缓动在昏暗的灯光中。蛇!这次叫声杂乱。随后众人在相互挤撞引起的孩子哭声和女人嘶叫声中就近夺门而出。

四个门外站满惊魂未定人。几个中年男人要去看个究竟。几道手电光汇集处,一条一米来长、手腕粗细的蛇还在晃动着抬起来的头。拿来了几根长竹竿。远远的捅过去,落地,扎烂。散会。

知青们那晚的收获是,当地人怕蛇不亚于我们这些远道来者。

老职工告诉我们说,茅草屋顶多见蛇呀。

一个小雨的夜晚,人们刚刚睡下,院子里响起了一阵急促的“钟声”。

院子中间小树上垂吊着一块厚铁板,用小铁锤敲打发出清脆的声音,声可传出几里远。起床、出工、收工,一天五次敲响。

夜里谁在敲钟?钟声后是连长的大嗓门儿,像是在喊叫着一些人的名字,叫声急促。我们男知青也有好几个穿衣起来站在屋檐下看的。雨中,连长喊叫着不少老职工的名字,都是些身体强壮的汉子。连长召集来人在一老职工家门前。手电晃动,有人打起了火把。我们哥儿几个也走了过去。一个上小学的男孩子睡前被蛇咬伤,孩子小腿肿得发黑。连队卫生员简单做了捆扎,说是有毒,必须尽快把孩子送到营部医院。步行四十多分钟的山路啊,雨夜,连队里唯一的那架马车是靠不住的,只能由人来背着孩子跑着去。连长像军官了,指挥着。第一组最年轻的要先出发快跑,到远处山垭口等着;第二组随后出发跑到中途低洼地那个大坡前等着;第三组背上孩子跟上卫生员跑出。每一组二、三人轮换背孩子跑,再有两个举火把的。这是一个接力长跑,一组跑一段,一人跑一段,跑在雨夜泥泞湿滑的山路上,要速度,不摔倒。男知青也要参加,连长挑了两个,我和另一个上海的,平时常打篮球的。我们分在了第二组,只管交替着举火把跑在背孩子人的一侧。雨夜里在山路上跑,手电是废物,靠火把;雨衣是废物,穿小背心儿;球鞋是废物,光脚。

那夜,我们慢慢走回来睡觉时,天都快亮了。上海那小哥儿们,发烧三天。过后,孩子的父亲不许那孩子再叫我哥哥,非要叫“叔叔”,我不让。

那夜,知青们都知道了,一条小蛇累坏了二十来个男人,吓坏了更多的女人。

有一次,我与蛇近距离遭遇了。

连队不远处有一水潭。山上流水下来,积而成潭,溢出再流向山下。潭不大,一面有石,三面杂草,活水清澈。临来大盈江在北京的那几年,什么事儿也没耽误了我夏天八一湖游泳、冬天北海滑冰。见到水就想下,何况如此清凉的山泉水了,连玩儿带洗呀。同去三人,我和另一人顺大石头岸边下去了。我俩几下子就接近了另一面的杂草岸边,忽见前方水面上一根草绿色“小棍”横着从水皮儿上飘过,速度极快。两个人几乎是同时喊出了蛇字、同时回身快游、同时不顾磕碰地爬上了石头岸边。那次,我们两个胳膊、腿的在大石头上磕出了好几大块淤青。倒是笑坏了岸上的那位,说,瞧你们俩那个狼狈样儿吧,真丢人,不就那么条小蛇嘛。

那次我算是知道了,蛇,不仅能草上飞,也能水上飞。

连队里,只此一批北京知青,只我一个老高一的。大多是老初一的,比我小三岁。

一年后,一个北京女知青的妹妹单独一人来到了连队。怎么会批她一个人来,是不是北京催着上山下乡没办法了才来到姐姐这儿,都不大清楚。小妹妹太小了,年龄小,个子小,瘦瘦的。连队里不好给她派活儿,看不出来她能干什么。连队里有个小小的“幼儿园”,那些还不能上学的孩子早上送来这里,下午收工了妈妈们接走。只能叫做幼儿园,不过是看着孩子们不乱跑、陪着孩子唱唱歌、蹦蹦跳跳。连里安排这个后来的北京小妹妹去看小孩儿。她倒还高兴,下了班也还唱啊蹦啊的。没多久,团部宣传队不知怎么发现了她,叫她去了。这一来,她的活泼个性尽在舞台上下得以发挥了。没有人会为难这么一个小姑娘。宣传队不是常设的,有事儿,召之即来;没事儿,挥之四散。回到连队,她也还是干着唱唱跳跳的活儿。大家都喜欢她。

应该是她来到大盈江不到一年,病了。听说是睡前整理被子时看见蚊帐边上有东西在动,疑是蛇。惊叫,昏厥,高烧,胡言乱语。团部医院、县医院的住了好久,未见好。团里特批姐姐陪着妹妹回北京看病。几个月后,姐姐回来了。知青们都去问,得知,小妹妹疯了。

之后几年,北京知青回京探亲的没有人去看过那个小妹妹。怕呀,怕敲开门健康地走进去时,那里有位妈妈受不了。

 

大盈江不是蛇患成灾的地方,不过是有蛇。蛇,大多还是怕人的。人要是钻林子,进荒草地,或手拿小棍横扫在前,或趟着脚步走,蛇会逃避。打草惊蛇,该有另一重解释的。在大盈江的那几年,为蛇所伤的人或事,听说的也并不多。

去年,上海一高楼起火,举国震惊。

生活里有些事情,用得上百分比或概率吗?

盈江生活几遇蛇,

虽然惊险幸不多,

最惨是位小妹妹,

吓到疯颠没也过。

唉!


 回到顶部
总数 12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