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大盈江随想(一)----(十五)


  共有855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大盈江随想(一)----(十五)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盈江
  8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4 积分:1198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3/27 23:5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5/18 11:06: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1-5-18 8:28:00的发言:

山青水秀景色丰,

大盈江畔发展中,

今天已比昨天美,

明天神仙也发懵。

没有大地震何来今天全国援建后的新汶川,没有大地震大盈江的建设发展不可能这么的快。哎。

不管怎么样,还是祝愿大盈江的明天能美得让神仙都发懵,父老乡亲们有神仙般的好日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8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5/19 13:21:00 [只看该作者]

古话常说“祸兮福报存,福兮祸所依”。

大破虽然并不自愿,然此后的大立还是让人欣慰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盈江
  8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4 积分:1198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3/27 23:5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16 22:31:00 [只看该作者]

 大盈江随想(十二)

大盈江,当年可称得起富庶之乡。

当然,这“富庶”是要靠人们“自己动手”,也还只是“丰衣足食”上的富庶。大米吃不完,菜蔬、水果丰富;家中的木头织布机上织出少数民族多彩的“土布”衣裙;边疆边民的自由往来活跃着边界两边的集市,百姓们手里总能见到一些零花钱。这些,在那个年代里是全国许多省的许多县根本做不到,还只能是百姓梦中的美事和美好的明天。

大盈江也有极其需要却偏偏匮乏之物:药。

上山下乡的年代,知青们所到的农村哪有不缺医少药的呀,可象滇西这样疟疾等疾病频发而又缺少有效药品的地方同样还是不多。那时的人啊,自信到了骄傲的地步。苏联专家说了不能种橡胶的地方我们不是一样能让这胶林漫坡嘛;药,我们一样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来解决。也许大盈江两岸的人祖祖辈辈就是这样的,定期进山采草药,用山中的百草抵御着各种疾病。

记得那次连队里派人进山采药,一行7人,有我。

我能去,大概是因为这支采药“小分队”领导是“杨司令”。“杨司令”是我的班长,一个身材矮矮的、身体铁铸得一样结实、脸上黑黑的中年汉子。这个云南人怎么得到的“司令”美称的不得而知,他的气质、风度、做派都跟这个外号不沾边,能硬拉上关系的唯有他很少见到笑容的脸上总有几分的“严肃”,也就是严肃,连“威严”都说不上。连队里一大院子人,男男女女的,连孩子都喊他“杨司令”,他都沉着脸答应着,看不出高兴,也看不出不高兴。

我不愿意去。连队里人们说过,两件事挺苦的,一是采药,一是伐木。都是要钻到大山深处不见人烟的地方,住在自己搭建的临时草棚里、自己做饭,十天半个月的直到任务完成才能出山、回来。我还是去了,可不是因为要服从连队的命令----知青不都是些温顺、顺从的人,是因为“杨司令”叫我去。这个说话象他的笑脸一样少的人,我的班长,我能感觉他对我很好,我信他。他叫我去的。

那天,吃过早饭我们就离开了连队。7个男人,7头黄牛。

黄牛驮着我们的被褥行李、锅灶、油罐盐巴罐、大米蔬菜、锄铲工具、煤油马灯、还有不少的麻绳。走在最前面的和跟在最后面的黄牛的脖子上都挂着一个木头“响铃”,很大的长方形的、中间掏空后悬着一根木块的那种,随着牛儿的步伐“叮咚叮咚”地发出闷响。我们绕到连队后面的山路,绕过三连、四连下到平原,与县城相背的方向向远处的大山走去。

7人中有四个知青,三个成都的,我一个北京的。我们都是第一次走在这条路上,也许是甩着两手很轻松的缘故,也许是可以大模大样地穿越沿途的傣家村寨的兴奋,一路上我们四个说说笑笑地走在前面,把“杨司令”他们和牛群远远地丢在脑后。走上一段路,我们四个就在路边大青树下坐一会儿等着牛们跟上来。“杨司令”还是那样面无表情地抽着烟、跟在最后一只牛的后面慢慢地走。中午,在靠近大山的坡地上,我们把牛驮架子卸了下来,放开了牛,架锅煮了一锅青菜汤,泡着从连队食堂带来的米饭吃。一边吃着,一边听“杨司令”一口浓浓的云南话说着:前面就没得人了,你们要走在牛的一边,要跟紧紧呐,多吃些,还远,到了,要先搞住的再搞饭等等的一大堆。再上路没多久,我们就离开了大路,像是任凭牛带着走在山间小路上,上坡,下坡,再上坡的。牛儿机械地迈着步伐,他们三个“老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中间前后照顾着牛驮架,我们四个“小的”喘着粗气跟着。牛木铃的“叮咚”声越来越响了,有时能在对面的山林里撞出回响。我们一提出来要休息,“杨司令”就会吼:站不得,站下了牛会压死,快走。眼看天就要暗下来了,我们不提休息了,“杨司令”还吼:啊呀,快点嘛,像个婆娘样地!我不是吓你,山里可有狼呕,还不快点!

几乎是在夕阳的最后一点光亮下,牛铃不响,牛站下了,站在几间空无一人、东倒西歪的破茅草房前。还没容我们坐下来喘口气,耳边又是那熟悉的吼叫声:快点嘛,来卸驮架子,牛累死喽。我们两人一组搬下了牛的驮架。看着两个“老的”把牛圈在一间破屋下,忙着给牛拌料喂食。在“杨司令”催促声中我们把能捡到的干茅草堆放在一间大一点的破屋一角、并排铺平了我们四个人被褥。一回身,房子中间火塘里火光闪闪,“杨司令”蹲在火塘边,破屋顶下满是米饭的香味,好香啊。

那一次,我们满载而归。

回来的路上,我们知青只管扛着自己的铺盖,三个“老的”分担着我们去时的大部分“家当”,牛儿驮着慢慢的十几大竹筐各色的草根、草叶的。夜色中,连长喊醒了食堂的人为我们做了一顿好饭,还有一盆鸡蛋汤,算是款待我们离家9天深山采药的有功人。吃饭的时候,“杨司令”只顾低头吃,像是几天没吃饱过一样,就说了一句话,是对着连长说的:这些个“学生”,行啊。

我知道,他不会说我们每天早上都是在他的喊叫声中才起来吃上午那顿饭的,他不会说我们怎么笨得一连几天就是分辨不出那些看起来没有多大区别的“药”和“草”的,他不会说黄昏中的下午饭都是他们三个老职工做饭而我们通常是喊着累、躺在地铺上等的。他不会说起他的那些个吼叫。

古诗文里,深山采药,那是不同凡响之人飘飘欲仙的举动。现实中,是抵御疾病的人们不得已的一种劳作。我看,不管人们的劳作成果有多少实际价值,在艰难中不等不靠的奋起抗争人同样是不同凡响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盈江
  8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4 积分:1198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3/27 23:5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16 22:41: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1-5-19 13:21:00的发言:

古话常说“祸兮福报存,福兮祸所依”。

大破虽然并不自愿,然此后的大立还是让人欣慰的!

龙版您好!许久不见。

我的《随想》已告一段落。我想把余下的一小部分补充上,在这里也能有个完整版的。还希望得到您的指正。

请您帮我一个忙:我的总标题后的数字(1-11)想改成(1-12),可能是时间相隔的太久了,不允许我自己来改动了。请您帮忙改一下。谢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8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17 8:15: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大盈江在2012-2-16 22:31:00的发言:
 大盈江随想(十二)

大盈江,当年可称得起富庶之乡。

当然,这“富庶”是要靠人们“自己动手”,也还只是“丰衣足食”上的富庶。大米吃不完,菜蔬、水果丰富;家中的木头织布机上织出少数民族多彩的“土布”衣裙;边疆边民的自由往来活跃着边界两边的集市,百姓们手里总能见到一些零花钱。这些,在那个年代里是全国许多省的许多县根本做不到,还只能是百姓梦中的美事和美好的明天。

大盈江也有极其需要却偏偏匮乏之物:药。

上山下乡的年代,知青们所到的农村哪有不缺医少药的呀,可象滇西这样疟疾等疾病频发而又缺少有效药品的地方同样还是不多。那时的人啊,自信到了骄傲的地步。苏联专家说了不能种橡胶的地方我们不是一样能让这胶林漫坡嘛;药,我们一样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来解决。也许大盈江两岸的人祖祖辈辈就是这样的,定期进山采草药,用山中的百草抵御着各种疾病。

记得那次连队里派人进山采药,一行7人,有我。

我能去,大概是因为这支采药“小分队”领导是“杨司令”。“杨司令”是我的班长,一个身材矮矮的、身体铁铸得一样结实、脸上黑黑的中年汉子。这个云南人怎么得到的“司令”美称的不得而知,他的气质、风度、做派都跟这个外号不沾边,能硬拉上关系的唯有他很少见到笑容的脸上总有几分的“严肃”,也就是严肃,连“威严”都说不上。连队里一大院子人,男男女女的,连孩子都喊他“杨司令”,他都沉着脸答应着,看不出高兴,也看不出不高兴。

我不愿意去。连队里人们说过,两件事挺苦的,一是采药,一是伐木。都是要钻到大山深处不见人烟的地方,住在自己搭建的临时草棚里、自己做饭,十天半个月的直到任务完成才能出山、回来。我还是去了,可不是因为要服从连队的命令----知青不都是些温顺、顺从的人,是因为“杨司令”叫我去。这个说话象他的笑脸一样少的人,我的班长,我能感觉他对我很好,我信他。他叫我去的。

那天,吃过早饭我们就离开了连队。7个男人,7头黄牛。

黄牛驮着我们的被褥行李、锅灶、油罐盐巴罐、大米蔬菜、锄铲工具、煤油马灯、还有不少的麻绳。走在最前面的和跟在最后面的黄牛的脖子上都挂着一个木头“响铃”,很大的长方形的、中间掏空后悬着一根木块的那种,随着牛儿的步伐“叮咚叮咚”地发出闷响。我们绕到连队后面的山路,绕过三连、四连下到平原,与县城相背的方向向远处的大山走去。

7人中有四个知青,三个成都的,我一个北京的。我们都是第一次走在这条路上,也许是甩着两手很轻松的缘故,也许是可以大模大样地穿越沿途的傣家村寨的兴奋,一路上我们四个说说笑笑地走在前面,把“杨司令”他们和牛群远远地丢在脑后。走上一段路,我们四个就在路边大青树下坐一会儿等着牛们跟上来。“杨司令”还是那样面无表情地抽着烟、跟在最后一只牛的后面慢慢地走。中午,在靠近大山的坡地上,我们把牛驮架子卸了下来,放开了牛,架锅煮了一锅青菜汤,泡着从连队食堂带来的米饭吃。一边吃着,一边听“杨司令”一口浓浓的云南话说着:前面就没得人了,你们要走在牛的一边,要跟紧紧呐,多吃些,还远,到了,要先搞住的再搞饭等等的一大堆。再上路没多久,我们就离开了大路,像是任凭牛带着走在山间小路上,上坡,下坡,再上坡的。牛儿机械地迈着步伐,他们三个“老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中间前后照顾着牛驮架,我们四个“小的”喘着粗气跟着。牛木铃的“叮咚”声越来越响了,有时能在对面的山林里撞出回响。我们一提出来要休息,“杨司令”就会吼:站不得,站下了牛会压死,快走。眼看天就要暗下来了,我们不提休息了,“杨司令”还吼:啊呀,快点嘛,像个婆娘样地!我不是吓你,山里可有狼呕,还不快点!

几乎是在夕阳的最后一点光亮下,牛铃不响,牛站下了,站在几间空无一人、东倒西歪的破茅草房前。还没容我们坐下来喘口气,耳边又是那熟悉的吼叫声:快点嘛,来卸驮架子,牛累死喽。我们两人一组搬下了牛的驮架。看着两个“老的”把牛圈在一间破屋下,忙着给牛拌料喂食。在“杨司令”催促声中我们把能捡到的干茅草堆放在一间大一点的破屋一角、并排铺平了我们四个人被褥。一回身,房子中间火塘里火光闪闪,“杨司令”蹲在火塘边,破屋顶下满是米饭的香味,好香啊。

那一次,我们满载而归。

回来的路上,我们知青只管扛着自己的铺盖,三个“老的”分担着我们去时的大部分“家当”,牛儿驮着慢慢的十几大竹筐各色的草根、草叶的。夜色中,连长喊醒了食堂的人为我们做了一顿好饭,还有一盆鸡蛋汤,算是款待我们离家9天深山采药的有功人。吃饭的时候,“杨司令”只顾低头吃,像是几天没吃饱过一样,就说了一句话,是对着连长说的:这些个“学生”,行啊。

我知道,他不会说我们每天早上都是在他的喊叫声中才起来吃上午那顿饭的,他不会说我们怎么笨得一连几天就是分辨不出那些看起来没有多大区别的“药”和“草”的,他不会说黄昏中的下午饭都是他们三个老职工做饭而我们通常是喊着累、躺在地铺上等的。他不会说起他的那些个吼叫。

古诗文里,深山采药,那是不同凡响之人飘飘欲仙的举动。现实中,是抵御疾病的人们不得已的一种劳作。我看,不管人们的劳作成果有多少实际价值,在艰难中不等不靠的奋起抗争人同样是不同凡响的。

大盈江边挺富裕,

唯独药物欠缺奇,

随着司令进山采,

表现差劲人不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8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17 8:16: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大盈江在2012-2-16 22:41:00的发言:

龙版您好!许久不见。

我的《随想》已告一段落。我想把余下的一小部分补充上,在这里也能有个完整版的。还希望得到您的指正。

请您帮我一个忙:我的总标题后的数字(1-11)想改成(1-12),可能是时间相隔的太久了,不允许我自己来改动了。请您帮忙改一下。谢谢。

总标题的修改交给我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盈江
  8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4 积分:1198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3/27 23:5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17 10:06: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2-2-17 8:15:00的发言:

大盈江边挺富裕,

唯独药物欠缺奇,

随着怀念进山采,

表现差劲人不提。

一别数月,旧地重游,龙版诗评,一沐春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盈江
  8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4 积分:1198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3/27 23:5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17 10:07: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2-2-17 8:16:00的发言:

总标题的修改交给我了!

谢谢帮助!再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8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18 9:02:00 [只看该作者]

别客气!是我应该做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盈江
  9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4 积分:1198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3/27 23:5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0 16:15:00 [只看该作者]

 大盈江随想(十三)

那一年,我随伐木队进山了。

多少年后,人们一说起砍伐山林木材的就像是在说罪犯,报纸上、电视里都是言之凿凿的,什么毫无环保意识的愚昧的人砍伐了原始森林、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说这是对不起子孙后代的行径等等等等的。说这话的人,不是在城市的水泥建筑高层里长期缺氧憋坏了大脑,就是洋书本读多了不消化妨碍了思维正常。现实生活中,木材和粮食同样是生计中不可或缺的,老百姓世世代代的也是靠着“坎坎伐檀”才得以维系生存的。伐木深山中和“锄禾日当午”一样是生存中的辛勤,怎可贬一褒一呢?

大盈江人在生活中是最懂节省木材的。潮湿多雨的气候里,人们在生活中习惯了使用遍地野生的竹子来尽可能地替代木头,家中吃饭用的小桌椅、房间的格栅、蚊帐架子,就是自家的小厨房茅草房顶的支撑架、墙壁也基本是竹子的。少数民族的“竹楼”更是少用木料。但是,总还有需要用木材的地方,比如砖瓦房子的房梁和檩条,比如正规学校教室的桌椅、门窗,比如路边的电线杆,这些是竹子无法顶替的。

那次伐木,是在一营二连后面通往新城的山路旁的大山深处。

伐木不是一个连队能单独完成的,各连队抽调了十几个伐木的行家里手,搭配上十来个知青,一水儿的男子汉。大拖拉机拉着我们到了深山无路可走的密林前卸下了人和东西就径自回去了。

以往只在小说中“看见”过原始森林。金色的光柱有序地排列着斜抹在浓绿的树叶与棕色的树干之间,地上青草如毯,间有一步可跨过的小溪淌过,林深昏暗处隐约可见小鹿的身影,松鼠抱着果子蹲坐在窄窄的小路边,清风指挥着树叶和鸟儿合奏着轻快的乐曲。

我一生都忘不掉那一年我见到的原始森林:大小不一的各色树木和横七竖八的藤蔓缠绕在一起象一堵墙一样地拒绝着来访者,脚下陈年的腐叶拌着湿滑的泥浆没过人的小腿、散发着臭味,头顶上晒不透的树叶像个带着网眼破洞的棚顶罩着湿热得透不过气的林间,即使是冬季也躲不开迎面而来成团的蚊蝇小虫,藤蔓间难以辨认的冬眠中的蟒蛇依然能叫你惊魂不定。上午林子里潮湿得打湿鞋裤,午后闷热得穿不住上衣,太阳一下山立刻就荫凉袭人。原始森林,不好玩儿。现实总是缺少书中的干净与浪漫。难怪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看来这《书》、书的都不可信。

我们用了一天的时间在向阳的山坡上搭建起了一座茅草顶的木楼。小楼倚在山坡上,下面靠原木支撑着悬空有小两米。原木的楼架子,没有用一颗铁钉,用了少量的铁丝和大量的林中藤蔓捆绑而成。楼下搬来石块堆起架锅做饭,楼上左右两排地铺睡人,一旁斜倚着两根原木并排在一起刀砍出的几个台阶做楼梯。多年后,我曾去山西的悬空寺,久久不肯离去。当年我们山林中简陋的小楼自然无法跟悬空寺相比,但,这仅一天就地取材而建的悬空小木楼在我心中却同那名寺一样是能力与智慧的象征。

林子里的伐木生活是劳累的,愉快的。一天两顿饭。早上尽可睡到自然醒,没人叫你。反正没有太阳出来驱赶林中的水汽也无法进入干活。上午饭吃过后,大约十一点,人们扛着、拖着大斧、短斧、长刀、砍刀、大锯、绳索的一个跟一个地钻进密林。太阳下山前,再扛着、拖着的回到我们的悬空小楼。楼前那条小溪的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衣洗澡。老工人们怎么做饭的,我不记得了;知青们在下游几块大石头边洗澡的痛快我是记得的,湿粘的衣服全丢,冰凉的溪水彼此泼洒着、喊着、唱着,赤条条闹在山林间。月光中的晚餐大都是围在石头灶火边,吃着说着,今天怎么干明天怎么干的。入夜,山林里许多不知名的鸟儿怪声怪气地叫着,一声接一声地叫得吵人,像是要叫出它们被惊扰了的愤怒似地,一直叫到我们听不见了。

那个年代,我们手里的工具原始得可怜,效率也可想而知。前后二十多天的时间里,砍倒大树、清理枝杈,用了不到一半的时间。用刀、斧、锄头来清理山坡上的小树、藤蔓和乱石,为砍下的原木修一条滑动的“路”,靠藤条、绳索、木棍和双手把偌大的一根一根的木材滑滚到拖拉机能到达的路边,几乎用了大半时间。大拖拉机来拉走我们的那些原木用了三天,一天拉一车。上午来,黄昏时拉走。一人环抱不过来、几米长的大树干呀,怎么堆放在高高的拖拉机拖车上,今天想起来我都头大。

下山前,我们可以休息三天,回到连队再有三天的休息。那个年代,对工作日的计算是含混的,连队里为了广播喇叭里的几句话或一篇文章、一句口号的“大干”半个月不休息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仅就深山里生活的艰苦,这几天的休息已经是难得的奖励了。

还记得,下山那天扛着行李不愿意离开的不是我一人。

多少年了,几次梦中都还会清清楚楚地见到那座悬空小木楼,大山深处,密林边,孤单地倚在半坡上。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