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请做如是说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老三届”也不例外。探寻这些代表人物的足迹可以窥见和理顺“老三届”思想的脉络。这些年来,偶尔也能读到一些他们回忆往事的文字。但是其中流露出来的忏悔之意不多,炫耀之意不少。最近,我曾从朋友手中得到陈永康(笔名:咏慷)先生的自传体小说《青春殇》。我抱着极大的兴趣,用十个小时,一口气读完全书。掩卷之时已是深夜。陈永康先生当年与刘少奇的女儿刘平平同为北京师大附中的学生,因反对工作组名震京城,有“中学蒯大富”之美称(反工作组的蒯大富与刘少奇的大女儿刘涛同为清华大学的同学)。作者是当年政治旋涡中的人物,他曾因与“中国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女儿为政敌而中得“大彩”,今天他却没有采用回忆录的形式,直述当年的往事和今天对那段历史的在认识,而是采用了小说的形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也许有他的难言之隐。而整部小说的文字,以《后记》中的表述最能概括作者对自己,对红卫兵运动和“老三届”的评价:
“他们虔诚地在信仰的祭坛前奋斗牺牲,坚韧地在灵魂的炼狱中忍受熬煎,向往献身,期待着历史的承认。他们火热的革命热情,对祖国前途对人类命运‘舍我其谁’的高度责任感,恐怕会永远加载史册,另人感奋。”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应该坦率地承认,读到这样的文字,我失望了,深深地。“文革”过去三十年了,写出这种的文字,能向历史交代吗?
不知陈永康先生当年的“战友”、现居美国的何芳芳女士对“文革”的认识停留在什么样的水平上?
我在猜测。也许 ,再过一些年,能够看到以下曾经有着全国影响的“老三届”或者是他们的亲属写出的,有着较高境界的文字,一定会感到“非常有趣”(“老三届”,作家王小波的习惯用语)。而另一方面,又很有一些人,一以“成功 者”最为典型,无视这些“代表人物”的历史存在,不承认这些“代表人物”的典型性思维和言行集中反映了那个年代“老三届”的世界观的基本轮廓,以证明自己在那场浩劫中做到了洁身无垢。这种辩白实在是多余。(以下代表人物略去)
五.结束语
有人曾用“青春方程式”【33】这种时髦的提法来涵盖 “老三届”复杂的青年时代。如果一定要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老三届”心路历程的话,就应该这样来描述:
这个以时间为自变量,表征人生价值取向的函数不是一条连续曲线。它有着如此多的间断点而显得那样支离破碎。它有着那么多的拐点,表明它的走向盲目多变,前后不一,尽显其价值观的浅薄和世俗。在它的全部定义域内,只出现过一个绝对值看似辉煌的极大值,遗憾的是它却落在了负值区间,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的低谷。它不是一条递增曲线,随着岁月的流逝可以构造起一个另后人羡慕的人生,积累起比物质财富更具诱惑力的精神财富。在这个人生的坐标系中,彻悟是一条无形的渐近线。逼近它需要时间更需要勇气:时间用于思考和反省,勇气用于直面那不堪回首的过去。【34】
“老三届”这三个字本身散发出来的历史气息,已不需要在使用它的时候再对其进行任何修饰。这一代人的历史形象应该定格了。诸多已经被经过反复推敲后使用的定性句语,例如:“独特的一代”(乐黛云)【35】、“最具悲剧色彩,也最为尴尬的一代”(李辉)【36】、“在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代”(丁东)【37】、“在那邪恶与崇高交织时代中所成长起来的‘老三届’只有他们才在理想境界与创造魄力上与20年代知识分子相匹敌”(这句话有痴人说梦的味道)【38】等等,都没有准确地定位历史上的老三届。选择“丑陋的老三届”这样一种清晰而简捷的提法是比较客观、比较恰如其分的,道理很简单,因为那个时代是丑陋的。
我曾将本文的初稿念给刚上高中的儿子听。念罢,我问儿子作何感想。沉思片刻,他说:“是挺丑陋的。”
低调评价“老三届”就是要具体地,一点一滴地否定和批判“文化大革命”,为了使这民族的悲丑剧不要再重演。
1998年12月13日初稿
1999年 1月1日终搞
原载《黄河》1999年第二期时有删节
注释:
【1】 保尔﹒柯察金: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 翁。
【2】 “工农兵”大学生:从1970年到1976年入学的大学生。他 们入学是由基层推荐而不比经 过试。
【3】 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号在月球登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等登上月球。
【4】 《理想之歌》:刊登在197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集《理想之歌》上。“批邓反击右 倾翻案风”时期又被1976 年1月25日的《人民日报》转载,作为回击“翻案风”的有力 武器,并加“编者按”全文如下:
“《理想之歌》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部分工农兵学员一九七四年集体创作的政治抒情诗。它反映了广大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和教育革命中锻炼成长的精神风貌。在当前教育战线大辩论中,清华、北大等 院校的同志一再朗诵、阅 读这首朝气蓬勃、激情洋溢的诗。这说明,它符合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教育革命胜利成果这一斗争需要。本报刊登这首诗,以供更多同志阅 读,并用以回击教育 界右倾翻案风,批驳那种攻击工农兵学员‘质量低’之类的奇谈怪论。”
【5】 《雷峰之歌》: 贺敬之的长诗,发表与1964年。
《三门峡梳桩台》: 贺敬之的诗。发表与50年代后期。
【6】 《相信未来》:创作于1967年,作者郭路生。这首诗被认为“朦胧诗”的开山之作。
【7】 女一中高三(四)班的信刊登在1966年6月18日的《人民日报》上。
【8】 “十男十女”去内蒙牧区插队的消息刊登在1967年10月11日的《人民日报》第一版上, 标题是:“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走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北京一些革命小将自愿到内蒙当普通社员”。
【9】 “走后门”:社会常用语。用于形容做事不经过正当渠道去 办,而是通过人情关系去完成。
【10】 《中国知青梦》:是四川知青邓贤以云南知青生活为素材的长篇报告文学。
【11】 “张铁生”事件:在1973年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的考场上,辽宁省“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张铁生在考卷上写下了一段乞求上学的文字。这一事件被“四人帮”大肆渲染。 刊登在1973年7月19日的《辽宁日报》上,后又被《人民日报》转载。
【12】 “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是指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聂元梓 1966年5月25日在北大校园贴 出的攻击校党委的大字报。6月2日有毛泽东批准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后来,毛泽东将其称为“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
【13】 “炮打司令部”是毛泽东1966年8月5日写下的一段文字。题目是《炮打司令部──我的 一张大字报》。其中例数刘少奇的所谓“罪状”,打倒刘少奇的决心尽显其中。全文如下:
“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和《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评论,写得何等好啊!请同志们重读一遍这张大字报和这个评论。可是,五十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领导同志,却反其道而行之,站在资 产阶级反动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实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威风,灭无产阶级志气,又何其毒也!联系到1962年的反右倾和 1964年的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省的吗?”
【14】 北京清华附中红卫兵:1966年5月29日清华附中的若干干部子弟在圆明园集会成立第一个 红卫兵组织。他们写的三论《造反》的文章和毛泽东写给他们的回信都被刊登在1966年第 11期《红旗》杂志上。
【15】 《收租院》: 一组大型泥塑。以解放前四川大邑县地主刘文采的庄园内的收租院向农民收 租的情景为素材,塑造了一群受压迫受剥削的穷苦农民的形象。
【16】 《红岩》:罗广彬、杨益言的长篇小说,1962年出版。描写国民党特工人员残害、屠杀共 产党犯人的故事。
【17】 “学习雷锋”运动: 1963年3月5号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由此开始了学习雷 锋的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有两种潮流。一是倡导一种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社会风气﹔而 另一种潮流是以林彪为代表的,提倡用实用主义的方法去学习毛泽东的著作。
【18】 《获取五分的秘诀》:刊登在1965年6月的《中学生》杂志上。
【19】 “火炬之夜”: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纳粹青年在柏林举行火炬游行。
【20】 “八旗子弟”:满清皇族分为八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红 旗、正白旗、镶黄旗、镶蓝旗、 镶红旗和镶白旗。他们的子弟统称“八旗子弟”。“八旗子弟”在建立满清王朝的过程 中冲锋陷阵,功 勋卓著。入关后,吃喝玩乐,沉溺酒色,一蹶不振。
【21】 “红旗”杂志第十三期社论:1966年第十三期《红旗》杂志发表社论,提出要“批判资产 阶级反动路线”。表明刘少奇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22】 蒯大富、王大宾:均为“文革”中北京的“五大学生领袖” 之一。
【23】 谭力夫:“文革”中北京工业大学学生。曾发表过鼓吹血统论的讲话。
【24】 陈伯达讲话:1966年10月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所做的 《对两个月来文化大革命运动 的总结》。其中有谴责“对联”的言辞。
【25】 遇罗克: “文革”前毕业的高中毕业生。“文革”中撰写多篇反对“对联”的文章,最着 名的是《出身论》。1970年3 月5日被北京公安局军事管制委员会判处死刑。
【26】 “三家村”:“四人帮”对邓拓、吴縌、廖沫沙的称谓。“文革”就是以对这三个人的迫害 而开始的。
【27】 《湘江评论》《火星报》《莱茵报》:北京红卫兵的铅印报 纸。《湘江评论》出版于海淀 区,《火星报》和《莱茵报》出版于西城区和东城区。
【28】 “破四旧”:1966年8月18日北京二中红卫兵向社会散发、张贴《向旧世界宣战》的最后 通牒的传单,开始了席卷全国的“破四旧”运动。1966年8月26日的《人民日报》转载 这份传单。转载时,将原文中过分激烈的言辞删去了。“破四旧”是“破除旧思想、旧文 化、旧风俗和旧习惯 ”的简称。
【29】 卞仲芸:抗日战争时期在成都“燕京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共 外围组织。后奔赴解放区。“文革”中以北京师大女附中副校长的身份被本校学生野蛮毒打至死。
【30】 《女性的野蛮》:散文集《女博士生手记》中的一篇,文章 记述了卞仲芸校长被残害的经 过。作者王友琴,“文革”中 是北京师大女附中的初中学生。
【33】 《青春方程式》:199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知青回忆录。其中收录了50位北京女知 青的回忆文章。
【34】 “间断点”、“拐点”、“极大值”、“递增曲线”、“渐 近线” 属于一元微积分“函 数”一章中的基本概念。
【35】 摘自乐黛云为《青春方程式》所写的“序”。
【36】 摘自李辉的《残缺的窗栏板》。
【37】 摘自丁冬的《与李辉书──对红卫兵、老三届的一些反思》。
【38】 摘自尤西林的《文革境况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