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原创小说:青山洞里学耕田


  共有3117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小说:青山洞里学耕田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原创小说:青山洞里学耕田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1 13:23:00 [显示全部帖子]

第一章     潇湘别歌

     潇水,发源于湖南蓝山县紫良乡野狗山,流经江华、江永、道县、双牌、汇集九嶷河,永明河。

     湘水,发源于广西兴安越城岭海洋山,流经兴安,全州、东安、汇集紫水,石期河。

     蜿蜒的潇水和湘水,穿过峡谷,越过平川象姐妹俩回娘家一样,在萍州前会面了。两水泛起的浪花,就象姐妹的笑脸,是那么喜悦,是那么开心,是那么迷人。怪不得明代诗人屈大钧在《潇湘神》中写道:“潇水流,湘水流,三闾愁接二妃愁。潇碧湘蓝虽两色,鸳鸯总作一天秋。”可不,姐妹俩手牵着手,肩并作肩,汇成一体,慢悠悠地朝北流去,这就成了湘江。历代墨客骚人富有诗意地将潇水与湘水汇合之处称之为:潇湘。人们常说的三湘四水:三湘之首便是潇湘,四水之冠便是湘江。

     萍州的对面,也就是潇水东岸,有一座巍巍的七级石塔。塔高三十七点二五米,塔身挺拔雄伟,结构奇巧。从第二层以上,每一隅角外均砌出倚栏,上置斗拱。塔身中空,可拾级而上,盘旋至塔顶。登高远眺,一江碧水环绕其前,全城风貌,尽收眼底。这就是潇湘地区芝城县的标志——飞龙塔。

芝城,古属永州府零陵郡,是我国夏朝时就出现的三十四处重要古地名之一,也是全国出现最早而又沿用至今的县级行政区域名称。

     关于这座古城的标志,这雄伟的飞龙塔还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

相传,清道光年间,道县人何绍基在京为官,一日设家宴待客。酒过三巡,一同僚戏他:“唯楚有才,于斯为盛。你们永州之野如何?”何绍基本想抬出老乡周敦颐以示反击。转念间考虑到周敦颐是理学濂洛派之祖,其《爱莲说》千古传诵。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哲理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诚并立于世,同警后人。他唯恐被同僚认为自己有攀龙附凤之嫌,肆意抬高自己之举,于是微微一笑,顺着酒兴,随口而出:“自隋唐开科以来,零陵的进士四百八十七人,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其中状元二人,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元结、柳宗元的诗文,怀素的书法,周敦颐的哲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九嶷风光,万山朝圣;浯溪碑林,尽显玄机。欧阳修曾云:‘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放翁也曾感慨再三:‘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永州之野盛产异蛇,但更不乏奇才异人。我家乡虽为偏远之地,但人人能诗,个个善对,三岁顽童,七旬老翁皆不例外,不知你家乡如何?”

     说实在的,大凡酒席上的话,不可过于认真追究。酒席上,先是甜言蜜语,进而花言巧语,继而豪言壮语,最后都是一派胡言乱语。偏偏这位同僚是一个死心眼的人,不以为然,竟然南下潇湘,微服私访,大有与何绍基抬杠之意。一日他登上飞龙塔,对着正在潇水上放舟的渔翁出对:“宝塔尖尖,七层,八方四面。”渔翁看了他一眼,摇了摇手,随舟顺流直下,连头也没回。这位同僚甚为恼火,在回到京城的当晚就直奔何府,大有兴师问罪之意。何绍基听后哈哈一笑:“公差矣!永州渔翁已对出,君还不知晓,此乃君之失察也!”

     “何以见得?”这位同僚瞪大双眼望着何绍基,不知道何绍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何绍基不愠不火地说:“显而易见,摇摇手就是说:手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你看,对得是何等的工整!”

     同僚一时语塞,没过多久,这段故事传遍京城。湖湘派学士王闿之为此事拟联,口气之大,语惊四座,高屋建瓴,名噪京华: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历代永州人是否人人能诗,个个善对,我们姑且不去探讨,不作评说。但在飞龙塔旁的芝城一中的确是英才辈出。芝城一中的前身是“萍州书院”。“萍州书院”是江南著名的书院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达,曾在这里就读。

芝城一中,一面临水,三面依山。校内红墙高楼,鲜花遍地,绿树成荫。一千多名莘莘学子给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增添了无限生机与青春活力。萍州、飞龙塔、芝城一中三者构成了一个“品”字形。潇水从第一个“口”下穿过,使三者成了隔江相互辉映的壮观,给川流不息的湘江增添了动人的明媚之色。

     就在芝城一中的校园里,就在位于学校医务室后面一间平房独宅内,陈晓阳望着乳白色的日光灯,静静地思考着自己的未来。墙上的日历清楚地告诉人们,现在是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八日了。时间是无声的判决,它无情地宣告陈晓阳的学生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下农村,插队落户,到农村广阔天地里去锤炼自己,向贫下中农学习,与贫下中农相结合,对陈晓阳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事。别的同学还有四个面向的选择,可以面向工厂,基层,部队,对他而言,就象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一个面向,那就是面向农村!

     他,陈晓阳,中等个子,他自己说身高一米六八,但别人都说他只有一米六五。他解释这三厘米的差额是因为肩背上的书山太沉而压驼了背所致。一旦无书山之重负,身高是可以还原的。他国字脸,O型血,一双有神的眼睛时刻泛出智慧的光来。他博学强记,爱好广泛,一看就知道是一位多情而机灵的小伙子。

陈晓阳由于酷爱体育运动,皮肤略黑。他习惯穿黄色军上衣,天蓝色的运动衣衣领从那从不扣的黄军上衣衣领上露出来。他手里拿着一枝黑色的钢笔,不停地敲打身前的书桌,嘴里吟诵着宋朝赵师秀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他在等一个人,还不知道等的人是否应约前来。他没敲棋子,却烦敲钢笔望灯光。他真不希望出现象明代施绍莘在《浣溪纱》中描述的那样:“密约不明浑梦境,佳期多半待来生。凄凉何况是孤灯。”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1 13:24:00 [显示全部帖子]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0 14:59:00 [只看该作者]

潇湘古地有芝城,

书院改成中学兴,

推出学子陈晓阳,

即将离校去下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1 13:26:00 [显示全部帖子]

       这几天,陈晓阳的心乱极了,也可以说痛苦极了。这倒不是他对下农村插队落户想不通,而是另一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撞击着他的心。邀请的人现在还没来,这更使他神不守舍了。他两眼瞪着墙上自已书写的对联:“英雄不洒别城泪,壮士坚持务农心。”这是他从朱德同志《太行春感》中的:“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一联演化出来的。他思潮起伏,从过去到现在,联想到将来;从学校到农村;从红卫兵到知青,自己也即将成为现代的陶渊明。昨天从柳子庙参观潇湘地区阶级斗争展览回来后,在一首诗中特意提到了陶渊明。


       昨天清早,陈晓阳刚起床,军宣队的罗盛亮连长就来通知他,要他上午随同学们一道去柳子庙参观潇湘地区阶级斗争展览。自从学校复课闹革命后,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便是进驻学校的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进驻学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前者简称“工宣队”,后者简称“军宣队”。这两个宣传队联合办公,负责人就是军宣队的罗连长。说是通知,其实就是命令,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与执行。象陈晓阳这位被内定为可以教育好的红卫兵“坏头头”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的。

       现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进入了“斗、批、改”的阶段,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运动后期了。与其说通知他去参观,不如说要他去接受教育,去接受无声的批判。因为这个展览馆的第一分馆展出的就是陈晓阳的“业绩”。胜者为王,败者成寇,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写照,谁能例外?

       柳子庙,是永州人为了纪念柳宗元而修建的。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朝人,长于长安,幼年敏悟,以童子有奇才于世。七九三年登进士,顺宗既位,参与王叔文,王伾政治改革。同年八月,宪宗即位,改革失败,“二王”被贬。柳宗元也被贬为邵阳剌史,人还没到邵阳,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可谓一贬再贬。

       柳宗元是政治改革家,也是中唐时期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世人所称的唐宋八大家,他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哲理思想比较复杂,一方面有点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另一方面又信仰佛教。他至所以要参加“二王”的政治改革,是想一展治国安民的远大抱负。他能从“大势”的发展看待社会的进步,又深知“安民”的玄机。只不过是柳宗元生不逢时罢了。

       柳宗元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古文理论比较完整,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认为文章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内容,“文者以明道”,“文之用,辞令褒贬,导物讽论而己。”二是极力主张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他既反对“无乎内而饰乎外”。又反对“有乎内而不饰乎外。”三是强调作家要有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他告诫后人:“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他言行一致,不但这样说,而且这样做。其中最能体现他身体力行的,莫过于永州八记。山水游记是柳宗元对古代散文最出色的贡献。柳宗元贬居永州时,先后写有《始得西山晏游记》、《钴钿潭记》、《钴钿潭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谒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永州八记。在读高中一年级时,每逢星期天,陈晓阳就约几个相好的同学去野郊寻踪觅迹,考古探幽,看看永州八记的原形到底在哪里。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千古传诵。其“苛政猛于虎“的呐喊是一般封建仕大夫所不能的。正是如此,不少人从千里之外,南来永州向他求教。

       柳宗元精通辞、赋、骈文,有诗一百四十余首。其诗雅淡味深,和陶渊明、王维、韦应物并称于世。一首《渔翁》写得奇趣,竟引后世文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论不一,争论不休。诗云:“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矣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苏东坡认为删去后两句,诗意更显奇趣。有赞同者,如南宋严羽,明朝胡应麟、清朝王士祯等;反对者也有之,如南宋刘辰翁,明朝李东阳等。数百年来尚未统一,尚未定论。柳宗元的另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却脍炙人口,千古绝唱。知道《江雪》的人众多,知道《渔翁》的人甚少。后世一文人曾戏云:《江雪》掩《渔翁》。

       柳宗元失意贬永州,而陈晓阳这位失意者又在纪念柳宗元的庙宇中“示众展出”。陈晓阳心想,自己能与八百年前的柳宗元同时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既是一种讽刺,又是一种安慰。他去了。陈晓阳自己去参观自己。

       柳子庙,今非昔比;柳子庙,面目全非。新制作的巨大横幅:“潇湘地区阶级斗争展览馆”悬挂在柳子庙大门的正上方。白底黑字的横幅将打了X的“柳子庙”三个字遮得严严实实的。尽管如此,却遮不住陈晓阳对柳子庙的记忆,他对柳子庙太熟悉了。

       柳子庙建于北宋仁宗至和三年,既公元一千零五十六年,当时名叫柳子厚祠堂。至南宋绍兴十四年重建,明正德八年重修。明嘉靖三十七年永州知府刘养仕又重加修整。清同治初年,杨翰任永州知府,又加修茸。

解放后,一九五七年,一九六四年,两次进行修善。一九五六年七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柳子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子庙系砖木结构,前后三座。左侧门上题有“清莹”行书二字,右侧门上题有“秀澈”行书二字。门两边石刻的楹联为:“山水归来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现在,无论是对联还是“清莹”、“秀澈”四个字。均被人用红油漆打上巨大的“X”。庙内的戏台,中殿、后殿及各种碑文无一幸免。

       望着这饱经劫难的柳子庙,陈晓阳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他永远也忘不了一九六六年八月三十日发生在柳子庙的那一幕。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1 13:26:00 [显示全部帖子]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0 15:10:00 [只看该作者]

曾为红卫兵首领,

现作可教失意人,

两宣队命去参观,

内容竟是自己行。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1 13:29:00 [显示全部帖子]

 

       八月,立秋后的八月,秋老虎肆意横行。按芝城人的说法,立秋后有二十四个秋老虎。天气再怎么热,也热不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一股破“四旧”的狂潮席卷神州大地,“我们要大破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要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我们要扫除一切害人虫,搬掉一切绊脚石!”这样的讲话,这样的社论,这样的口号,这样的标语比比皆是,你不想看都不行,你不想听也不行!

       八月三十日这一天,陈晓阳应成亚胜之约,去潇湘师范看望成亚胜的父亲。成亚胜与陈晓阳是同班好友。成亚胜的父亲成雁谷在师范当校长。成亚胜的母亲在芝城三中当音乐老师。陈晓阳的家就住在芝城三中旁边,在儿时陈晓阳与成亚胜就玩在一起了。成亚胜的父亲非常喜欢陈晓阳,常常叮嘱成亚胜,希望他以陈晓阳为学习的榜样。陈晓阳从成校长这里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有人说他是成校长没拜门的关门弟子。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成亚胜的父亲就被批判为潇湘地区推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总代理。谁叫他是潇湘地区教育界的泰斗?谁叫他是尚活着的官最大的教育界的学术权威?不拿你当活靶,到哪里去找靶子?成亚胜担心自己的父亲想不开,所以经常约陈晓阳一块来看望自己的父亲。

       去潇湘师范,必须路过柳子庙。在过去,只要去师范,陈晓阳少不了要进柳子庙一趟。今天却发现一群红卫兵将柳子庙围得水泄不通。

       “请问红卫兵小将为何要砸烂柳子庙?柳子庙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呀!”看来,柳子庙的工作人员也作了相应的准备。柳子庙的大门半启半掩,除了馆长站在门外与红卫兵负责人辩论外,其余的人都站在大门后,随时准备关闭大门。馆长姓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长者。陈晓阳来柳子庙的次数多了,与庄馆长挺熟的。成亚胜的父亲是柳学专家,与庄馆长是莫逆之交。陈晓阳想挤到前面去,以便随时出手保护庄伯伯。没料到领头的红卫兵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陈晓阳觉得好象在哪里见过这位红卫兵负责人。身后的成亚胜扯了扯陈晓阳的衣服,并悄悄地说,别往前去了,这样不但保护不了庄伯伯,反而会给他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在一群手臂上都有鲜红的红卫兵袖章的学生中,两个不是红卫兵的人早就在别人的监控之下,你还能有什么作为?

       “只要是四旧,均在砸烂之列。别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也照样敢闯,敢冲,照砸不误!”红卫兵负责人用手整理了一下自己戴的眼镜,唯恐掉下来,然后挥动手中的人民日报。

       成亚胜告诉陈晓阳,这位戴眼镜的红卫兵负责人叫陆审言,是师范的一位高才生,也曾是成亚胜父亲最得意的学生,但又是第一个贴大字报炮轰成亚胜父亲的人。这时,陈晓阳才想起去年中学生运动会时,与陆审言在跳高比赛场上交过手。

       “现在我念一段《人民日报社论》给你们洗洗脑子。看清楚了没有,这是《人民日报》,我就不相信你四个眼睛还看不清。”陆审言自己也是戴眼镜的人,却在这里大言不惭地讽刺庄馆长这位戴眼镜的长者为四个眼。庄馆长摇了摇头,没作声,此时陆审言就更来劲了。他大声地念道:“《人民日报》社论:向红卫兵致敬。红卫兵上阵以来,时间并不久,但是他们真正把整个社会震动了,把旧世界震动了。他们的斗争锋芒,所向披靡,一切剥削阶级的旧风俗,旧习惯,都象垃圾一样,被他们扫地出门。一切躲在阴暗角里的老寄生虫,都逃不过红卫兵锐利的眼睛。这些吸血虫,这些人民的仇敌,正在一个一个地被红卫兵揪了出来,他们隐藏的金银财宝,被红卫兵拿出来展览了,他们隐藏的各种变天账、各种杀人武器,也被红卫兵拿出来示众了。这是我们红卫兵的功勋。”陆审言念完了一段社论后,用眼睛死死盯着庄馆长说,“听清楚了吗?还要不要我再往下念?”

       “柳子庙只不过是文物古迹而已,怎么能说它是四旧呢?”庄馆长据理力争。

       “笑话,你在说笑话!亏了你还是有文化的人,我看你这副眼镜白戴了。既然你承认柳子庙是文物古迹,文物古迹不是旧的,难道还是新的?既然是旧的,不就是四旧吗?”陆审言的一番话在红卫兵中引起了喝彩声。

       “它仅仅是文物,并没代表什么呀!”庄馆长强按住内心的怒火。

       “我问你,柳子庙是干什么用的?”陆审言摆开了架势。

       “纪念柳宗元呀!”庄馆长回答得很快。

       “柳宗元是什么人?”陆审言再一次发问。

       “唐朝永州司马!”庄馆长象是在导游,回答时显得挺认真。

       “永州司马是封建社会仕大夫吗?”陆审言问这个问题时,语气显得柔和了一些。庄馆长还以为自己的解说起作用了,于是就提高了说话的声音:“柳宗元贞元九年中进士,十七年任蓝田尉,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为礼部员外郎。因参加二王革新遭贬。先贬为邵阳刺史,再贬为我们永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奉旨回京,后为柳州刺史。纵观柳宗元的一生,说他是封建社会仕大夫,倒还名实相符。”庄馆长不愧是柳学专家,对柳宗元的一生,了如指掌。

       “够了,够了!你不要再放毒了!”陆审言粗暴地打断了庄馆长的话。庄馆长的回答,使陆审言欲擒故纵的伎俩获得了成功。他相当得意地说:“既然你承认柳宗元是封建社会仕大夫,柳子庙又是为纪念他而建,这不是为封建仕大夫立碑树传吗?这不是在宣扬封建主义又是什么呢?既然如此,这不是四旧又是什么?既然是四旧,为什么就不能破,就不能砸它个稀巴烂呢?”

       “你怎么能这样推理,你怎么连一点历史唯物主义常识都没有?”庄馆长有点动怒了。

       “什么常识不常识的,那一套早就过时了。我们现在奉行的基本常识就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毛主席的指示我们照办,毛主席挥手我们前进,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破四旧有功!红卫兵战友们冲呀!”陆审言下达了行动的命令。

       庄馆长本想用身躯挡住红卫兵的前进,大门后的工作人员也想立即关闭大门,但看到庄馆长还在门外,在他们还在犹豫时,红卫兵推开了庄馆长,推开了大门,潮水般地涌进了柳子庙。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1 22:02:00 [显示全部帖子]

对!准备写30万字!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2 20:02:00 [显示全部帖子]

 

       看见陈晓阳发呆的情态,成亚胜用胳膊碰了碰陈晓阳说:“发什么呆,快进去参观呀!一个人站在大门口发呆赖着不想走,难道还想螳臂挡车?”

       “唉,不知陆审言现在在哪里?”陈晓阳一句漫无边际莫名其妙的发问,将成亚胜弄得哭笑不得。

       “你这个人真是盐吃得太多了,爱管咸(闲)事。你怎么还想着他?你真的想螳臂挡车?他现在春风得意了,听说在县革命委宣传组干得正欢。昨天,师范的同学还告诉我,这个展览馆的文字全出于他的手笔。”成亚胜真是气不打一处出,忿忿不平地说。

       陈晓阳摇了摇头,没再发表评论了,一声不响地随着参观的人群走进了柳子庙,走进了潇湘地区阶级斗争展览馆。

陈晓阳慢慢地走,仔细地看,认真地思索。

       展览馆的第一分馆的主题横幅是:可以教育好的红卫兵坏头头——陈晓阳。在通栏大标题后,分《前言》和一、二、三、三大部分。

       在《前言》中清楚地写道:陈晓阳,男,学生,籍贯芝城。一九五五年进入解放路初级小学读书。一九五八年转入芝城二小。一九六一年考入芝城一中。一九六四年考入该校高中部,分在高六四乙班。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晓阳伙同本校同学秦XX,本班同学成XX组织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红卫兵《锷未残》战团,自任司令,同时主编反动刊物《锷未残》战报。陈晓阳及同伙唯恐天下不乱,千方百计地反军乱军,转移斗争大方向,充当攻击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急先锋,手段毒辣,流毒甚广。我们必须奋起毛泽东思想千钧棒,将其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我们一定要高举革命的批判大旗,将《锷未残》各种谬论和反动言行,批深、批臭、批彻底!试看明日之天下,必是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天下!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前言》之后,便是陈晓阳的罪恶言行了。他的罪恶言行,分为三大部分,并且各有各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的标题是: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标题下是一段毛主席语录: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的车轮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必然取得胜利。

       第二部分的标题是: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域必成灾。标题下也是一段毛主席语录:凡是错误的思想,凡是毒草,凡是牛鬼蛇神,都应该进行批判,决不能让它们自由泛滥。

       第三部分的标题是: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标题下同样也是一段毛主席语录: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展览主办者,真是匠心独运,三个标题分别来自毛主席《和郭沐若同志》一诗的首联颔联和颈联。这种将毛主席诗词和毛主席语录并用的做法,是陈晓阳在写文章时的一贯风格。如今,展览主办者如法炮制,其针对性之强,其用心良苦就不言而喻了。

       陈晓阳不得不佩服展览主办者,真不知道他们费了多大力,从哪里弄来了这么多的材料。难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们就预料到有今天?难道他们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在为今天做准备?难道真的有“秋后算账”一说,并且还要付诸于行动?

       在第一部分的正文中标明:陈晓阳是一个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培养出来的走白专道路的典型。运动初期,当人们奋起批判“三家村”深挖“四家店”时,陈晓阳不但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还在同学中散布“东林党”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的正确性。陈晓阳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自我标榜是消遥派。但听其言观其行,他一天也没消遥过。他自称看过《燕山夜话》,并多次对身边的同学鼓吹:“杂文就是杂文,怎么能对号入座呢?什么叫含沙射影?读杂文,不是在搞翻译。怎么能将杂文翻译成与当时社会背景和重大政治事件相关的政治社论呢?”

       陈晓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孝子贤孙。对那些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陈晓阳总千方百计地为他们买吃的,送喝的,还振振有词地说,要触及灵魂,而不要触及皮肉。更有甚者,当反动学术权威张传佐自绝人民后,陈晓阳竟然痛哭流涕,为其鸣冤叫屈,招幡纳魂。

       综观陈晓阳在运动初期的言行,就清楚地知道他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一开始就心怀不满。这也充分地说明了他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的反动言行是有思想基础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看了如此的结论,陈晓阳还能说什么?还有什么好说的?至今,只要一想到张传佐主任的死,陈晓阳就会泪如泉涌。运动初期,陈晓阳真的当过一阵子逍遥派。这倒不是他不愿投身于这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洪流中去,而是那些革命派不接纳他。他是学校黑板报的主编,被说成是走白专道路的典型人物,不光是他,就连同他一起办黑板报的那几个,象成亚胜、邓西北都受到牵连。特别是教导处主任张传佐死后,陈晓阳简直成了一个瘟神,革命的红卫兵和积极要求上进的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骨干,纷纷避而远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3 15:35:00 [显示全部帖子]

 

       陈晓阳最后一次见到张传佐是在一九六六年六月十日的晚上。教导处张主任将刚刚打完篮球,还没来得及回宿舍的陈晓阳叫到了教导处。张主任叫他去教导处是常有的事。陈晓阳象往常一样,大大咧咧地坐在张主任的对面,顽皮地发问:“张主任,你是不是看到我闲得无聊,又要给我布置作业了?”平时的功课和作业,对陈晓阳来说,就象小孩过家家一样,太好玩了。张主任常常给陈晓阳布置额外的作业。在别人眼里,这叫做加码。在陈晓阳看来,这码是骏马,乘上这马以后,更能一日千里。对于张主任的加码,陈晓阳从没说一个不,也从来没皱过一次眉头。张主任与成亚胜的父亲成校长一样,是潇湘地区教育界的泰斗。曾有人将隔江相望的两位教育界的权威比作汉河楚界两边的将和帅。能同时受到将帅教诲的人,在芝城除了陈晓阳,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张主任对陈晓阳的发问没作正面回答,反而问他最近看了些什么书。

       一提起书来,陈晓阳似乎有满腹牢骚:“还看什么书?还有什么书可看?图书馆被封了起来,中外名著成了大毒草,古典诗词成了封建王朝的代名词。我想看书,也无书可看。搞运动又不要我们这样的人参加,文化运动不要我们参加,我们只有参加体育运动了。”

       张主任对陈晓阳的牢骚并不感到意外,他是一个有话就说,敢爱敢恨的人。张主任最欣赏的也是陈晓阳的个性。

       “书没有看,报纸还在看吧!”张主任说完后,便起身给陈晓阳去倒开水,看来有一番长谈。“报纸还在看”一语听似非常平常,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学校里有规定,学生只能在图书馆阅览室里看报。而陈晓阳却嫌阅览室报纸种类太少,经常溜进教师休息室去看报。这里报纸种类太丰富了,太吸引陈晓阳了。去的次数多了,陈晓阳也学乖巧了。他利用休息时间,主动打扫教师休息室的卫生,又主动替教师休息室的管理员何师傅儿子补习功课。这样,何师傅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天午休时间,陈晓阳躲在教师休息室里看报,突然张主任来了。陈晓阳红着脸慌忙站了起来,低着头准备挨训。张主任看到陈晓阳诚惶诚恐的样子,微微一笑:“孔乙己说读书人偷书不算窃,你喜欢看报这是一件好事,不必如此紧张。你的情况,个别老师也给我说过,只要不影响老师休息,你就大大方方地看吧!别这样,把自己弄得象作贼似的。何况作文贼,从报上,从书本上偷知识是一件好事。我已告诉老何了,其实他早就对你网开一面了。”张主任一番话,将陈晓阳感动得热泪盈眶。陈晓阳是全校唯一可以自由进入教师休息室看报的在读学生。现在张主任这样问他,他必须回答。陈晓阳用手中的运动衣擦了擦头上的汗正准备回答,却被张主任制止了:“把衣服穿上后再回答我,小心感冒。”

       “报纸我天天看,不过现在所有的报纸内容都差不多,除了转登《人民日报》的内容外,很少有自己的特色了。如果长此以往的话,还要这么多报纸干什么?何必劳民伤财,全国有一份报纸就够了。”陈晓阳既是在讲真话,又是在发牢骚。

        “是呀,现在全国各大报纸和各省报都转载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批判《三家村》和《燕山夜话》的材料和文章。这种情况正常又不正常。”张主任深有感触地说,“说他正常,这象征着全国一盘棋;如此高度统一,说明了山雨欲来风满楼。说它不正常,这些文章都是批判加批判,无限上纲上线,不是正常的学术讨论。陈晓阳你们太年轻了,不懂得这里面的玄机。我是一个过来人。五七年‘反右’,五九年‘反右倾’我都身临其境,体会甚深。”

       “现在的报纸说它雷同,但又不雷同。”陈晓阳这一说法显然是受了张主任正常又不正常议论的影响。

       “你说说看。”张主任引而不发。

       “各大报纸和各省报纸除了转载《人民日报》内容这一点雷同外,就是今天揪这个,明天批那个,罪名也雷同,唯一不雷同的是这些被揪被批的人姓名不雷同。我看干脆下指标,什么级别揪几个,搞个百分比,省事得多,何必这样兴师动众,搞得人人自危。”陈晓阳信口开河,显得既偏激又天真。

       张主任对陈晓的话没加评论,而是拿出了一张六月一日的《人民日报》,指着社论的题目:《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说:“是横扫,而且是一切!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次运动没有百分比。你看看社论中的这段话:横扫盘踞在思想文化阵地上的大量牛鬼蛇神;把所谓的资产阶级的‘专家’、‘学者’、‘权威’、‘祖师爷’打得落花流水,使他们威风扫地,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陈晓阳你注意到没有,社论中用的是‘大量’一词,这个‘大量’词一出,就没法控制百分比了,不人人自危都不可能。”张主任知道陈晓阳心里是怎么想的,于是就换了一个口气:“陈晓阳你所讲的搞一个百分比,无非想快刀斩乱麻,早一点搞完运动,早一点上课,看来现实不允许。”

       “这么说,我们上课就遥遥无期了?过去搞运动也没影响学生正常上课呀!”陈晓阳对张主任的话不以为然。

       “反正我是看不到你上课这一天了!”张主任长叹一声后,拿出几封信放在桌上说,“最近一些在外地读书的学生给我来信,讲了讲他们那里情况,南京大学的学生讲了匡亚明校长的情况,武汉大学的学生讲了李达校长的情况,清华、北大,除了人民日报点名的外,被揪斗的人多得很。全国各大学校长没有一个能幸免的。现在这股风从大学刮进了中学,而且越刮越猛,有什么办法呢?”

       张主任没继续说下去了,站起身来朝窗外望去。窗外一片漆黑,因为停课了,教室里没有灯光。张主任慢慢转过身来,心事重重地对陈晓阳说:“你还记得我同你说过的王国维三境界吗?”

       “记得,您跟我讲述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这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所指的第一境界,引自晏殊的《蝶恋花》。第二境界,引自柳永的《蝶恋花》。第三境界,引自辛弃疾的《青玉案》。这样,原本为怀人,苦恋,抒怀的晏、柳、辛三家词句,经过王国维之手浑然一体,句句成为境界。这种集婉约派与豪放派于一处的‘三境界’之说,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陈晓阳必恭必敬地回答。陈晓阳只有在回答这样的提问时,显得心平和气和胸有成竹。

       “王国维呀王国维!”张主任点燃了一支香烟,再也没说什么了。陈晓阳总觉得张主任还有什么话要说。每当话到嘴边时,却欲言又止,这不是张主任的风格,陈晓阳想问又不好意思开口。张主任深深吸了一口烟,然后缓缓地吐了出来,平静地对陈晓阳说:“王国维总结得多好,回首终不悔,望尽天涯路。”

       没想到这一番话,竟成了师生之间的永诀。两天后,张主任在学校外东面的山塘蹈水溺死。陈晓阳是学校游泳队队长,见众人迟迟不愿下塘打捞张主任的尸体,于是,他含着泪,独自一人默默地向塘中游去。当他将张主任的尸体送到塘边时,竟心力交瘁倒在一旁。事后,陈晓阳的班主任,北大毕业的高才生蒋柏林老师告诉他,王国维先生就是在北大投湖自尽的。这时,他才明白张主任当天晚上为什么要说,回首终不悔,望尽天涯路;也只有到这时候,他才明白张主任所说的,反正我是看不到你上课这一天了的真正含意。可惜的是他知道太晚,明白得太迟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4 21:19:00 [显示全部帖子]

 

       第二部分展出的内容有大字报的影印件、有各种标语照片以及每一期《锷未残》战报的原件。用讲解员的话来形容,陈晓阳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写的文章多达十几万字,其材料要用麻布袋来装。

       对于真材料,他不否认;对于无中生有的材料,他摇摇头,淡淡一笑。当他面对着一幅巨照,竟然惊呆了。巨照的背景是芝城一中的校门。芝城一中四个大字下面是一巨大横幅。横幅上赫然写着:热烈欢迎陈晓阳同学回校复课闹革命。校门的两旁,同学们列队鼓掌欢迎。哪有这样的好事?“欢迎”,而且是热烈欢迎!

        谁欢迎了他?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

       一九六八年国庆节的那一天,陈晓阳接到了秦东明的来信。从信中得知,秦东明的父亲因病久治无效,于十天前在东安老家逝世。陈晓阳想起了自己几次去秦东明家玩耍时,秦东明父亲对自己的热情款待,悲从中来,于是立即乘车前往秦东明家。没想到,陈晓阳与同学之间的正常往来,被人怀疑上了,被人盯梢了,被人认为这是在搞反革命串联。于是在陈晓阳到达秦东明家的当晚,陈晓阳被人五花大绑到公社进行批斗,勒令交待其反革命阴谋。面对着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发问与指控,陈晓阳开始时还在据理力争,后来随着拳头的降临,陈晓阳只好一声不吭,任人羞辱。在这时,他才体会到为什么那么多的老师选择了死!士可杀,不可辱。从这个意义上讲,张传佐主任的选择除了万般无奈之外,还有它高明之处。

       批斗了一个通宵,第二天,陈晓阳又被人押至东安县监狱。在东安,陈晓阳又不明不白地坐了一天一夜的牢。后来,学校工宣队的老杨将他从东安监狱里押回了学校。

       回到学校后,陈晓阳立即被软禁了起来,但还美其名曰,照顾其身体与安全。陈晓阳被安排在学校医务室前面的一间平房里。这是原本要拆掉的旧房,周围的房子都拆了,准备新建教学楼。留下这间房是作为建筑公司守工地的临时住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修建新教学楼的计划也没再见人提起过了。在这间房子的四周既无树木,又无其他障碍物,坐在医务室里负责监视的人可以将这里发生的一切一览无遗,尽收眼底。

       回校的第二天,工宣队的老杨就趁热打铁,找陈晓阳谈话,结果不欢而散。工宣队的老杨是易江桥煤矿的工人,原名叫杨友明,后改名为杨卫革。他的用意也很明显,就是要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与他一样改名为卫革、卫东的人多得很。而陈晓阳这些人偏偏不叫他卫革的大名,只管叫他老杨。杨卫革为此也很恼火,但又无可奈何。老杨很专横,以一个胜利者、领导者姿态居高临下,不是在找陈晓阳谈话,而是训话。陈晓阳自然不买他的帐。但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陈晓阳这个被人称之为“反军乱军的坏头头”与军宣队的罗连长却是无话不谈,无令不从。

       罗连长拿来了早就印好了的,以陈晓阳名义致全校师生员工的公开信《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回校复课闹革命》,要陈晓阳在信的末尾签上自己的大名。复课闹革命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任何一个红卫兵组织,任何一个红卫兵,任何一个在校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与执行,就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时的停课闹革命一样!陈晓阳爽快地答应了罗连长的要求,在每一封信后用全校师生员工都熟悉的笔迹,签下了“陈晓阳”这三个字。信,就这样发出去了,人,也陆续返回了学校。课还是没复成,但革命却还在闹。

        整日整夜地要陈晓阳写检讨、交待;没完没了地批判陈晓阳及黑后台。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这就是当时实际情况的写真。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欢迎”的话,那真是够“热烈”的了!既然如此“热烈”自然会有好的结果。于是乎,对陈晓阳的监视撤消了;对陈晓阳的大批判也中止了;于是乎,工宣队和军宣队联名向上级报告说,一中的斗批改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于是乎,潇湘地区阶级斗争展览馆就有了可以教育好的坏头头——陈晓阳,这一分馆。展览馆里照片之多,照片之大,在潇湘地区任何一次展览中都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5 13:26:00 [显示全部帖子]

 

       至于展览的第三部分内容,明眼人一看就感到牵强附会,离奇可笑。

       第三部分的开头,除了毛主席诗和语录外,还特意附有一个小标题:陈晓阳的锐变过程,就是和平演变!

       展览主办者挖空心思,根据自己的臆想,去发挥,去推理,去深化,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陈晓阳虽然出身贫苦,但在旧教育制度的腐蚀下,成了走白专道路的典型。陈晓阳不学习毛主席著作,放松世界观的改造,对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从不理解到消极对待,进而发展到对抗和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陈晓阳的锐变,从反面告诉我们,什么是和平演变。陈晓阳的锐变,从反面给我们敲响了阶级斗争的警钟!

面对着这样的结论,陈晓阳只有苦笑与摇头的份。他再也不想作任何分辩与解释。能分辩得了吗?能解释得清吗?到哪里去分辩?找谁去解释?

       在结论的后面又是一段奇文:通过革命的大批判,陈晓阳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于陈晓阳能悬崖勒马,迷途知返,改过自新的行为,我们是欢迎的!我们奉劝一切象陈晓阳一样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犯有这样或那样错误的人,要洗心革面重新作人。犯错误,不要紧,改了就好;站错了队,没关系,站过来就是了。如果有人企图顽抗到底,那将是死路一条。

       我们一定要教育一切可以教育好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搞好斗、批、改,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正当陈晓阳面对着这一段奇文深思时,成亚胜走过来,用手拍了拍他的肩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你有何感想?”

       “感想还是敢想?我不敢想。至于感想你刚才引用陶渊明的诗不就替我说明了一切?”陈晓阳有点玩世不恭的样子。

       “老三,你又在说《西游记》了。陶渊明的诗怎能代表你的感想?你真是东扯葫芦西扯瓢。”站在一旁的邓西北有些不太理解了。一中校园现在流行着一句代言词:说《西游记》。大凡听不太懂或不太好理解的话,都称之为说西游记。说白了,《西游记》是写神写鬼的,是无中生有的。通过这样的解释,你就不难理解这一句代言词了。

       “西北老弟,亚胜引用陶渊明这首诗的题目是《移居》。你想想,我们即将到农村去插队落户,不正应了‘移居’二字吗?亚胜引用的是《移居》的第一首诗中结尾的一句。这一句,不但给展览作了注解,也暗藏了我们今后去处的玄机。陶渊明《移居》诗有两首,第二首的结尾一句是:‘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这还需要我发感慨?这不是有现成的诗句可以代替,我又何必画蛇添足呢!”陈晓阳习惯性地叫邓西北为西北老弟。虽然他俩是一个班的同学,但陈晓阳年龄比邓西北大两个月。邓西北直呼陈晓阳的小名:老三,是因为陈晓阳在家排行第三的原故。

       成亚胜正准备发表高论时,军宣队的罗连长来了。他要陈晓阳谈谈,不是谈谈,确切地说是写写观后感。罗连长是从可以教育好这一前提出发,要求陈晓阳去参观留言簿上写观后感的。陈晓阳自然明白罗连长的意思。

       “好吧!”陈晓阳答应得非常爽快。他走近留言台,手里拿着钢笔,嘴里吟着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在头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成亚胜与邓西北都知道陈晓阳有这个习惯,每当舞笔弄墨之前,总要吟上一首唐诗宋词,说是要借助前人的神韵。同学们纷纷围在他的身边,以为他会笔走龙蛇风云会际;以为他会有感而发,“语不惊人死不休”。其他正在参观的人,以为留言簿前发生了什么大事,在想看热闹心情驱使下,也纷纷围了过来。

       陈晓阳微微一笑,目视人群后,提笔在留言簿上写下了:“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十个龙飞凤舞的大字。然后郑重其事地在这十个大字下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陈晓阳。

       同学们一阵惊奇。显得更为惊奇的还是负责管理留言簿的小姑娘。“你就是陈晓阳?”小姑娘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奇地叫了起来。陈晓阳很有礼貌地点了点头,并幽默地说:“在这种地方,在这种时候,承认自己叫陈晓阳,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你放心好了,假不了的。”

       这哪里还有假?瞧他这一身打扮:黄色军衣衣领下的两粒纽扣未扣,军用挎包斜背在身后。展览馆中陈晓阳的照片不都是这个样子的?

       这么年轻;这么斯文?嘿,人长得比照片里的陈晓阳还显得英俊一点。惊乎,怪乎,难以置信乎!带着各种迷惑的人将他团团围住。各种各样的发问,使他应接不暇。陈晓阳真不知道该先回答谁的提问,先满足哪个的要求。要不是展览馆的领导及时赶来,真不知道人们是在参观展览,还是在声援他。说不准,明天的芝城,人们在饭后茶前又将津津乐道这件事,那“路透社”的业余记者们又有独家消息可发,又有头版头条新闻可登了。

 回到顶部
总数 161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