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彩云之南 → 无望岁月


  共有191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无望岁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湘江孤燕
  1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566 积分:389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10/10 10:12:00
无望岁月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5 13:03:00 [只看该作者]

 

   当知青的那些年,最让人难以承受的不是日复一日的开荒种地挖梯田,不是劳其筋骨的繁重农业劳动,不是没油没肉没菜物质的匮乏,而是心灵的失落和精神的空虚,前途的渺茫才是知青们最难以承受的。知青们远离父母亲人,没有父母亲人的关爱和呵护,每当有个头疼脑热时,只有对父母无望的思念,只有少不更事的同龄同学在身边手脚无措的同情和问候。看不到前途和希望这才是知青们想方设法回城的原动力。

   有农村回乡知青质问说:“你们城里来的知青是人,难道我们不是人吗?你们干点农活就受不了,难道我们农村人就应该种田养活你们吗?”我说这不能同日而语,因为你们的家在这里,你们有父母亲人陪伴着,虽然你们也在干着劳动,但是你们收工回到家至少有人为你们端上盆清水洗脸洗脚,当你累了时,有你的父母把热饭热汤端上桌,当你受委曲时有人为你伸冤屈,当你生病时有人背你去卫生室看病打针。这一切的一切有可比度吗?

   有人说:“当年红军万里长征难道不比你们苦吗?”我说,红军战士们至少有盼头,他们知道他们的目标是延安,他们知道他们奋斗的明天是打土豪分田地当家作主人,这至少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而我们知青的目标是什么,难道就是开不完的荒山劳不尽的筋骨吗?农村有我们主人的位置吗?我们有的只是对未来的无望。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雷午寨主
  2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790 积分:1996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31 14:39:00
[灌水]也说“无望岁月”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5 16:32:00 [只看该作者]

   回忆当年的岁月,虽然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但那时的沮丧、无望还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大家刚下乡时是抱着一片“改造世界、改造自己”的满腔热情,确实是不怕苦、不怕累地玩命儿干。开始两年,知青们都是比着干,生产纪录不断被刷新。但时间久了,有知青利用各种关系离开了,大家的热情便逐渐消退,“自己的人生将是怎样?”就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每个人面前。特别是“张铁生事件”后,知青们开始感到了极度的无助和无奈。在兵团里,没有招工,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学,73年出了“白卷事件”后,在考试的结果里,录取是由低分开始招的,考高分的基本没有走一个人(记得上了上海某大学政教系的某人考试时对答“三面红旗”——党旗、军旗、国旗;上了某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某人对答二分之一与0.5孰大时的答案是——0.5大;……);74年开始,老职工开始明白招生是改变自己子女命运的机遇,于是家族势力大的,利用人数的优势和亲戚连亲戚的力量,一步一步地控制了上学的名额(反正不用考试,就是一个大字不识,一样也可以上大学),因此知青上学的路越走越窄。浓厚的失望情绪笼罩着知青们。大家的热情基本上没有了,“逃离”成了知青们的共同愿望,当时的“病退”、“困退”成了最便捷的路。虽然,各地多次派出慰问团去安抚知青,兵团内也大量从连队将知青调到学校、机关,但阻止不了知青的离开,……

   1979年的孟定事件,就是知青无望(绝望)情绪的大爆发。因而中央“拨乱反正”,有了对“上山下乡”问题的新政策,结束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永远的柳遥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098 积分:6540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1/21 18:4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7 7:29:00 [只看该作者]

 

      而是心灵的失落和精神的空虚,前途的渺茫才是知青们最难以承受的。

      感同身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