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三晋大地 → 大虢城


  共有108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大虢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宋效奇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27 积分:38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7/13 14:51:00
大虢城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16 16:43:00 [只看该作者]

 

大虢城

1970年 我17岁时插队,父亲给我联系到我的祖籍孝义县司马公社大虢城大队。

发源于吕梁山脉薛颉岭下的虢义河是汾阳孝义的界河,河北面是汾阳,南面为孝义。我的祖籍大虢城在虢义河南边,距汾阳市10余公里,距孝义市旧城5公里、新城3公里。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时,全村有1300余人口,耕地3000余亩。村西临汾介二级公路,南为瑶圃村,东和司马镇隔着一条汾介一级公路相望,虢义河北边为田屯、小虢城,遥望西官村和虞城村。土地由虢义河水洪积而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方倾斜,地势平坦、灌溉方便。大虢城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农业资源丰富,因背靠虢义河,水患威胁较严重。

大虢城是瓜衍县的发佯地,历史悠久,这里留下了文明的佐证。春秋周惠王廿二年(公元前655年)晋国“假虞灭虢”,虢国国君逃到周都洛阳,虢国王储和臣民们被晋国迁至虢义河南建城监护,取名虢城。晋国又在虢城西北设了田屯、靳屯、东南方建了苏家营,屯兵军垦并监视虢城。又在虢城南开辟园圃(在今瑶圃村),以为虢国菜园地。后来晋国为分离虢国君臣又将原来虢国大臣们迁往田屯附近新建了小虢城,始称原虢城为大虢城。依汾孝方言,虢义河也称瓜衍河,虢城也称瓜城。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晋侯赏瓜衍之县给士贞子,虢城也就是最初的瓜衍县,据《春秋》、《左传》,今汾阳、孝义应属瓜衍之县,文水西部也可能在它的范围之内。

明、清实施里、甲制,依甲征收田赋摊派徭役,大虢城宋氏属汾佃里三甲。清乾隆《孝义县志》载汾佃里属汾阳,在孝义食租纳税而户口悉不归。民国以来大虢城属孝义管辖。

大虢城由一条东西方向的马道将村庄分为南、北两头,北面又有一条从村外通向南头的马道将村北分为东、西两头,东头的村北、西头的村西和村北都有高于庄稼地的护村堰,两条交叉的马道与村北庄稼地地面相平,高于东、西两头屋顶。护村堰和马道围护村子的东头和西头,整个村庄呈品字型。

据《孝义县志》记载,水患对平川地区威胁非常严重。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到清同治十年(1871)的300多年里,孝义平川发生特大水灾4次,大水灾6次,平均30年左右发生一次。20世纪以来,较大水灾平均7年一次。水淹一次,地面增高一次。所以庄稼地越来越高,房屋都到了坑里。由于洪水屡屡淹没淤塞,村子外土地高于村内房屋,东、西两头房屋都在坑里,就是离虢义河相对较远的南头,房屋位置也很低,包括清末特征明显的陈家大院(人称元宝院)也明显的地基低于庄稼地1米以上。

大虢城土地肥沃,是稳定型两年三熟种植区。收冬小麦后,可种谷子、蔬菜、糜子等。春播以高梁、玉米、谷子为主。蔬菜比较齐全,尤以胡萝卜著称。产的胡萝卜历来很出名,个头大、水份高,齐头、很光滑,是汾、孝平川冬季备菜的抢手货。每年中伏后下种,然后经三次间苗,一次定苗。浇三到四水。收胡萝卜时起了胡萝卜就地挖坑埋放,上面放一层秸秆,用活土垫好,既通风,又保持水份。来年春天取出,和收获时一样新鲜可口。

缚笤帚是家家都搞的付业,大虢城的笤帚在汾、孝农贸市场上是很有名气的。秋收时,把脱粒后的高梁和糜子穗子收集起来,家家用专用工具来缚笤帚。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天蓝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优秀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15593 积分:82748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09/12/9 15: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17 13:25:00 [只看该作者]

       小说描写细腻、风土人情概括清楚,我们等着看您的下文。

       等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