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谈心》系列十五:攀高枝 读上品


  共有97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谈心》系列十五:攀高枝 读上品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麦田新绿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063 积分:12933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11/6/3 15:05:00
《谈心》系列十五:攀高枝 读上品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23 14:09:00 [只看该作者]

                              《谈心》系列十五:攀高枝 读上品

 

  近年来,有一种相当时尚,甚至颇具权威的说法——“知识爆炸”。似乎“知识”真是多得不得了,让人目不暇接。其实细想,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活跃,“知识”确有增加,然而“爆炸”的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传播平台的激增和传播渠道的拓展。其中不少是变脸重发,更多的是抄来转去,拾人牙慧的屡见不鲜,沉渣泛起者大有人在。真正的“知识”并没有“爆炸”,也不可能“爆炸”。即便如此,这种态势仍无形中浪费了我们不少时间。鲁迅先生说,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图财害命。为维护自己的生命(时间),就需要鉴别。其中一个办法,是“攀高枝、读上品”。这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生命和有限的精力中,获取真正有益的知识。

  我的一位老总编曾经对我说,《人民日报》的文章没有“熊”的。一位老编辑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曾向我透露他读书“从来不抢”(等经过一段时间“社会筛选”之后,再选其中读者认为好的拿来细读)。前者讲的是“高枝”,后者讲的是“上品”。所谓“攀高枝”,就是注重媒体及栏目(节目)的档次、品位,注重作者的档次、品位,自觉培养自己对高档次、高品位媒体及栏目(节目)和作者的偏好。所谓“读上品”,就是注重经典、名著,注重权威媒体及重要栏目(节目)推出的作品,自觉培养对重要作品和优秀作品的偏好。这中间,当然包括那些“高枝”、“上品”背后的人格故事。这个转变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节省了大量时间,获得了真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能力得到提高。而偏好低俗媒体、低俗作者和低俗作品,只会使 “近墨者黑”,不仅日复一日丝毫没有长进,而且可能学到“一身毛病”。“昔孟母,择邻处”,求知亦然。

  自己年轻的时候,有幸见到一封《光明日报》的退稿信,和许多报刊不同的是,信中没有使用“不能刊用”四个字,而用的是“未能刊用”。仅仅一字之差,却饱含着对作者的宽容、体谅和呵护。同样受益匪浅的是,我的一位同事把自己的长诗贸然寄给了贺敬之,这位当代诗人不仅认真读过,还回了信。信中丝毫没有泼冷水,而只是说 “还可以改”。长者之风跃然纸上。后来,我的这位同事真的成了作家。虽然以上两封信的作者我都没见过,但他们的行文、他们的为人,可以说影响我一辈子。现在女儿也当了编辑,我叮嘱她:“作为一个编辑,首先要懂得尊重作者、欣赏作品,而不是挑毛病。”

  实际上,“高枝”和“上品”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去“攀”去“读”,随时随处可以获得真知和补养。其中不乏凡人、新人之作,切不可厚古薄今,忽视了最有生命力的新知、新识、新感悟。更何况,“高枝”、“上品”也难免有“其实难副”之时、“有失水准”之处。

  请看《谈心》系列十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闯北走南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820 积分:36451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5/15 8: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23 16:00:00 [只看该作者]

     编辑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日常中常常“攀高枝”“读上品”,提高了自己的辨别能力,才能从文海中淘出真金。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24 12:08:00 [只看该作者]

知识繁多待选择,

攀枝追求上品得,

如此收获相对大,

绝妙方法要掌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穆怀书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3521 积分:21711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8/10/24 13:5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25 5:39:00 [只看该作者]

作为编辑工作能看得起年轻人的作品,尊重年轻人的作品,甚至说尊重没有名气的作者的作品,很不容易。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