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示范《兰亭序》笔意.jpg:

因为李世民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李隆基喜欢李白的诗,无形中,这两位唐朝李姓皇帝抬高了书人和诗人的地位。
后来,王羲之被称作书圣,李白被称为诗仙。李白没被称作诗圣,是因为当时还有位杜甫。他俩谁高谁低,谁说得清楚?于是,一个当仙,一个当圣,地位都不低,不冲突、不打架,后人也就不吵了。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恐怕是没有人去争的。
在他之前出过书法大家,如蔡邕、锺繇、张芝等,但全面比较,还是王羲之厉害一些。再往后,出来的书法大家虽然一个比一个厉害,但几乎在成名前无不学过王书,这一点,南唐后主李煜有过专论,我就不多说了。
既然成大家者都学过王,那他不是老大,谁是老大?
唐太宗对王羲之喜欢到了用龙笔亲自为他写传的地步,这种待遇,恐怕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挺特殊的事情。王羲之是一个跟晋朝皇帝关系密切的世家子弟,一辈子过得波澜不惊,当过无须上战场的“右将军”,没做过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事,凭什么让那位著名的大皇帝如此厚爱呢?
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字好,其字的风神与唐太宗的精神世界产成了某种契合。
唐太宗生前最爱不释手的是王羲之写的《兰亭序》,并命当时的书法大家对临出若干本,还让宫中复制高手如冯承素那样的人搞出了摹本,然后作为重礼赏赐给诸王子和自己的爱臣。史载,他死的时候,把《兰亭序》作为陪葬,带进了自己的陵墓。
可是,唐太宗的昭陵后来被盗时,王羲之的字倒是有,但没说有《兰亭序》。
这就带来了一个疑问,难道是太宗的儿子李治没有把《兰亭序》放进父亲的墓室?
那么,《兰亭序》究竟到了谁手里?莫不是李治或武则天把《兰亭序》放进了自己的墓室?这个谜,只有打开乾陵,才能得出结论。现在,我们只能侥幸期盼武则天的乾陵被打开后,《兰亭序》得以重见天日了。如果,仍然没有,那只能说我们谁也休想再见到这本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康生不知抽什么筋,让郭老公开发表文章,说《兰亭序》不是王羲之写的,理由是根据出土情况看,与王羲之同一时期的人写字,字迹都带着隶书特征,而《兰亭序》没有这个特征。说明是后人自己写的,假借出自王羲之之手。
此文发表后,支持的人甚多,其中还有启功先生。但是,也有许多人不买账,其中就有高二适先生。但他想发表反驳文章,报纸和刊物却不敢发表。于是,高先生又找到自己老师,他的老师又找到毛主席,主席指示可以开展这种见仁见智的学术争论,于是高二适的文章发表了。
反对郭老观点的人,主要的论据是,太宗生前让人集王羲之的原字,集出了太宗写的一篇名为《圣教序》的文章,并镌刻上石。对照《圣教序》和《兰亭序》上的字,写法是一致的。此外,人们还质疑说,太宗、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都是当时的书法高手,时代又距王羲之的时代比我们近,难道他们比我们的眼力还差,能上这么大的当?能把仿品看成真品?
围绕《兰亭序》真假的问题,正搞得热闹的时候,文革爆发了,争论也就停止了。
我看过启功老写的回忆,对这件事他挺后悔的,说当时是郭老找他写的支持文章,他当时认为那是党的指示,就执行了。
启功老不知道,高二适也不知道,当时康生还组织了几十个人去写否定《兰亭序》的文章,但因有一个更大的文章发表了,那就是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浩劫开始了。
自宋以来,就有《兰亭序》是真是假的争论,吵到今天能有什么结论?还不都得等到乾陵打开的那一天找到了《兰亭序》再说?就是找到了,也有人说,它不是王羲之写的你又能说啥?因为人们会说连太宗和唐代的那些大书法家都上当了,被人骗了!
厚厚,我才不管他们说什么呢,反正我喜爱临《兰亭序》,觉得它超美!超妙!超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