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三晋大地 → [转帖]转载知青问题的是与非


  共有115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转载知青问题的是与非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贫农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562 积分:38918 威望:0 精华:104 注册:2009/2/9 12:40:00
[转帖]转载知青问题的是与非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2 11:24:00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知青问题的是与非作者:失败一生
    知青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顽疾,我们用我们稚嫩的肩膀担起了祖国的困苦,而如今,我们这些老知青大多数人还生活在十分困苦的境遇里,希望全社会能够重视一下我们这些年逾花甲的老知青们......!一千零点的养老金不足以满足今天的物价暴涨的时代——我们也要生活!
 

                          知青问题的是与非

   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历对整个知青人生的影响,争议已久,众说纷纭。有正面肯定的,有完全否定的,也有主张一分为二的……发展至今,争论不仅没有丝毫减弱,双方情绪反而更加激动,两大阵营,两种理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正方观点是:

   上山下乡的经历,使知青个人开扩了眼界,丰富了人生,丰富了社会经验,磨练了意志,锻炼了品质,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有责任感,容易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容易和基层百姓心心相通,真正的人生历练造就了这代人坚韧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具有无私的奉献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取得的精神财富和社会财富终身受益……

反方观点是:

   上山下乡的经历在文化上形成了知青一代人的心理阴影和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思想上被愚弄,生活上受磨难,造成思想混乱,被强迫上山下乡,白白耗费青春年华失去了读书的黄金时光,过早受到人与人相互关系的负面影响,成为倒霉的一代,由于知识的匮乏,工作上不少人一辈子不尽人意,改革开放使这一代人整体上处于城市生活的最底层……

   双方观点,言之凿凿。既有理论,又有实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口水仗四起,争论没完没了。可怜都是已退休或将要退休的老知青战友,事隔多年又在互联网上吵红了脸、交上了手!

   我是六四年天津支援甘肃老知青,在建设兵团战天斗地十六年,返城后被分配在医院做工人到退休,一生属于没有成功者;所以不存在吃甜咬脆说风凉话的嫌疑。以我资深知青的经历说点心里话。首先我认为对知青问题不能简单化看待,要做出客观正确的结论,对历史有个总结,对知青有个说法,对未来有个借鉴。简而言之四条; 1.痛苦回忆 , 2.前进动力 ,3.一分为二,四.迎接未来。
    一;国家利益的需要,知青痛苦的回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并非是一些人说的是文化大革命的衍生品。也非文革始,全国大规模正式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会大有所为。]是从六四年开始,代表人物有董加耕,赵耘,候隽。而更早的是从五八年开始,时叫回乡知识青年,代表人物有邢燕子。知青而是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下的产物,直白点,因建国后革命功臣及其亲属安排,城市发展的需要,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又因五十年代不加节制,甚至鼓励生育,经过三年自然灾荒加人祸,国家贫穷,无法安排就业,而当时理论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不能失业,所以呢,把困难转嫁在知青及其家庭和农民身上,知青少小离家,遭受风雨洗礼,知青家庭背上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而知青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没带一寸土地,没带一件生产资料,就去分农民本已可怜的一点饭吃。这就如同家穷养不起孩子,送人或卖掉,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无可奈何的事。亦如今日改革开放的广大失地的农民和下岗的工人,夺取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少数人才能富起来!怪谁?是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产物。之所以产生知青运动,其实质是个就业安排。

    所以呵,理解与不理解都不重要,问题的关键是家富了,能不能善待曾被遗弃过的孩子?略为有所愧疚,补偿并帮助这些为国为家做出巨大牺牲的知青啊,这也是基本的人道吧。粗略知道全国有知青一千七百万,后来有幸能进入“上层社会”的知青总数大约有一百万[其中在大学深造过的知青有四十三万九千]占下乡知青总数的5.88%。当年知青下乡,首先是个生存问题,其次才是发展问题。1977年12月21日,在全国知青工作座谈会上派发的一份内部简报上,知青办公室透露,根据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许许多多的知青生活仍然达不到自给自足。在13个省市自治区下乡青年生活不自给的比例超过50%,而在云南、贵州、四川、福建及甘肃等地则高达70-80%。生存都成了问题了。后来知青的大规模返城,实质是上层政治斗争的需要,一手抓干部落实政策,一手抓知青返城,大局可定,又可否定即往。但知青返城后,面临曾经熟悉现在陌生的艰困境地,由于历史原因,年龄大,身体差,文化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多又拖家带囗,上有老,下有小,成为城市最受岐视的族群,过去因困难而成弃儿,今日叫天不应,呼地不语!理向谁诉?泪向谁抛?

    二;风霜雨雪都经过,前进动力莫迟疑;

    当年我们在人生最美好时期,为国家承受了困苦,流过泪,流过汗,流过血,抛撒了青春年华,还有很多我们的战友长眠在异乡,能在困顿苍白时期坚持走过来的人,还有什么能难住我们?如今老则老矣,还有多少岁月能容我们度过?有时困苦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因为经过寒冬的人最知春阳温暖,历过艰苦磨炼的我们最懂得生活,对长辈我们最能感恩最孝顺!对子女我们最知疼爱和教育,对朋友我们最能肝胆相照!对工作我们最认真负责做得最出色!回首人生我们扪心自问不欠任何人什么!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我们永远执着!这一生也许虚度,但我们敢说;这一辈子知识青年的我们有赤子心一颗!

    三;一分为二看知青,改变山河有功勋;

    通过大西北一行,戊边屯垦十六年,深深感受到边疆和许多农村地区贫穷落后远超人们想象,我所在地方的小村子绝大部分人没见过火车,一老汉因事到玉门,看见火车飞驰,车笛鸣响,吓得夺路狂奔,嘴里大喊,妖怪!甘南有的地方甚至没见过汽车。我们的国家人口最多,而土地与人之比少得很是可怜,但尽管如此,全国百分之七十多人口集中的聚在仅百分之十几的繁华地方,且被各级政府搞开发,良田一再被蚕食,荒漠化愈趋严重,可耕地以日计,急速减少。而百分之八十多的国土上只居住着百分之二十几的人口,亟待开发。遥想当年正是我们这代知青在戈壁荒漠用血泪汗开发出几千万亩良田,我们让河西走廊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小麦产粮区,益国益民益子孙。同时应当看到祖国广袤的边陲地区对于未来国防之安危关系极大,而地广荒凉,人迹稀少,是相当可怕的事情。所以当政者如能从长远考虑,为人口的适度均衡,为边穷地区的开发,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国防建设,实在应该把知青问题解决好,制定出有效有利的政策,须知.当年知青对边疆及农村的良性变化及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有过巨大贡献呐。

    四;解决知青过去事,顺利迎接新未来;

   广大边远农村地区亟需开发,人口过剩地区需要安排就业,难道还用知青吗?否!怎么办?难道没有好的办法吗?有的!我希望动员起全国知青,团结起来,统一认识,捍卫知青的荣誉.争取知青遗留问题的合理解决,在此郑重向党和政府建言;

    解决知青遗留的实际问题,现在这些知青己进入老年,各级政府有责仼帮助贫苦中知青能有一个较为松心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无忧的晚年生活。因为只有解决了前面的事情,人民耳闻目睹,才会有后面解决问题的顺利开始。

    建议用经济手段,较好待遇,较高薪酬,号召鼓励城市或人口过剩的内地农村青年到边远穷地区搞开发,建农场,来去自由,初始以待遇薪酬赢人,及后要用建设好的环境留人。而绝不能再搞廉价劳动力,转嫁困难的知青办法。

    或者也可按照参军办法,待遇.薪酬并不高,半义务志愿者形式,时间要短,不超过两年,期满且表现良好者,在返回原居地,政府有义务优先帮助安排工作。相信凡经历过人生这一磨炼过的人,于其个人一生益莫大焉!对治疗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政策所造成的小皇帝,小公主现象亦是一剂良方,于其家庭和社会之和谐稳定不失为良策,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嘛!斯时各企业.公司也会愿意并争抢录用,对民族未来必产生极大良性影响。但前提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亦须来去自由。

    为使更多人看到此文,引起社会关注,欢迎知青战友批评指导,欢迎知青战友及其子女和亲友转载。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天蓝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优秀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15593 积分:82748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09/12/9 15: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7 10:26:00 [只看该作者]

      贫农大哥说的对,分析的透彻。

      在天坛公园初次见到老大哥,给人亲切、真诚、实在、和蔼的感觉,贫农大哥真是又聪明、又有见解。希望贫农大哥经常到大家中来,和大家一起,聊过去,聊现在,聊未来。

      我们期待你参加每一次活动,欢迎你,贫农大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