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十年风雨路


  共有190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十年风雨路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江南铁鹰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51 积分:1029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7/9 14:19:00
[原创]十年风雨路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0 19:32:00 [显示全部帖子]

十年风雨

算作前言

最近在收集有关“文革”的资料,看到一些人写的“文革”经历,突然想起,自己从头至尾经历了“十年文革”,也是这“文革十年”塑造了自己人生的基本轨迹;是不是也可以写一部这样的回忆录?初稿定的题目是亲历“十年文革”,似乎太过直白了。今天起开始修改这部回忆录,决定将题目改成《十年风雨中》。

似乎一生都在写一部小说。改了又改,已经有几十年了吧?也许永远都在改,也许永远写不完……可那又怎样?写的过程就是对历史的不断回顾。这已经足够了,因为可以在这种回顾里不断总结自己的一生,不断地反思自己。“文革十年”,本是一直在写的这部小说中很重要的素材,现在做的,只是去掉其中的虚构,真实地再现一条曾经走过的道路。

我生于1949年,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文革开始的时候我17岁,到十年文革结束的时候,还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少年到青年的蜕变过程,恰恰就是处在“十年文革”中……

我想,没有人不明白在人一生中,这个时间段有何等重要?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定型,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完成性格方面的定型。我很清楚自己的许多个性化的特点,都是在那个时间段里成型的;甚至包括现在的文字风格,至少有70%,就是在那个阶段形成的。

我出生在一个老干部家庭,是个在大院里长大的孩子。说明这一点没有丝毫炫耀的意思,因为这种出身牵扯到文革初期对运动的态度,也牵扯到今天对这场“浩劫”的反思。当年,恰恰是这些所谓“红五类”里最显赫的一族,做了文化革命最初的急先锋,也恰恰是他们,又成了文革中第一批替罪羊!他们就是第一代“红卫兵”的创始人!

需要在前面说清楚的还有一点:当文革开始的时候,我已经不是一个北京的中学生,而是一名西北生产建设兵团的军垦战士。可能因为家在北京,因为在北京长大,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我比别人更加关注发生在北京的事情。其实,这十年里,大多数时间我是在建设兵团,直到1974年离开兵团。那一年我进了四川泸州长江起重机厂,后面三年,是在工厂经历的文化大革命。

把有些问题在前面说清楚,是为了避免在记述中不断加以解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江南铁鹰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51 积分:1029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7/9 14:1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0 19:33:00 [显示全部帖子]

16岁的游子

在六个子女中,我是最早离开家独立生活的。具体时间是1965年8月。

一个初中生,千里迢迢奔赴塞北,到渺无人烟的大西北去屯垦戍边,冠冕堂皇的说辞是响应党中央号召。

那个时候,有个很响亮的口号“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就是这个口号,让一批批、一代代的所谓有志青年,奔向农村、奔向边疆、奔向祖国四面八方。当年的邢燕子、董家耕、侯隽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其实,现在看起来这种“壮举”,更多还是源于年轻时代的冲动。一旦付之行动,后果可能是难以想象的。没有人可以预见到,这种冲动在以后会产生怎样一种结果?

至少我的结果就是,从此成为一个始终在外面飘忽不定的游子!

我16岁离家,一直到32岁以后,才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苏州与父亲共同生活。然而,北京的那个家,母亲所在的家,从此再也没有回去长期生活了。有的只是一次次短暂的探亲度假而已。

有这样一句话,“妈妈在哪里,那里就是家。”从这个意义上看,恐怕一生,我都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江南铁鹰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51 积分:1029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7/9 14:1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0 19:34:00 [显示全部帖子]

发动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两次会议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两个重要决议。根据《五一六通知》,5月28日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由陈伯达任组长、康生等任顾问,江青张春桥等任副组长,并规定“中央文革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之下”。

以后,中央文革小组逐步取代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机构。

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红卫兵”异军突起,充当了这场所谓“红色风暴”的急先锋。

所谓的“红卫兵运动”一开始,只是以北京各大学和中学的学生为主体,活动的范围仅限于校内,表现方式主要是大字报和大辩论。那个时候,“大字报、大辩论、大批判、大串连”四种形式就被称之为“四大”。

各大院校以及后期被卷入的各个中学,围绕所谓“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讨论。最早参与的一批中学生中的干部子弟,于1966年5月下旬,开始在北京组建了“红卫兵”,并首先在首都的中学生中发起了“红卫兵运动”。

此时的毛泽东,从他当时的政治需要考虑,认为青年学生是推动“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展的突击力量。1966年8月1日,毛泽东亲自写信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红卫兵,对他们的“造反”精神表示支持。

从此红卫兵运动迅速向全国推进。

1966年8月18日 ,毛泽东身穿绿军装,佩戴红卫兵袖章,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第一处以这种方式,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再次表示了他对“红卫兵运动”的支持态度。

当时的天安门广场上,是一望无际的人群。在南到前门,以及东西两侧的长安街上到处都是人山人海。

其实“红卫兵”只是个通称,每个学校里都有几支或十几支不同名称的红卫兵组织。如:“全无敌”战斗队、“丛中笑”战斗队等。名称多来自毛泽东诗词或当地当时的重大事件的日期。

所谓的“红卫兵运动”,大致包括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资产阶级反动权威”和“资产阶级保皇派”;主要口号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以后,“红卫兵运动”以“破旧立新”的形式推向社会,行动手段也从大字报、大辩论等较文明的方式,发展到大批斗、“破四旧”、“抄家”甚至“戴高帽”“游街”等极端行为,更为严重的“打砸抢”行为也时有发生。

当年叱诧风云的人物早已年近古稀。比如像曾经在天安门城楼,将一枚红卫兵袖章,戴在毛主席胳膊上的宋斌斌,

1966年7 月31日,北京师大女附中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后来被称为“老红卫兵”。这基本就是最老资格的“红卫兵”组织了。

8月18日,身为“北师大红卫兵”发起人的宋斌斌,在天安门城楼得到毛主席接见。她将自己胳膊上的红袖章带到了毛主席胳膊上。据说毛主席在询问了她的名字以后,还为她改名“要武”。

如今宋斌斌应该65岁左右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江南铁鹰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51 积分:1029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7/9 14:1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0 19:35:00 [显示全部帖子]

受到领袖的恩宠,这是一件在中国特别值得炫耀的事。不要说中国历史上那些被皇帝恩宠的文武大臣、宦官嫔妃,就是直到今天,中国人对领袖的那种带着盲目的狂热崇拜,还是表现的那样淋漓尽致!所以,当我们今天去回顾那段历史的时候,就不应该去一味地谴责,一个当时不过17、8岁的毛丫头。

看待历史,应该用客观的、历史的眼光,而不是用今天的观点去看待昨天的历史。无论是对“红卫兵”当年的“罪行”;还是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都应该客观公正。

谁也不能否认,在极左思潮的狂热推动下,在几近疯狂的“破四旧”运动中,的的确确出现了许多残酷,甚至极血腥的场面。

疯狂的青少年们,不仅将矛头对准所有与所谓“封资修”相关的东西,他们不顾党的宗教政策、文物保管法规,砸教堂、捣庙宇、挖坟墓、焚烧文化典籍、毁坏文物古迹。当时那种几近疯狂的行为,既是那样的幼稚、无知,却又充满巨大的破坏力。

几乎是一夜之间,大批学校图书馆里宝贵的藏书,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都听说过焚书坑儒,当年红卫兵的焚书,比起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各种名著,像 《红楼梦》《西游记》,以及其他世界名著都遭到焚烧。还有各种古迹、像石碑、遗址、以及庙宇等,纷纷遭到了“红卫兵”的冲击。像故宫、颐和园这样的名胜古迹,如果不是周恩来的极力保护,也必定难逃厄运。

在所谓破“四旧”过程中,由北京刮起的“抄家”“打人”风气,也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抄家的对象起初只是所谓“牛鬼蛇神”,即,已经定性的“地富反坏右”等身份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庭。以后,范围逐步扩大,冲击到了包括、名作家、名演员在内的上层民主人士和知名人士,最后甚至包括普通的工商业者和大中学教师,也都成为了“红卫兵运动”冲击的对象。

这种情况在全国都有发生,其实最严重的情况还是发生在北京。“抄家”在北京变成了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几乎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

我的家当时在公主坟,那是一座很普通的居民楼里。

住在这座楼里的,既有像我家这样的干部家庭,也有高级知识分子和海外归侨。当然,也有更加寻常普通的人家。我们这个楼栋门里一共住了15户人家,先后被抄过家的就有8户。这是一个多可怕的数据?

像我家和四楼另外一户干部家,都不止一次被单位不同的群众组织抄过。我家的藏书,像《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林那》、《复活》等等……我少年时经常阅读的书籍,都被造反派们席卷而去。

三楼有户高级知识分子家里,当时几乎被洗劫一空,连他家女孩子储蓄罐里的各种硬币,也没有逃过这场厄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江南铁鹰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51 积分:1029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7/9 14:1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0 19:36:00 [显示全部帖子]

在被抄的8户人家中,就有6户在抄家的同时,发生了打人的情况。我的母亲虽然当时没有被打,被关进“牛棚”以后却挨过很多次毒打。

那时候红卫兵有一钟很典型的装束:头戴绿军帽、身着绿军装、腰间束一根武装带、左臂佩红袖标,右手握红宝书

不要以为什么人都可以这样着装,如果你不是红卫兵,借给你几个胆子,可能也不敢这样穿戴!因为这身装束本身就是一块红招牌,是一种享有特权的象征,是当时拥有生杀大权的,最高统治阶层的标志!何况,这套军装也绝对不会是哪家商店里买来的,一定是他家老子的东西。因为不仅是所谓“军干”,或者叫“革军”家庭出身者,家中有现成的军装,就是其他干部,(当时的出身叫“革干“)又有几个不是当兵的出身?

红卫兵从头到脚的装束都是正宗货,包括那条随时可能挥舞起来打人的武装带。他们依仗的是,老子们打江山的丰功伟绩。当然,还包括如今又是“当朝一品大员”!他们的确是一群新生的”八旗子弟“。

坦白说,我也是属于这个阶层的一员。但是,并不等于我在当初赞同他们的所作所为。为了这种分歧,我经常和二弟发生口角。

我有三个姐姐和两个弟弟。

大姐是个书呆子,又不在北京读书,从来就不关心这些“国家大事”。她是天津大学化工系的学生,大学里“热火朝天闹革命”的时候,她却跑回北京家中关起门读书。

二姐已经工作了,而且出嫁不久。她关心的是怎样搞好自己那个“爱的暖巢”?

三姐从小热衷政治,读高中时已经是党员,又在北航读书,对文革的态度非常积极。不过,她起码还不会拿着父母的地位在外面耀武扬威。她也没有什么时间在家里呆着,她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身了外面如火如荼的“大革命”。

三弟还小,比我要小3岁,当年只有14岁。他刚刚上初中几乎什么也不懂,完全不可能去参与什么活动。

那时,我家表现得最疯狂、最活跃的是二弟。他成了所谓的北京“老红卫兵”,后来还加入了“西城纠察队”。

每当他回到家里,用那种得意洋洋的口吻讲述着这些“高干子弟”,在外面的“丰功伟绩”时,总会遭到我的讥讽。我更加反对他,整天穿着一身军装,提着一根武装带,骑着个自行车,出去招摇过市。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江南铁鹰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51 积分:1029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7/9 14:19:00
[原创]论中国的一代知青(转于敏思博客的老帖,献给知青论坛)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0 19:36:00 [显示全部帖子]

功过

无疑“红卫兵运动”,是“文化大革命”中冲击原政权一支很重要的力量;而且对“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推进民主平等、反对资本主义腐败等方面,“红卫兵运动”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正面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青年学生的狂热革命热情,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红卫兵”成了“中央文革”达到他们目的的工具。这些青年学生成为了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现在有人主张,也要追究这些人当年的责任。我不知道提出这种主张的是些什么人?也不知道他们又是出于一种怎样的心态与目的?

对于一些现年龄不超过50岁的中青年,恐怕对当时所发生的事件,并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要知道,今年50来岁的人,文革结束的时候也只有16、7岁!果真因为自己的家庭曾经受到了冲击吗?我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这样一种强烈的阶级仇恨,究竟又是从哪里来的?真的是因为所谓的“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大浩劫?而今的这些人们还在痛定思痛不成?恐怕未必!

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客观地、历史地去分析问题。在当时的背景下,不要说一群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就是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又有几个真的了解了,这场运动从一开始就已经搞错了方向?即便是在以后的过程中有所认识,又有几人敢站出来说“文化大革命”搞错了?既然如此,凭什么到今天却提出来,让这些当年的孩子们,去承负这样沉重的历史责任?

其实,“红卫兵”和“红卫兵运动”,都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是没有什么人可以去阻挡它的产生与发展,或者,是可以置身于外的。“红卫兵”作为当时一种特殊的政治力量,也不是“一言以蔽之”就可以盖棺定论了。虽然,如今已经时过境迁,大多数当年叱诧风云的“红卫兵”小将,已经是年近古稀的老人。要想公平、公正、客观地去讨论“红卫兵”当年的是非功过,至少应该对当年的所谓“红卫兵运动”有较为客观与详尽的了解。如果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评论当年的这场“红卫兵运动”,得出的必定是“想当然”的结论。

“红卫兵”那种无比狂热的革命热情被部分人利用,对当时的国家行政体制、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冲击;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地破坏;对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历史文物,以及私人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社会的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观造成了重大的干扰……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样一种巨大的能量,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今天,已经很难用时下的思维方式去,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江南铁鹰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51 积分:1029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7/9 14:19:00
[原创]论中国的一代知青(转于敏思博客的老帖,献给知青论坛)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0 19:37:00 [显示全部帖子]

我只想提出两点来讨论。

从66年8月18日,毛泽东第一次在天安门接见了红卫兵,以后,又分别在8月31日、9月15日、10月1日、10月18日、11月3日、11月10日、11月26日,7次接见了红卫兵。在8月18日到同年11月26日,在短短的3个半月时间内,一位国家领袖,先后八次,一共接见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多达1300多万。

恐怕正是这种来自领袖的暗示,让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狂热发展到了疯狂的程度。他们一方面,是对革命的盲目与狂热;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与行动上,表现出极度的无知与幼稚。他们可能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的狂热、幼稚与无知,构成的混合行为,将给整个社会,乃至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带来怎样巨大的伤害?这就是我需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我想提出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1967年9月5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外地革命师生来北京参观革命运动的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大中学校学生或学生代表、教职工,免费去北京参观文化大革命。

恰恰就是这个通知,将全国各地“红卫兵”和各学校师生的“大串连”推向了高潮。这是一个造成社会大动乱的重大步骤,而这个重大步骤的始作俑者,恰恰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这个“奉旨而行”的所谓革命大串联,极大的破坏了全国的稳定,加速了全国的混乱局面。这种全国师生参与的神州免费大旅游,无疑,也给我国的经济形势带来巨大的损失。

试问,在国家领袖和国家最高决策层支持与鼓励下,这些年轻的学生们,还会懂得去区别孰是孰非吗?

毫无疑问,在这场历史性人为劫难中没有谁是胜利者!无论是当初受到冲击的老一代革命家,还是最后被清算的“四人帮”;是疯狂一时的红卫兵,还是吃苦受罪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一个人在这场浩劫中受益!整个中华民族被折腾得遍体鳞伤,我们的祖国满目疮痍!

追究真正的责任者,毛泽东自然是责无旁贷!这是他一生所犯最大的,也是无法挽回的错误。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因为他晚年这个巨大的错误,而就此抹杀他一生的光辉。作为一个党的、国家的、民族的领袖,他是我们中华民族近百年,甚至上千年来出现的,最杰出的一位。翻开中国的历史,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帝王可以超越他。直到现在,就是到将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恐怕也很难有人超越他。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他同时又是一位军事家,一位哲学家,一位书法家,一位大诗人!集此五大家于一身,举世有几人?恐怕也正是他的伟大,才会使得那个时代的人如此疯狂地顶拜膜礼吧?

其实,在我们今天去回顾与反思那个过去的时代时,千万不要忘记几个重要的史实。

第一,作为一个执政党,作为一位国家主要领袖的毛泽东,执掌整个中国的政权,也不过短短的17年。大家应该记得改革开放到今天都已经30多年了。在这30多年中,不也是出现过许多反复与挫折吗?不是也时有错误发生吗?

第二、1966年的国际形势与40多年后的今天,有着天壤之别。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各种反华势力团团包围之中,同时,国内政治秩序也不够稳定。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刚刚成立了17年的新生政权,是一定会有反对势力存在的。作为最高统治者担心自己权力的稳定性,要采取各种手段去清除异己分子,有谁可以否定这样的人之常情?

第三,当时的思维方式、思想水平、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处于一种朦胧的模糊状态,是不可能对各种事物的发展做出科学预见的。“文化革命”发展到后期,连毛泽东自己都承认,全国形势的发展,是他从未预见到,也已经无法控制的。

现在有很多人说,“假如没有文革,中国一定会发展的更加强大”。这话看起来是不假,但是却又未必!因为没有如此惨痛的教训,中国人可能还不会惊醒!中国的领导人也不一定认识到,需要去寻找一条新的出路。按照当初闭关自守的方针去发展30年、50年,中国就一定会强大起来吗?应该说,是老一代领导者的错误,让新一代人领导人接受了经验和教训,才有了以后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才有了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我想,这才是一种客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江南铁鹰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51 积分:1029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7/9 14:19:00
[原创]论中国的一代知青(转于敏思博客的老帖,献给知青论坛)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1 7:59: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千帆过在2011-7-10 23:14:00的发言:
   江南铁鹰作为十年文革的亲历者,把自己的十年经历记录下来,其意义不仅仅是对自身在那十年经历的回顾,也为后来人留下点教训。因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吗。这样做,就是为了今后国家不再折腾了。

感谢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江南铁鹰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51 积分:1029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7/9 14:19:00
[原创]论中国的一代知青(转于敏思博客的老帖,献给知青论坛)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2 0:17:00 [显示全部帖子]

“联动”

当时的“红卫兵”组织,由于观点不同和利益的争夺,不断发生分化和改组。使得本来就不是一个统一组织的“红卫兵”变得更加派别林立。

根据不同的标准:如成立的时间和政治主张等,大概可以分为:


老红卫兵:也称老兵,最早的红卫兵,干部子弟,血统论出身论的推崇者。后演变成为“西纠”“东纠”和“海纠”,并联合成立了“联动”组织。这一批人是最早的红卫兵成员,也是第一批文革中的失势者。 

保守派:老红卫兵的效仿者,大部分是出身“红五类”的子弟,对各地方党组织和工作组比较依靠,同时,这批人也比较得到运动初期各级党组织和工作组的支持。 

造反派:中后期“红卫兵运动”中的主流。成分复杂,主要宗旨就是“造反”,其中多数领袖人物后期进入革委会。典型如蒯大富等北京“红卫兵”五大领袖。 

极左派,基本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批判者。典型如长沙青年中学生杨曦光,以及他的长篇论文《中国向何处去》。  

特别需要具体提一下其中的所谓“联动”,这个富有极端色彩的红卫兵组织。

1966年8月6日,北京清华附中、人大附中、北航附中等三所中学的老红卫兵们,在社会上散发了一封标题为《红卫兵紧急呼吁书》的呼吁书。其中说:

“我们向全市真正革命的红卫兵、红旗及其他左派组织呼吁:一、各校真正的左派联合起来,行动起来,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严格禁止乱打人,耍流氓,破坏国家财产等坏行为。提高警惕,监视、管制反革命分子,不许他们乱说乱动;二、毫不留情地勒令那些故意破坏党的政策的混蛋们滚出红卫兵、红旗及其他真正的左派组织,假左派组织一律解散!今后谁还胆敢破坏党的政策,我们绝不答应……”  

其后,过了19天,8月25日。北京市八中、四中、六中等,31所中学的红卫兵代表在北师大附中集合,发起并成立了第一个跨校际联合性的“红卫兵”组织,命名为“首都红卫兵西城区纠察队”(简称“西纠”)。不久,海淀区、东城区红卫兵也相继成立了“东纠”、“海淀分队”等跨校际的“红卫兵”组织。

西纠等“红卫兵”组织,当时的真实想法和用意,是按照毛泽东当时提出的,关于“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指示,用纠察队去纠正、控制某些“红卫兵”组织无法无天的混乱局面。 

西纠等“红卫兵”组织的成立,很快得到了周恩来、陶铸、王任重、廖承志这些尚在台上的“稳健派”支持。周恩来通过当时的国务院办公厅主任周荣鑫,为“红卫兵”纠察队提供了房屋、电话、交通工具和印刷设施,甚至还包括“红卫兵”冬夜值班所需要的军大衣。

西纠等“红卫兵”纠察队接受了周恩来的嘱托,在运动中保护了诸如宋庆龄、何香凝、郭沫若、傅作义、张治中、邵力子、章士钊、程潜、蒋光鼐、蔡廷锴、沙千里、张奚若、李宗仁等著名民主人士的住宅和人身安全。 

1966年11月27日,北大附中、清华附中、石油学院附中、北京工业大学附中、八一学校等海淀区十几所中学红卫兵组织的负责人,在北大附中教学二楼的一间会议室里,酝酿了一项重要的决定:成立一个新的组织。参加会议的成员大多数是革干、军干子弟。历史的使命感和严峻的现实迫使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力图要形成新的拳头。

关于这个组织的名称,会议上进行了一些推敲。经过协商,最后采用了“联合行动委员会”的名称,并且在前面加上“首都中学红卫兵”的字样,表示和大学“红卫兵”有所区别。经过几天的筹备,12月5日,“联动”宣告正式成立。

“联动”成立的当天夜里,全体成员冒着刺骨寒风倾巢出动,四处张贴标语和《“联动”宣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江南铁鹰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51 积分:1029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7/9 14:19:00
[原创]论中国的一代知青(转于敏思博客的老帖,献给知青论坛)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2 0:17:00 [显示全部帖子]

北京工业大学附中邹建平等人竟爬上了几十米高的西直门城楼,用几十张大字报纸刷成了一条巨幅标语:“中央文革把我们逼上梁山,我们不得不反!”

这个口号的提出是有背景的。“联动”成员大多是“红色贵族”,
这批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多为烈士子女和高干、军干子弟,是曾受到毛泽东肯定的老红卫兵。当他们发现自己点燃的“天下大乱”之火,以及开始烧着了自己的父辈,甚至把自己也烧成了黑帮走资派的“狗崽子”。他们长期以来自命为“天然接班人”,在这种迫不得已的形势下,他们被迫企图利用“血统论”组织起来实行自救。其主要政治纲领,就是反对中央文革和“反对乱揪革命老前辈”。

  “联动”从成立的一开始,就与在暗中受到中央文革支持的“首都三司”针锋相对。他们到处与以蒯大富等五大领袖为代表的“红卫兵造反派”展开辩论。同时,一群群穿着军装,骑着自行车穿越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呼口号、散传单、贴标语。掀起一次次的“狂飙“。仅从1966年12月中旬到1967年1月上旬,短短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之内,“联动”就组织人员,6次冲击公安部。要求释放联动被抓人员,抗议“公安部下放专政权力”,要“火烧谢富治”。他们联合了全国遍布上海、沈阳、武汉、长沙各地上百所学校的红卫兵,共同拿起 “四大”武器,矛头直指中央文革。

由于“联动”的活动,干扰了毛泽东“打倒走资派”的战略部署,同时,也影响了中央文革那部分人的真实目的。加上“联动”成立前后,大搞“红色恐怖”,打人抓人甚至杀人,在北京市的群众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所有的一切,坐实了中央文革镇压“联动”的最好理由。

1967年1月17日,公安部长谢富治正式宣布:“ ‘联动’是反动组织,头头是反革命。”

《红旗》杂志第3期社论——《论无产阶级的夺权斗争》中,也将“联动”定性为“反革命组织”。

“联动”成为十年文革中第一个被宣布为“反革命”的群众组织。

1967年1月中旬,清华大学、北航等大专院校红卫兵造反派,在中央文革的授意下,捣毁联动的“据点”,举办“联动罪行展览”,抓捕了所谓“联动”成员139人。

1967年4月22日,毛泽东亲自下令释放了被捕的“联动”成员。

同年5月29日,以“联动”基本成员为核心,在天安门广场召开了“红卫兵万岁”的红卫兵成立一周年纪念大会。作为组织形式存在的“联动”,从此结束了所有活动。


 回到顶部
总数 19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