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情结
耕野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小时候的农民,对孩子上学与否似乎是无所谓。我八岁时还在家和伙伴们一起弹琉子、砍老圈、打老瓦。到九岁时不知家长怎么破天荒地把我送到了学校。
读小学时,我爱看小人书,什么《烈火金刚》啦、《战火中的青春》啦、《千里走单骑》啦、《杨家将》啦、《枪挑小梁王》啦等等,我都爱看。读中学时我既爱看小人书也爱看大部书,像《红旗飘飘》、《欧阳海之歌》、《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三侠五义》、《隋唐演义》等书我都借读过。那时我读这些书,一是利用课余时间,二是利用假期。我读书的瘾很大,白天读,晚上读,走着读,坐着读,就连烧锅时也趁着火光读。尤其是我在读《林海雪原》时,还边读边摘抄里面的华词丽句,读着读着,我不知怎么就莫名地萌生出将来也要像曲波那样,当一名作家的幻想与冲动。
也许是由于我读课外书籍多些的原因,作文时就每每崭露头角,每当我看到语文老师把我的作文在课堂上朗评,并在作文的一些段落下画满红圈圈还配有热情洋溢的评语时,心里就充满了愉悦。记得在一次学校出墙报庆“国庆”时,老师就把我的一首诗歌《祖国颂》抄在了墙报上。在众多师生的赞美中,我的语文老师苏磊鼓励我说“你初步走上了写作的道路,要继续努力!”苏老的这句话像给我打一针兴奋剂,更激起了我梦想当作家的欲望。随之而来的是我从以前的老高中、老师范毕业生那里借来了好多《文选》和语文课本以及《古文观止》等,我如饥似渴地从那里汲取文学营养。那时,我背过、抄过《陈情表》、《滕王阁序》、《出师表》等几十篇古文,还把《三国演义》抄到二十多回。我既曾被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感动过,也曾被赵朴初的《哭三尼》陶醉过。我当时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这纯粹是一种爱好、一种情趣,一种对文学的痴迷和挚恋。
一九七四年初,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不久就当了民师,民师刚干一年又被驻我大队的宿县地区路线教育宣传队负责人崔振华(原宿县地区文教局长)弄去,跟柴德坦(后任宿县地区教育局长)当了大批判队员。我在大批判队干了一年又被吸收入党当了大队书记。到一九七八年国家恢复高考时,我的同学大部分都在家或返校复习迎考,可我却“重任在肩”,带着几百号青壮男丁去挖民利河和大寨沟。我想这下完了,我就是当农民的命,就在家修一辈子地球吧!修就修呗,可还是忘不掉当作家的梦想!于是,我一边干好工作,当好基层干部,一边从书店购买或从私人那里借来《安徽文艺》、《朝霞》,还有《淮花》等文艺刊物认真阅读。我一边读刊物上的诗文,一边思考其写作方法和表现技巧,并且一字字写下来。有时我在叩问自己:“你总结得对吗?”这时,我既不完全认可自己,也决不轻意放弃自己,我处在对与错模棱两可的游离中。管他呢?我干我自己的事,反正又不示人,怕什么!我在劝慰、鼓励自己。除此之外,我还把在报纸上读到的美文剪贴在《红旗》杂志上,我把它起名叫《散文诗歌选辑》,我剪贴过徐子芳的《一枝春》和《喜讯》,剪贴过秦圣非的《潮声》和《北京抒情》,剪贴过万应平、王晓枫的《三过华阳河》,剪贴过严成志的诗《十月颂歌》等。那时因买不到我还把《三国演义》抄到第20回。就这样,我剪贴了一本又一本。我剪着读着就有了创作的冲动,于是我写了第一篇小说习作《领头雁》,后来又写了两篇,一篇是《无言的苦衷》,还有一篇是散文《满园春》。我不但把文章写出来了,而且还自我感觉良好,可就是没有投稿的勇气。等到后来我再读这些习作时,就感觉它像早产的婴儿一样,显得既苍白又稚嫩。从此,我在不足中重塑自己,改造自己,提高自己,武装自己,以新的起点在文学的山路上不断攀登。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在不同的行政工作岗位上,一边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一边在业余时间里矢志不移地坚持写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相继有小说、散文、诗、词等二百余篇首见诸报端,并且多次获奖,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小桥流水人家》和综合文集《泗州放歌》。每当我看到报刊上有我的名字和诗文变成铅字时,我闻着异样的墨香,心里就像喝蜜般甜。
由于我平时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和写作上,所以我既不爱打牌,也不爱闲扯,更不会打麻将。有人说,这个社会,文章不值钱!写那有什么用?是能养家还是能糊口?每当我听到这些话时,心里就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是的,朋友的这些话都是善意的忠告,在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些人置身宦海,搏风击雨,名利双得;一些人卷入商潮,纵横捭阖,腰缠万贯。自己却在乐于清贫,游戏文章,比起李白来那是道道地地的“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芸芸众生,人各有志。尽管这样,可我还是执迷不悟,仍在文学的道路上执著而又艰难地行进。我始终认为,这是一种高雅的享受,至美的追求!
在对文学的不懈追求中,我不禁又想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一首诗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也许是对那些不解其中味的朋友们的最好回答。同时,这也大概是文人们聊以自慰时,共勉的箴言吧!
我爱文学,崇尚文学。然而,我更爱、更崇尚那些在文学的道路上始终笔耕不辍、孜孜追求、打造出文学精品的大师们!
原载2005年6月16日《黄淮文学》
选自张永平(耕野)散文集《小桥流水人家》QQ:465584441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