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中旬,我作为代理班长带领全班战士到我团四连出河工。
河套地区是内蒙古的粮仓。据说从北魏时期起,河套地区就修建了引黄灌溉水利工程。以后历朝历代又不断增修,形成了由总灌渠、支渠、分渠、毛渠组成的自流灌溉网络。但由于只灌不排,导致河套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土地严重盐碱化。每到冬季,盐碱在裸露的土地上结成厚厚的一层碱壳子,一眼望去,河套平原上到处都是白花花的一片。为了治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降低地下水位,因此那几年,河套地区年年在春秋两季都组织挖排水渠。
四连在我团的东南角上。分给我连的是一段数百米长的排水渠,平均每个战士约十米长。排水渠的要求是:开口7米,两侧留旱台1米,收底80公分,深度约2米,渠坡约为45度。每个人的土方量约为70立米。
由于没有机械,全部要人工挖。每个战士一把铁锹,一副箩筐,就是我们的全部挖河工具了。
挖河有挖河的窍门,首先工具要合手,主要就是那把铁锹。河套地区习惯用的锹是平头锹,当地人称之为“铣锹”。挖河前要把铁锹的锹釿磨出来,磨得就跟菜刀似的那麽快,铁锹的两面也要磨得锃光瓦亮。因为河套地区是黄河冲积平原,过去是芦苇丛生。从地面往下不到一米就能见到芦苇根,芦根盘根错节,铁锹不快根本踩不下去。河套地区的土质以含沙的粘土为多,锹的两面磨光了不粘土。开始挖时一般都是甩方。所谓甩方就是用锹挖了以后直接把土甩到旱台以外。挖到一米以下就得用箩筐往上挑土了。
据说最大的一次挖河会战是在1976年冬。当时兵团已经撤销建制,交由地方管理,每个团改为一个国营农场。那一年整个巴盟地区的国营农场全部参加了挖河会战。在冰天雪地里,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战斗在五加河畔。河岸向阳面的堤坡上到处都是简易的工棚,人们吃住在工地上。每个农场都有挖河指标,完不成指标不准收工。天寒地冬,一镐下去地上只留下一个白点;实在挖不动就打眼放炮,可一炮崩起的土只够装两箩筐。千军万马在凌烈的寒风中披星戴月,病了不能休息,伤了得不到很好的治疗,为了按期完工,知青们忍着极度的疲劳,顽强地战斗在挖河工地。其情之惨、其状之烈,让曾经参加过那次会战的知青现在想起来都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