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的乡亲们
清末民初时,阿克苏城很小,东西和南北长度都不到一公里。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主要街道是通往四个城门的两条街,交汇处称为“大十字”,也是城中心。杨柳青人的店铺就集中东西大街的西面的南北两侧,是城中心的黄金地段。
南面临街的门脸是王商总的天津糕点铺,前店后厂,很大的一个作坊。专门制作京津风味的糕点,如大小八件、核桃酥、萨其马、槽子糕等,当然是清真的。不但汉族人买,连维吾尔族人也买。因为维吾尔人逢年过节,日常请客,招待客人,糕点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生意很好。王商总被枪毙以前,糕点铺着了一场大火。关于这场大火,轰动了整个阿克苏,各种传言都有。最有鼻子有眼的是有人亲眼看见火起时,有一对童男童女从门里走出来,手里牵着一根红绳,红绳牵到那火就烧到那,根本就扑不灭。糕点铺彻底毁了。从此阿克苏再也没有京津风味糕点不说,就连稍微象样的饼干也没有。我爱人1964年支边到阿克苏后,想吃点心,买了些饼干,一咬,差点把牙崩掉;江米条是用面粉做的,也是梆硬。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由内地人带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有了高级的中、西糕点,但是天津的大小八件却是再也不见了。
再往西包括糕点铺后面往南的一大片,就是董家酱园,也是前店后厂,以制作各种酱菜为主,也做酱油、、醋。规模很大。作坊里腌制酱菜的大缸就有一千多口。雇了十七、八个工人日夜生产。不但供应阿克苏全城,还批发到附近各县,生意很红火。1953年我二姐嫁到董家时我去看过,还在生产。董爷在解放后的第一年就因“动火”(脑溢血)而去世。董家酱园由其孀妇董二奶奶支撑着,她也算是女中丈夫,将酱园经营得有条不紊,直到公私合营。董爷娶妻两房。前面的妻子生了四个儿子;董二奶奶是填房,生有二个儿子。六个儿子没有一个是子承父业。我二姐夫董光诚大排行是老五,是董二奶奶所生,解放前十几岁时就在专员公署供职,解放后留用,仍在行政公署。最后在行署民政局福利院院长位置上离休(因为新疆是在陶峙岳将军和包尔汉主席的率领下起义,和平解放的,所以留职人员都按离休对待)。二姐夫的弟弟董光和,大学毕业以后在阿克苏道桥处工作,后来调到武汉。这一段记述算是添补了谢玉明老先生《赶大营》一书中关于董家酱园中的阕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