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散淡山人为老伴写的“我的父亲王子宾”,了解了他老伴王大姐祖辈与父辈从天津杨柳青赶大营到新疆的蹉跎人生,非常有感触。
在新疆兵团的人对新疆的天津杨柳青人接触不多,我到了昌吉后,从东面的木垒县到西边的玛纳斯县随处可见天津杨柳青的后裔。他们有个最大的特征,人传几代乡音不改,一说话就知道是杨柳青后裔。
后来去了伊犁,整条街都是杨柳青人后裔集中居住,又到过南疆的喀什阿克苏等地遇到了杨柳青人。
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奇台,出差到奇台县,闲时逛街进了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小店有位上年纪的男售货员,在给一位顾客包糕点,我看到已经许多年不见的情形。老售货员用牛皮纸铺在柜台上,把糕点塔型仔细摆好,熟练地四角一摺,拽下柜台上面吊着的纸绳一包,真规矩!那做法我五十年代在天津常见的,没想到就连天津都见不到的包装方法,八十年代在新疆奇台还保留着。再一听老售货员与顾客的对话,是杨柳青的乡音。
改革开放前,杨柳青人在新疆最集中的地方是乌鲁木齐繁华的大十字小十字的商业街了。那里临街的黄色的小二楼是主要的建筑,楼下是经营各种商品的店铺,楼上是店主居屋。店铺不大但一个挨着一个数不清,有“亨得利”钟表店,有布鞋店等等,生活用的商品小店商业味很浓,店主无一不是杨柳青的乡音。现在大小十字变成现代化的商业街了,还仅存着一栋小黄楼在大银行的对面。我想是有意保存的吧,要不就是钉子户。
由于工作关系与新疆的银行物资商业系统接触,遇到许多做事的人都是杨柳青的后裔,那不改的乡音使我与他们亲近,受益匪浅。
新疆的杨柳青人是清朝末年随左宗棠征西赶大营去的,天津的杨柳青人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时代性的贡献,对新疆的文化教育事业影响深远,他们谱写了一部壮烈的史诗。她比“闯关东”“走西口”要壮烈的多,留给后人的故事精彩的多。天津影视集团早就筹措拍电视剧“赶大营”,不知何时上演。
我愿与“散淡山人”就此话题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