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巴扎
说起巴扎,不但没去过新疆的人一头雾水,就是在新疆而没有深入南疆的新疆人都感到神秘,提起赶巴扎都异常兴奋。为什么?就因为赶巴扎是维吾尔族最常见但又最能体现维吾尔族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说穿了很简单:巴扎就是集市,赶巴扎就是逛集市。巴扎,很多人认为是维语特有的,其实不然。俄语里,集市也叫巴扎(базар),而英语里 “bAZA”,
特指东方国家的市场 、集市。 到底是谁借用谁 ,只能靠学者专家去考证了。
传统巴扎是在星期天,在县城。赶巴扎就是去城里买卖东西,逛逛街,走走亲戚。后来为了活跃经济,一个星期的七天分别在不同的乡镇都安排了巴扎。巴扎天的一大早,四里八乡的人就开始涌向县城。有赶马车和毛驴车的、有骑驴的、有步行的。车上有拉羊只、木料、柴火、粮食的也有只坐一家人的。毛驴有骑人的也有驮东西的。步行的人有光脚的有穿鞋的,男人肩上搭着“胡尔均”(羊毛编织的褡裢),女人腋下夹着布包袱。人喧驴鸣,灰尘滚滚,好不热闹。有一次我去拜城县检查工作正赶上巴扎天,汽车开到入城的街道最高处我惊呆了:黑压压密麻麻的人群塞满了整个街道,一点缝隙也看不见,令人窒息。汽车顶着人屁股,寸步难行。短短几百米路竟然走了半个多小时。热闹可见一斑。
巴扎分门别类。有木材市场,卖木料和柴火。木料一般是拆旧房子的檩条。买去做家具的。也有新砍的杨木买去做新房的房梁,要新疆杨不要钻天杨。因为钻天杨属速生木材,木质疏松易折,一般把它锯成三四十厘米劈成柈子当柴火卖。柴火还有梭梭柴和红柳。温宿还有甘草砖卖,就是把熬煮过甘草膏后的甘草渣滓压成砖状晒干,就可以当柴火烧了。
有牲畜市场,卖活羊、牛、驴、马。有时能淘到宝贝。有一次我在那里看见一只瘸驴,没人问津,我过去搭讪了半天,最后五块钱成交。买回去后宰了,光驴皮就卖了七块钱,肉白吃。维族人不吃驴肉,所以也不能宰杀。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河南河北等地的人大批涌入阿克苏贩驴,致使驴的价格大涨,有人还计划开设驴肉罐头厂,后来因为驴太贵了只有作罢。一般这两个市场都在城外,因为马车、驴车进城太阻塞交通了。
城里主要是蔬菜市场、服装百货市场和饮食市场。蔬菜市场里都是农民卖自己地里种的蔬菜。没有二道贩子和卖菜专业户。一堆芹菜几根红萝卜就可以摆一个摊儿。机关企业里的人都要出来买菜买肉。因为平时只有县城近郊的少数农民早晨摆一摆摊儿,品种少而且贵。刚到阿克苏 卖任何东西,都是论个论堆论捆,从不用称称的。到果园去吃水果,更新鲜,论脚卖。一毛钱一脚。交上一毛钱,你可以挑选任何一棵杏树踹上一脚。不管落下多少杏子,就是这一毛钱的。后来先进一些了,数杏核。比如一毛钱20个杏子。你先吃。吃完了以后数数有多少杏核,然后算钱。有的人就一边吃杏子一边到处扔杏核,肚子都吃饱了,身边也没有几个杏核。
(这里要多说几句。2004年10为纪念进疆40周年,天津支青编撰了【在那魂牵梦萦的地方】文集。由三峡出版社出版发行,新华书店经销。本人的一篇【南疆随笔】发表在该书第292页上。本来写的很多,因篇幅有限,故删节了不少。其中关于阿克苏的果园的叙述只保留了上述黑体字的部分载入文集中。其实各中情节甚多,比如吃桑葚白吃不要钱。有些事还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比如,没有面子是不可能去果园享受这“踹一脚”的,因为我在银行工作,面子够大!2010年偶尔在网上看到央视2010年春节晚会一个小品叫什么两毛钱一脚的,因为版权,弄得纷纷攘攘,好不热闹。有位马先生,俨然以版权捍卫者自居,向央视春晚节目组要版权费十万以维护自己的著作权。其实他根本没有资格!因为翻遍世上所有出版物。只有我在2004年10月出版的这本文集里提到了在阿克苏,吃杏子踹一脚一毛钱。马某人2008年的东西,比我整整晚了4年。有什么脸争版权,称什么斗士。我之所以听之任之是因为我几十年的经历。争烦了斗倦了,退休后想安度晚年了,反正十万他也没要到手,随他去吧。我奇怪的是:明明是剽窃者还敢明目张胆地跳出来为剽窃的文章争版权,要价十万。道德之沦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余生也愚,不知马先生何能得以在孩提之时便能万里迢迢跑到万里之外的阿克苏的杏林(现在去阿克苏访一访,只有果园而没有杏林。自古如此)。也不知以他孱弱的身躯能否踹下两个杏子来。因为阿克苏不至于落后到要等他身强力壮时一直是踹树卖杏子而不会论斤卖。我现在这篇回忆在网上发表之后,马先生会否又心血来潮,再跑到阿克苏,再来发现一些新玩意儿。例如五块钱买驴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