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知青角 → [转帖]大普学历


  共有610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大普学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屹梁梁
  6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1918 积分:63498 威望:0 精华:27 注册:2009/8/10 21: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5 10:55:00 [只看该作者]

“唉,实际上已经离了,这不,孩子又没了,他也没什么牵挂了,谁也不欠谁的,离就离吧。反过来想,没有了孩子也好,我也解脱了。等这些事处理好,我想考研究生,你还能帮助我吗?”

 

在这代人里,为了能上学而作出这样牺牲的事还真不罕见!幸亏都过去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想
  6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0 积分:131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7/8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5 23:38:00 [只看该作者]

“我也问个肯定是不该问的话,你别生气呀--”,吕继红说,“我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晚上,你为什么敢冒那么大的风险去找我?”“我--”雷京华欲言又止。“你说吧”。“我当时就知道你和主任的女儿不会长久,如果你们继续好下去,我替你感到悲哀。我是爱你的,再不那样就没机会了。我怕你忘了我,唉--”,雷京华长叹一声,“那时多幸福啊。我跟他在一起时,想的总是我们那个销魂陶醉的夜晚。”吕继红感慨万千,“那时的感情真是真挚啊”!

  吕继红仍记得,在1977年的寒假返校后,被冯淑萍奚落逐出小饭馆门外的第二天,就去了住在甘家口国家建委宿舍区的雷京华家。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雷京华妈妈说话了,“京华今天要见男朋友的,是位留学生”。雷京华的妈妈显然是看不起他这个农村来的工农兵学员,给他下了逐客令。

  雷京华特地给吕继红准备的丰盛午餐,那诱人的的炖鸡,香喷喷的味道己从厨房飘到客厅,但雷京华妈妈就不让端来。

  雷京华的妈妈对他的鄙视,冷落,一种被羞辱的感觉直冲脑顶,吕继红没有吃,含着眼泪,逃离了雷京华的家。

  那个寒假,那个寒冷的冬天,吕继红抛弃了俊儿,他被冯淑萍当着她的男友及未来公公的面奚落、污辱。懵懵懂懂的他去找雷京华,又被雷京华妈妈下了逐客令。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的心冷到了冰点。

  “77年那个寒假你回来,我去找你时,你怎么不坚持呢?”

  “唉—”,雷京华一时不知怎么说,停了半天,“那天你走后,我赌气也一口没吃。是我变了,是我糊涂!我不喜欢母亲给我介绍的人,但我母亲喜欢他,因为他是留学生,还在国外工作。”

  吕继红给雷京华盖了盖被子,给她理了理蓬乱的头发,握住她的手,两个人眼里都涌出了泪水。雷京华扭过去了脸,哭出声来。他们心里都在想,时光若能倒流,回到他们的从前该多好啊。

  这时,一个护士走进来问:“您叫吕继红?”

  “是”。

  “您的电话,走廊西头,护士值班室”。

  卢娜?她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呢?她有什么事呢?

  “是继红吗?”软绵绵、娇滴滴的声音,吕继红抓话筒的手象抓住了一条蛇,想扔掉,却来不及了。

  “是我”。

  “你让我好找——午饭吃好了吗?”

  “你有什么事?”

  “晚上陪我看电影去,啊!内部片子《少女的芳魂》——没有你,我真无聊……”

  “……”

  “晚上七点,在宿舍等我,我用车接你,听见没有?”

  “你也不问问我为什么到北京医院来?”

  “不是雷京华住院了吗?谁让她中午喝那么多,自找。”

  “如果别扭就算了吧,强扭的瓜不甜”,他想着雷京华的话。

  “哎,怎么不说话?”。卢娜发火了。

  “对不起,我没时间去”。吕继红叭地一下子放下话筒。他闭上眼睛站了一会儿,让发胀的脑子稍稍清醒一下,去病房与雷京华告别。

  大街上,华灯齐放,清凉的夜风轻轻吹到脸上,吕继红的脑子顿时清醒了许多。

  不难想象,卢娜听到吕继红最后那句话会多么恼火,也不难想象,这以后接踵而来的将是什么,爱怎样就怎样吧!他甚至庆幸自己刚才那样肯定地回绝了她,那样果断地放下了话筒。一句话,一个动作,使自己终于跨过了一道壕堑,挣脱了一层罗网。

  吕继红感觉天地一下宽广了起来。

  雷京华离了婚,出国读书了。

  冯淑萍研究生毕业后,分在了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6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6 9:17:00 [只看该作者]

两下说开心里话,

继红拒绝向卢娜,

说华离婚出了国,

淑萍研究所安家。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天蓝
  6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优秀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15593 积分:82748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09/12/9 15: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0 16:57:00 [只看该作者]

      各有各的归宿,各有各的路。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想
  6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0 积分:131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7/8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0 17:10:00 [只看该作者]

13

  2008年,是75级工农兵学员毕业30年,也正是华大百年校庆。从上午起,华大时代广场显得格外热闹。一个又一个的同学先后赶来,老同学相见,似乎有片刻的陌生,但随即叫出他(她)的名字。“名字叫得出来吧?”“猜猜我是谁?” 有的真的是叫错名字了,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这是1978年毕业以来,他们的第一次大规模聚会。

  校园里到处是鲜花彩旗,欢声笑语,到处是校友们在重温旧时足迹的身影。 他们75级的五十几个同学漫步在校园里。

  华大的角角落落似乎都在向他们诉说着当年。又见老图书馆、阅览室,又见树林、湖畔假山。时过境迁,这一切好像也有生命,都显得老了。

  对着学校大门的是数学系的四号楼,楼道里堆着杂物。四号楼旁边是新盖的学院艺术大厦,数学楼愈显其荒凉。

  他们在校时的男、女生两幢宿舍楼全拆了,一幢盖成了留学生公寓,一幢盖成了进修干部之家。进修干部之家是五星级酒店标准,全是套间,聘了一家酒店管理公司星级酒店式管理。据说,部分没有文凭的领导干部,在这里时而住上几天,一、两年后都拿到了本科甚至研究生的学历,不少进过修的干部堂而皇之地在学历栏里写上了硕士或博士。

  只有当年建的电子楼还做为教学楼存在着。那是他们75级入学时就开始施工,到他们毕业时还没交付使用的一幢楼。这幢楼是当时最现代化的一幢楼,现在看,已是比较简陋了。

  当年的学生食堂不见了,他们驻足良久,想起了他们蹲着吃饭的情景。吕继红给大家读了当时流行在食堂的打油诗:“吃饭吃饭,一场混战,前胸是汗,后背是饭。”如今学生食堂吃饭的同学,都像开会的干部,圆桌吃饭,有菜有汤。当年在食堂吃饭,他们围一圈蹲在地上,吃完菜后,将菜汤冲点开水当汤喝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穿着艳丽的对对男女学生,来来往往,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挎着胳膊亲密嬉笑,树林里的男女同学,在旁若无人地接吻。

  这一切让他们感觉如此的陌生,“我们曾在这里读过书吗?”他们感叹,“我们没忘记母校,可母校却把我们忘记了。”

  在相机此起彼伏的“咔嚓”声里,同学们人人活在记忆里,又活在欢乐的现实中。30多年过去了,“工农兵学员”这个词似乎在世间消失了,今天又重新冒了出来。

  参加校庆的同学,包了一个餐厅,大家要热热闹闹地搞一次聚会。

  那一晚,似乎30年生活的重量,在一瞬间压在了饭桌上。环顾四周,岁月无情,有的白了发,有的秃了头。毕业时风华正茂,再回首已是知天命之身。

  同学中有当省长、部长、司局长的,有的是肩上己扛上两个金豆的将军,有的是高级工程师、教授、作家,也有的是身价过亿的企业家,也有内退的,还有下了岗的。大家的命运各具时代风景。

  “迎着灿烂的阳光”,突然不知哪位同学首先唱起了《工农兵学员之歌》,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肩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我们工农兵学员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带着工人阶级的嘱托,带着贫下中农的希望,带着革命部队的传统,……”。

  歌声中夹杂有抽泣声,抽泣又变成哭声,歌结束了,哭声也停了下来,大厅里顿时变得一片寂静。

  酒杯的频频举起,拘谨很快被打破,同学们都很激动,酒过三巡,有几位同学就喝醉了。

  到了晚上,同学之间没有了大小、高低,没有了部长、局长、书省长与臣民,老板与职员的身份差别,只有同窗情!只有思念,只有对往事的共同追忆。

  这一拨儿的同学,也像任何一群从一个宏大符号下解放出来的个体一样,仅仅作为鲜活的个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以自身的价值证明着自己。其中有辉煌,有洒脱,也有艰辛。在若有若无之间,“工农兵学员”的身份,在一些人的心里,还是一个不能承受之重,“工农兵学员”的阴影依然笼罩着它们,让它们在时代的浪潮里起起伏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屹梁梁
  6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1918 积分:63498 威望:0 精华:27 注册:2009/8/10 21: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0 21:17:00 [只看该作者]

“这一拨儿的同学,也像任何一群从一个宏大符号下解放出来的个体一样,仅仅作为鲜活的个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以自身的价值证明着自己。其中有辉煌,有洒脱,也有艰辛。”是啊,虽然这些老知青已经年到花甲,但当时的情景仍会不断闯入梦境,挥之不去。那场运动深刻地教育了我们这一代人:“文革”式的民族悲剧真不能再在中国重演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想
  6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0 积分:131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7/8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1 9:41:00 [只看该作者]

13

  2008年,是75级工农兵学员毕业30年,也正是华大百年校庆。从上午起,华大时代广场显得格外热闹。一个又一个的同学先后赶来,老同学相见,似乎有片刻的陌生,但随即叫出他(她)的名字。“名字叫得出来吧?”“猜猜我是谁?” 有的真的是叫错名字了,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这是1978年毕业以来,他们的第一次大规模聚会。

  校园里到处是鲜花彩旗,欢声笑语,到处是校友们在重温旧时足迹的身影。 他们75级的五十几个同学漫步在校园里。

  华大的角角落落似乎都在向他们诉说着当年。又见老图书馆、阅览室,又见树林、湖畔假山。时过境迁,这一切好像也有生命,都显得老了。

  对着学校大门的是数学系的四号楼,楼道里堆着杂物。四号楼旁边是新盖的学院艺术大厦,数学楼愈显其荒凉。

  他们在校时的男、女生两幢宿舍楼全拆了,一幢盖成了留学生公寓,一幢盖成了进修干部之家。进修干部之家是五星级酒店标准,全是套间,聘了一家酒店管理公司星级酒店式管理。据说,部分没有文凭的领导干部,在这里时而住上几天,一、两年后都拿到了本科甚至研究生的学历,不少进过修的干部堂而皇之地在学历栏里写上了硕士或博士。

  只有当年建的电子楼还做为教学楼存在着。那是他们75级入学时就开始施工,到他们毕业时还没交付使用的一幢楼。这幢楼是当时最现代化的一幢楼,现在看,已是比较简陋了。

  当年的学生食堂不见了,他们驻足良久,想起了他们蹲着吃饭的情景。吕继红给大家读了当时流行在食堂的打油诗:“吃饭吃饭,一场混战,前胸是汗,后背是饭。”如今学生食堂吃饭的同学,都像开会的干部,圆桌吃饭,有菜有汤。当年在食堂吃饭,他们围一圈蹲在地上,吃完菜后,将菜汤冲点开水当汤喝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穿着艳丽的对对男女学生,来来往往,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挎着胳膊亲密嬉笑,树林里的男女同学,在旁若无人地接吻。

  这一切让他们感觉如此的陌生,“我们曾在这里读过书吗?”他们感叹,“我们没忘记母校,可母校却把我们忘记了。”

  在相机此起彼伏的“咔嚓”声里,同学们人人活在记忆里,又活在欢乐的现实中。30多年过去了,“工农兵学员”这个词似乎在世间消失了,今天又重新冒了出来。

  参加校庆的同学,包了一个餐厅,大家要热热闹闹地搞一次聚会。

  那一晚,似乎30年生活的重量,在一瞬间压在了饭桌上。环顾四周,岁月无情,有的白了发,有的秃了头。毕业时风华正茂,再回首已是知天命之身。

  同学中有当省长、部长、司局长的,有的是肩上己扛上两个金豆的将军,有的是高级工程师、教授、作家,也有的是身价过亿的企业家,也有内退的,还有下了岗的。大家的命运各具时代风景。

  “迎着灿烂的阳光”,突然不知哪位同学首先唱起了《工农兵学员之歌》,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肩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我们工农兵学员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带着工人阶级的嘱托,带着贫下中农的希望,带着革命部队的传统,……”。

  歌声中夹杂有抽泣声,抽泣又变成哭声,歌结束了,哭声也停了下来,大厅里顿时变得一片寂静。

  酒杯的频频举起,拘谨很快被打破,同学们都很激动,酒过三巡,有几位同学就喝醉了。

  到了晚上,同学之间没有了大小、高低,没有了部长、局长、书省长与臣民,老板与职员的身份差别,只有同窗情!只有思念,只有对往事的共同追忆。

  这一拨儿的同学,也像任何一群从一个宏大符号下解放出来的个体一样,仅仅作为鲜活的个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以自身的价值证明着自己。其中有辉煌,有洒脱,也有艰辛。在若有若无之间,“工农兵学员”的身份,在一些人的心里,还是一个不能承受之重,“工农兵学员”的阴影依然笼罩着它们,让它们在时代的浪潮里起起伏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想
  6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0 积分:131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7/8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1 9:43:00 [只看该作者]

吕继红毕业后不久,看到有的单位重复进口大型计算机,但这些计算机大都没发挥作用,造成大量闲置。在一次关于计算机的引进会上,吕继红与他的上司宋主任进行了一番辩论,至今记忆犹新。宋主任说,引进计算机是“四化”的需要,我们“引进的越多越先进越好”。吕继红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中,存在着重复设置、利用率低等问题”。吕继红环视在场的人,希望得到有识之士的支持。可大都支持主任“引进的越多越先进越好”的观点,都在指责他的傲慢。

  吕继红很不服,他怀着对“四化”建设的一片赤心,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计算机应用的首要问题是经济效益》文章,强调一定要把提高经济放益放在计算机应用工作的首位。文章发表后,首先做出反应的,是当时号称经济动物的日本。一家著名的报纸转载时还加了编者按,说中国开始讲经济效益了。

  然而,就因为这篇文章,让吕继红改了行,离开了计算机工作。吕继红工作的计算机中心宋主任,认为文章是对着他来的,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习性未改。最后,宋主任还是以工农兵学员没真才实学,不适合做技术工作为名,停止了吕继红的工作,派他去协助计算中心所在地的街道居委会和老大妈们一道工作。

  后来,吕继红命运的改变,是因为认识了办公厅刘主任。刘主任觉得吕继红是一个进步有为的青年,知道吕继红受排挤后,主动把他调到办公厅工作。吕继红发表在《经济管理》杂志上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控制及其经济效果分析》文章还是刘主任提供的数据实例。

  九十年代初,吕继红到一沿海开放城市当副市长。

  吕继红很感慨地说,“看着报上华大校庆的消息,心潮起伏起来,谈起华大,我很激动。但我们这些人,这些年是尽量把自己藏起来,工农兵大学生这个帽子,到现在还在心里留有阴影,时不时刺激你一下。当年选拔有技术背景的干部,很多地方都有限制使用的规定,很多人对我说,搞个研究生学历也不难,交点钱就行了。我说算了吧。我毕业后至今没有休过长假,哪儿有时间去复习功课脱产上研究生。”

  有的同学为吕继红不搞科研惋惜,也有的同学为他十年前就已成为司局级干部,如今当了一个大市的市长,而羡慕他,说他因祸得福。

  “一生中多受些磨难,多做几件事,是有限生命的延续。”吕继红说,“我们这些五十年代伴随着共和国成长起来的人,总把自己当做国家的主人,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本质。恐怕这一辈子也冲刷不掉了。”

  早已成为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拿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冯淑萍带来了当年一位同窗患病后,托她转交给中央领导信的复印件。这是那位同学留下的最后遗产,冯淑萍复印多份发给大家,当作对他的缅怀和纪念。

  正确看待工农兵学员

  工农兵学员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的政治素质较好,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事业心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人朴实,有正确的人生观,大都是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党员占比重较大。但他们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这给学习与深造带来一定困难。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政治活动较多,再加上过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这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前也有类似问题,如“三反”、“五反”运动,反右斗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大炼钢铁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因为学校不可能是世外桃源,也不应该是世外桃源,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适应社会。

  应当看到广大工农兵学员是很珍惜上大学的机会的,很多人学习也是很刻苦的,他们的刻苦程度并不亚于现在的大学生。他们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层层推荐、层层选拔才得以上大学的。“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是他们的肺腑之言,他们怀着对党、对人民的强烈感恩之情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学习,他们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都在教室,图书馆或自习室里度过(这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更是)。晚上为了能到图书馆学习,在图书馆未开门之前,门口早已挤满了好多人。为解决图书馆里阅览室座位紧张的矛盾,学校不得不把所有的教室都打开。图书馆、教室关闭后,有些人回宿舍打着手电还要学习。一个同学在宿舍里住的是下铺,为了学好英语,她将单词贴在上铺床板上、墙上,每当学校熄灯之后,她总要在再打着手电学上一两个小时,主要是背记单词。后来这位同学毕业后,又分配工作接连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现在在一重点大学任教,担任“博导”,是该校的学术带头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6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2 10:07: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梦想在2012-1-21 9:41:00的发言:
13

  2008年,是75级工农兵学员毕业30年,也正是华大百年校庆。从上午起,华大时代广场显得格外热闹。一个又一个的同学先后赶来,老同学相见,似乎有片刻的陌生,但随即叫出他(她)的名字。“名字叫得出来吧?”“猜猜我是谁?” 有的真的是叫错名字了,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这是1978年毕业以来,他们的第一次大规模聚会。

  校园里到处是鲜花彩旗,欢声笑语,到处是校友们在重温旧时足迹的身影。 他们75级的五十几个同学漫步在校园里。

  华大的角角落落似乎都在向他们诉说着当年。又见老图书馆、阅览室,又见树林、湖畔假山。时过境迁,这一切好像也有生命,都显得老了。

  对着学校大门的是数学系的四号楼,楼道里堆着杂物。四号楼旁边是新盖的学院艺术大厦,数学楼愈显其荒凉。

  他们在校时的男、女生两幢宿舍楼全拆了,一幢盖成了留学生公寓,一幢盖成了进修干部之家。进修干部之家是五星级酒店标准,全是套间,聘了一家酒店管理公司星级酒店式管理。据说,部分没有文凭的领导干部,在这里时而住上几天,一、两年后都拿到了本科甚至研究生的学历,不少进过修的干部堂而皇之地在学历栏里写上了硕士或博士。

  只有当年建的电子楼还做为教学楼存在着。那是他们75级入学时就开始施工,到他们毕业时还没交付使用的一幢楼。这幢楼是当时最现代化的一幢楼,现在看,已是比较简陋了。

  当年的学生食堂不见了,他们驻足良久,想起了他们蹲着吃饭的情景。吕继红给大家读了当时流行在食堂的打油诗:“吃饭吃饭,一场混战,前胸是汗,后背是饭。”如今学生食堂吃饭的同学,都像开会的干部,圆桌吃饭,有菜有汤。当年在食堂吃饭,他们围一圈蹲在地上,吃完菜后,将菜汤冲点开水当汤喝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穿着艳丽的对对男女学生,来来往往,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挎着胳膊亲密嬉笑,树林里的男女同学,在旁若无人地接吻。

  这一切让他们感觉如此的陌生,“我们曾在这里读过书吗?”他们感叹,“我们没忘记母校,可母校却把我们忘记了。”

  在相机此起彼伏的“咔嚓”声里,同学们人人活在记忆里,又活在欢乐的现实中。30多年过去了,“工农兵学员”这个词似乎在世间消失了,今天又重新冒了出来。

  参加校庆的同学,包了一个餐厅,大家要热热闹闹地搞一次聚会。

  那一晚,似乎30年生活的重量,在一瞬间压在了饭桌上。环顾四周,岁月无情,有的白了发,有的秃了头。毕业时风华正茂,再回首已是知天命之身。

  同学中有当省长、部长、司局长的,有的是肩上己扛上两个金豆的将军,有的是高级工程师、教授、作家,也有的是身价过亿的企业家,也有内退的,还有下了岗的。大家的命运各具时代风景。

  “迎着灿烂的阳光”,突然不知哪位同学首先唱起了《工农兵学员之歌》,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肩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我们工农兵学员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带着工人阶级的嘱托,带着贫下中农的希望,带着革命部队的传统,……”。

  歌声中夹杂有抽泣声,抽泣又变成哭声,歌结束了,哭声也停了下来,大厅里顿时变得一片寂静。

  酒杯的频频举起,拘谨很快被打破,同学们都很激动,酒过三巡,有几位同学就喝醉了。

  到了晚上,同学之间没有了大小、高低,没有了部长、局长、书省长与臣民,老板与职员的身份差别,只有同窗情!只有思念,只有对往事的共同追忆。

  这一拨儿的同学,也像任何一群从一个宏大符号下解放出来的个体一样,仅仅作为鲜活的个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以自身的价值证明着自己。其中有辉煌,有洒脱,也有艰辛。在若有若无之间,“工农兵学员”的身份,在一些人的心里,还是一个不能承受之重,“工农兵学员”的阴影依然笼罩着它们,让它们在时代的浪潮里起起伏伏。

三十年后重相聚,

回忆当年尽唏嘘,

不忘曾经工农兵,

如今各自有际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7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2 10:11: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梦想在2012-1-21 9:43:00的发言:
吕继红毕业后不久,看到有的单位重复进口大型计算机,但这些计算机大都没发挥作用,造成大量闲置。在一次关于计算机的引进会上,吕继红与他的上司宋主任进行了一番辩论,至今记忆犹新。宋主任说,引进计算机是“四化”的需要,我们“引进的越多越先进越好”。吕继红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中,存在着重复设置、利用率低等问题”。吕继红环视在场的人,希望得到有识之士的支持。可大都支持主任“引进的越多越先进越好”的观点,都在指责他的傲慢。

  吕继红很不服,他怀着对“四化”建设的一片赤心,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计算机应用的首要问题是经济效益》文章,强调一定要把提高经济放益放在计算机应用工作的首位。文章发表后,首先做出反应的,是当时号称经济动物的日本。一家著名的报纸转载时还加了编者按,说中国开始讲经济效益了。

  然而,就因为这篇文章,让吕继红改了行,离开了计算机工作。吕继红工作的计算机中心宋主任,认为文章是对着他来的,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习性未改。最后,宋主任还是以工农兵学员没真才实学,不适合做技术工作为名,停止了吕继红的工作,派他去协助计算中心所在地的街道居委会和老大妈们一道工作。

  后来,吕继红命运的改变,是因为认识了办公厅刘主任。刘主任觉得吕继红是一个进步有为的青年,知道吕继红受排挤后,主动把他调到办公厅工作。吕继红发表在《经济管理》杂志上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控制及其经济效果分析》文章还是刘主任提供的数据实例。

  九十年代初,吕继红到一沿海开放城市当副市长。

  吕继红很感慨地说,“看着报上华大校庆的消息,心潮起伏起来,谈起华大,我很激动。但我们这些人,这些年是尽量把自己藏起来,工农兵大学生这个帽子,到现在还在心里留有阴影,时不时刺激你一下。当年选拔有技术背景的干部,很多地方都有限制使用的规定,很多人对我说,搞个研究生学历也不难,交点钱就行了。我说算了吧。我毕业后至今没有休过长假,哪儿有时间去复习功课脱产上研究生。”

  有的同学为吕继红不搞科研惋惜,也有的同学为他十年前就已成为司局级干部,如今当了一个大市的市长,而羡慕他,说他因祸得福。

  “一生中多受些磨难,多做几件事,是有限生命的延续。”吕继红说,“我们这些五十年代伴随着共和国成长起来的人,总把自己当做国家的主人,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本质。恐怕这一辈子也冲刷不掉了。”

  早已成为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拿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冯淑萍带来了当年一位同窗患病后,托她转交给中央领导信的复印件。这是那位同学留下的最后遗产,冯淑萍复印多份发给大家,当作对他的缅怀和纪念。

  正确看待工农兵学员

  工农兵学员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的政治素质较好,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事业心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人朴实,有正确的人生观,大都是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党员占比重较大。但他们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这给学习与深造带来一定困难。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政治活动较多,再加上过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这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前也有类似问题,如“三反”、“五反”运动,反右斗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大炼钢铁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因为学校不可能是世外桃源,也不应该是世外桃源,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适应社会。

  应当看到广大工农兵学员是很珍惜上大学的机会的,很多人学习也是很刻苦的,他们的刻苦程度并不亚于现在的大学生。他们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层层推荐、层层选拔才得以上大学的。“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是他们的肺腑之言,他们怀着对党、对人民的强烈感恩之情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学习,他们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都在教室,图书馆或自习室里度过(这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更是)。晚上为了能到图书馆学习,在图书馆未开门之前,门口早已挤满了好多人。为解决图书馆里阅览室座位紧张的矛盾,学校不得不把所有的教室都打开。图书馆、教室关闭后,有些人回宿舍打着手电还要学习。一个同学在宿舍里住的是下铺,为了学好英语,她将单词贴在上铺床板上、墙上,每当学校熄灯之后,她总要在再打着手电学上一两个小时,主要是背记单词。后来这位同学毕业后,又分配工作接连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现在在一重点大学任教,担任“博导”,是该校的学术带头人。

不该歧视工农兵,

大多学习很拼命,

相关事例举不完,

继红经历是证明。


 回到顶部
总数 8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