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四十年
----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而作
按照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为起点计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2008年的到来,整整四十周年了!
四十年来,我们的共和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十年来,我们这批当年的知识青年也无一例外地跃过了知命,进入了花甲。
曾记否,四十年前的共和国,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动荡,让任何人都不曾预料到的那场“大革命”,借助一批被称作“红卫兵”的娃娃们的冲动、无知、把刚刚从三年自然灾害中复苏的中国大地扰得一塌糊涂:大批干部被轰进了“牛棚”,更多的人被剥夺了做人的尊严,被当作“四*类”扫进了“垃圾堆”,学校停课了,工厂也乱了,机关、单位被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占据了几乎所有能够占据的地方,勉强维持工作的人们战战兢兢,一言一行都如履薄冰,不知何时一个不小心就会从“革命”变成“反革命”。……
领袖们也曾试图改变这些荒谬:“抓革命促生产”、“复课闹革命”……,然而历史的惯性不再由少数人能够把握!乱,仍然是当年最为显著的特征!
破了那么多,立些什么呢?显然连当时最为睿智的领袖们也还没有思考成熟。
这批孩子们呢?
最早的“红卫兵”变成了“联动”,无所事事的更多学生无所适从了。
一批决心革命到底的学生们自觉地选择了上山下乡;
一批在城市里学校里感觉没有出路和意思的学生们紧紧跟进;
从67年10月以后,宣传舆论已经开始为此造势,各地开始出现了一些零星的动向。
毛泽东同68年的号召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成百万、上千万的年青人在短短的时间内被成批地送到了广阔天地中。
急促而大规模的运动,必然带来大量实际问题的涌现。随着时光年轮的递进,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而广大知识青年的青春,则在这动荡与积累中默默地被消耗着。
然而,农村的确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亿万农民用自己朴实的胸怀,试图去理解或者感觉这件亘古未曾听说过的新鲜事,自愿或不自愿地接受了这些稚嫩的城市娃娃;他们用自己世世代代传统的意念和劳作,解读着这项史无前例的运动,培育着或者说影响着这一代新中国的接班人。
人类历史上这次大概是绝无仅有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把几乎整整一代人都抛向了一个几乎是绝对同一的社会阶层中,从而造就了这一代人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可能性。从此形成了知青与下乡地及那里的农民们终生难以割舍的密切情缘;形成了马克思等历史伟人们所向往的凭借“知青”这一个词语就能找到同伴的现实。
从数月到数年,甚至是终生,知识青年们经历了自己的前人或后人们至少从规模上看都不可能经历的特殊生命实践。从此造就了一种空前、恐怕也是绝后的“知青情结”。
曾几何时,中国的大地上再起波澜。“四人帮”的倒台,改革开放大潮的涌起,形成了全国上下更为波澜壮阔的新的历史激荡。与这十几亿人共同参加的大潮相比,曾经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以它同样急速的“回潮”偃旗息鼓了。当年的知青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地纷纷涌回已经开始陌生的城市。一切从头开始,是那时的知青们最后一个共同的现象。
这批人们开始按照自己原来可能的或后来争取到的生活轨迹纷纷各奔东西。找工作,成家庭,生孩子,成为大多数重新当了城市老百姓的知青们的新“三部曲”;上大学、进机关、入单位、当工人、练摊儿、出国、这个新时代里的各个角落各块阵地上,都有当年知青们的身影在出没。
这一忙大概又是十几二十年。
改革深化了,下岗分流了,这批年入中龄、原来的文化基础又低的当年知青成为首先被抛弃的一拨人。随之而来的是家庭老小的更大重负,身体透支的补偿需求,落叶归根的强烈意愿,和面对越来越大社会差别的无可奈何。当年知青的人生又一次被投进了历史的动荡大潮中。
与当年上山下乡时轰轰烈烈的全社会动员明显不同的是,如今的知青现象已经被更大的社会问题所淹没:近亿农民工的问题,涉及更多人口的“三农”问题,整个地区的开发与发展问题,于是,当年的知青们被混入了时代的大人群,他们被看作和那些具有同样或同类问题再没有什么区别的人了。
到如今,应该说绝大多数当年的知青们已经被社会完全定位。那些如今仍然相当贫困、问题多多的朋友们身边,也同样有着相当贫困、问题多多的其他人在等待着,期盼着。
然而,毕竟是一个当年历史上现实存在过的特殊群体,毕竟还有“知青情结”那不逝的波纹!
于是,当年的知青们开始更多地聚集起来。充分运用着当年的情与爱团结着,凝聚着,集合着,用一种几乎是纯粹民间的方式,像当年自己动手解决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波浪冲击一样,自力更生地解决着这个群体自己的许多事情。
为了让这些事情获得更大的助力,于是产生了更多的相关上层建筑事物:知青文艺、知青文学、知青理论、知青团体、直到我们今天的知青网站……
四十年的回首,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大风大浪中成长着、搏击着、生活着!
我们有自己值得自豪或者说留恋的过去,有自己完全问心无愧的经历与实践。我们的青春与血汗,同样为共和国的成长和前进奠基铺路而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奉献!虽然当时的奉献无法与今天的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改革开放相比拟,虽然当年的苦难拥有着太多的辛酸与无奈,但我们是挺着腰板走过来的!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奋斗与追求!无论我们今天处在什么样的具体境况中,我们的血仍然是热的,我们的情仍然是浓的,我们的生命还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掌握着!
我们可以感到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