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三晋大地 → 《阳高知青》不能忘记的日子


  共有522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阳高知青》不能忘记的日子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静春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229 积分:8606 威望:0 精华:35 注册:2010/3/6 20: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2/28 22:37:00 [显示全部帖子]

知老:

      静春看到二黑贴出的北京知青到阳高各村插队的名单,甚为惊喜。

     我已下载收藏。在我们高墙框大队的十二名插友中,已经走了两人(包学增、张宝连)而在这份知青名单中我所知道的知青插友已经走了最少十人。但看见这份名单,我还是想起了咱们当年去到阳高县插队时的情景,就是在十二月二十二号那天,咱们一群北京学生或孩子们早上在北京永定门车站登上的知青专列,傍晚天黑时到达的阳高县城,受到当地老乡的夹道欢迎,开始了我们的知青岁月。当时的年青身影今朝都能历历在目。如今我们都已经是花甲之年。走过了一生的大半旅程。0九年我曾回过一趟大同,并且想回村看看。但我们插队的村早已经从山上搬到了下面的平原。这是执行“退耕还林”的政策而封山育林。并且,由于撤消了雁北十三县的地区行署制。改成市辖县,雁北十三县重新划分了区域,一些原阳高县的公社已经划给了大同县。现在,阳高县成为大同市的一个远郊县区。

      如今,我们已经成了“老人”对于插队的有悔与无悔都不是什么方向性问题了。静春有时也会想起在刚一插队时说过的大话、空话,如“扎根农村一辈子”,其实只坚持了五个年头就离开了我的高墙框大队。如“身在田间地头,志在改天换地”。知青身在“田间地头”不假,但插队知青进村后,并未“改天换地”。

      对于插队这段经历,我只认为是我人生所走过的一条道路,从插队一直走到了花甲年龄,每个知青都看到了自己收获的那份果实,不管这果实甜与涩、大与小、薄与厚、重与轻。都应该坦然面对。

     然而,知青们经过上山下乡及其后离村抽调厂矿工作再经改革开放的岁月历炼出了人生,花甲之际应该铸就尊严方为最大收获,因为这种尊严是知青人风风雨雨蹉跎岁月一生的花环。

      我祝三晋大地的知青朋友们在既将到来的新的一年中合家快乐,如意吉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静春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229 积分:8606 威望:0 精华:35 注册:2010/3/6 20: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 14:30:00 [显示全部帖子]

知老、文华及第一批北京赴雁北阳高插队的同学:

      你们可曾记得。咱们十二月二十二日赴阳高插队,好象元旦之后,阳高便下了一场大雪,当地老乡说,好多年都没看到了这么大的雪,真是场好雪,来年不愁春旱了,这是北京知青给带来的福气,也许我们是顶着“知识青年”这个帽子,我便对老乡说了句“瑞雪兆丰年”的知识词,而老乡看我小小个子竟能出口成章,都十分惊讶。而后,我摆弄了一个小小135相机,更让老乡感到北京知青是有文化的人,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乡对我们说,当年日本人在时,办良民证,手里就拿的这家伙给大家伙儿捏出个人影来,那小鬼子就你这么大点儿的个儿。真没想到,我成了“小鬼子”进村。后来,多亏了当过兵的退伍军人支书替我解除了尴尬,他说,这个知青可不是“小鬼子”,应该是“红小鬼”才对,我们同学说,他算什么红小鬼,用毛主席的话,他只是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当个“小鬼”还差不多。如今我这个小鬼已经走过花甲之年,离去阎王爷那儿报道为时不远,传几张当年我这个“小鬼”在村里的拍照,让我们记忆起那些难忘的日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扫描000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从进高墙框村的山路看座落在平原处的虽士营知青插队点。

       虽士营村的知青是三十五中和女八中的同学,按说他们在平原村插队,离铁路的一个运转乘降所很近。而且,据说这个“虽士营铁路乘降降所”是日本人时特意设立的。虽士营虽说是个大村,但不如我们村富。我说的富只是说我们村小,地广人稀,有山有水,特别是果木树随处可见,尤其是杏和李子远近闻名,杏是“京杏”,李子是“节礼”,还有一种水果叫“槟子”,但凡在阳高插队的同学都知道“槟子”这种水果,有一种香味,所以又叫“香槟子”,不知道是不是能酿“香槟酒”。

     我们村还有一条后沟,沟很长,且沟里土地肥沃,一道清流潺潺不绝,沟里不但树木茂盛,阔地平坦,可以种菜、种瓜。我们村还有一个方圆百里闻名的老“油坊”,榨出的胡麻油之香、之好已经传到了边墙外的丰镇县,胡麻下来时,来榨油的大车和驮骡会让我们村格外热闹一番。有人说,到高墙框插队。等于掉进了油篓里。这一归功我们村有个好的油大师傅外,再就是高墙框村的水好,水好不仅是能出好酒,还能出好油、好豆腐及好女子。老乡说高墙框村之所以好女子多,那是因为高墙框村的生活好,所以外村的好女子都想嫁到高墙框村里来过吃得饱饭的光景。于是静春明白了“好光景”决不是现代化,而是“丰衣足食”。

     其实,我们村应该是个很闭塞的小山村,直到我们离开村时,也没通电,(我是七四年年底最后一个离开的村,七五年村里人进大同,到铁路看我们时,告诉我们村里扯上了电,终于告别了煤油灯。而且,我们村连个售货代销点也没有,买些杂货,只能到五里外的虽士营村去购物。但我们村还是让很多外村人羡慕,时常能看见“媒婆”的身影。可惜,外村的女知青却把我们村看成是个“蛮荒”之地,或者说是“穷山恶水”,有道是“穷山恶水出刁民”,所以静春下山,便显得很刁,这一点,后来在大同铁路与静春熟悉的人都了解。静春从没遇到过比静春更恶的人,静春的朋友真的都是非常好的知青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扫描0002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雪后,进村的小路便被雪封住了。尤其是大雪,更是让我们这个“山寨”成为孤岛,但我们知青却喜欢踏雪。当我们在这条小路上踩出一行“脚印”时,书记急了,训斥我们这些孩子,如果万一不小心掉进沟,有个“三长两短”,如何让村里人向你们北京的家长交待?以后,再下雪,就让民兵拿枪把你们看起来,让你们不知深浅地到处乱跑------,现在想起这些往事,才感觉到那是一种“大爱”,对我们这些远离了北京和亲人的知青来说,这真的就是亲人的关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扫描0003_调整大小.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于是,我们这些知青便真的曾一度把插队的村庄当成了自己的家。从外面回村,那怕是从北京回来,只要一看见村头的树,便感觉到家了,那怕这是棵光秃秃的树,仍给我们一种安慰,走近那棵树,便走进了家园。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扫描0004_调整大小.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静春也当过村里的“留守者”。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时,在知青宿舍前留下了这张照片,“心已死,志已衰”这才想到了“扎根”这个话题。不过,终归“山穷水尽疑无路,格暗花明又一村”,静春最终也还是走了,成为高墙框村的北京插队历史的终结者。我想到最后村里剩下我一个人时,支书几次上公社去争要给知青们盖房的那笔安家费,后来才知道给知青盖房的安家费是“专款专用”,一旦这个村的知青全部走光了,这笔钱也就会上交“国库”。所以,书记还让我写“知青盖房申请”书,一开始我还不理解,对支书说,盖什么房啊。就剩我一个人凑合着住吧。但支书说,就当你为村里干一件好事情吧,把这笔钱申请下来,给你盖一排砖房,你住一间,其余的给大队当库房。并且,只有给知青盖房才能批下木材,要不,砍棵树都得挨罚。我这才恍然大悟。于是,这排最后用知青安家费盖的房子最后全部归了大队,当成了库房。不知这能否算是静春对村里做的最后一点贡献。不过,现在,高墙框村都已经消失了。这些房子便成为了废墟。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扫描0005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高粱熟了,这是知青在村里插队时搞的“农科试验”项目。既“杂交高粱”。我不知其它的村是否进行过这种试验田种植,据说,这种“杂交高粱”是高产作物,可说句实话,又苦又涩就连牲口都不喜欢吃。磨成高粱面蒸出的馍凉了之后,硬的能去打“狼”,俺们队长说,杂交出来的东西除了骡子能值几个钱,还没听说“杂种”会是个好东西。但说句实话,这种“科技产品”有着我们知青一代人的心血。从播种到管理,都能看见我们知青人的身影。但快收获时,最主要的“项目”负责知青却离开了插队的村庄,他走前,对我说,高粱熟了,一定要让我拍张照片给他看。所以我便在第一季杂交高粱成熟时,特意郑重地收拾一番,站在高粱地中拍下了这张“丰收照”准备寄给他,只可惜,他走了之后我们便失去了联系。现在只能想到年青时的单纯,整理旧照片时,再看这张高粱地前的留影。才明白人一定是要从幼稚走向成熟。


 回到顶部